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继续讲《优陀那经》。

***注意:开始讲爱欲品了!!!

《优陀那经》总共有四卷三十三品。第一品《无常品》已讲完,今天开始讲第二品《爱欲品》,这一品非常重要。

现代全世界因受媒体的引导,人们生存的意义好像就是“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活在世上似乎都失去了意义。这种“爱”包括了父母、子女、亲人之间等各种各样的爱,其中特别难以割舍的是异性之间的情爱。全世界每年因情爱而自杀的人有几十万。当然,这是因自古以来众生具有的贪嗔痴,尤其是贪心所导致。反观现代人,这种爱执表现得更加强烈,极其严重。因此,大家一起来学习此经文,以断除自相续中的爱欲就非常有必要。即便不能完全断除,仅仅减少这种贪欲也对今生来世有着非常大的利益。就像前面的《无常品》一样,希望各位对这一品内容也能够重视且认真学习。

这部经典的偈颂特别殊胜,而智铠论师的注释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的注解,恐怕很多偈颂无法解释得这样到位。智铠论师从各种经典中摘录了不同的公案和教言对偈颂进行解释。现场很多法师通过书本或者电脑来学习,这很重要。否则仅凭借自己的分别念来解释,自然难以通达佛的甚深经意。

下面正式讲第二品-《爱欲品》:

爱由妄想生,当知爱之根,

汝不起妄想,汝爱则不生。

***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前面讲的《无常品》和《爱欲品》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有一定的次第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器情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无常是变化的而非实有,同样有情间的爱欲也不例外,其本性也是不可靠的。如果我们对轮回的一切法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就容易产生“离欲”。如果有了“离欲”,不管是欲界粗大的爱也好,还是色界和无色界细微的爱,都逐渐会断除。依此佛陀宣说了这部经典。

所谓的“爱”,实际上它的产生并非合情合理,而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非理作意、因分别妄想而产生的。我们学过《维摩诘经》和《妙法莲华经》,应该知道,自己打的妄想是不真实的,把不干净的认为是干净的、不常有的认为是常有的,是完全颠倒的作意。而爱就是这样一个颠倒的作意。爱的对境本来不是实有的、没有什么可值得去爱的,但是你一直认为对方很好看,如果得到会如何如何快乐,无中生有地产生这些分别妄想。如果你不起妄想,那所谓的爱也不会产生。换句话说,因为你没有去如理思维,而你所谓的“思维”只是一个颠倒的非理作意。

关于这一品,大家都应该仔细思维,尤其是年轻人更需要好好分析。现在由于电视及网络的引导,导致很多人的心相续中执着爱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邪分别念非常多,如果依靠佛陀的教典来进行如理分析,最后会发现是不成立的。

以前在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一位年轻女子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女子听到美妙的琴音,又看到男子潇洒的身影,不禁为其所吸引,一直注视着男子,不知不觉中竟错将孩子当成水桶,把绳索套在孩子的脖子上扔进了水井中,等到女子回过神来,才发现孩子已经死在井里。此时女子伤心欲绝,但为时已晚。

佛陀知道之后讲了这个偈颂,而且让阿难背诵下来。佛陀对僧众说此偈颂以前诸佛也曾讲过,说世间的情爱实际上是非理作意,因妄想而生。上面公案中的女子意乱情迷,把自己的孩子用绳索捆绑扔到井里面,很多类似可怕的事情本应是不会发生的,但因为在所谓“爱”的驱使下,心态不正常才导致悲剧频频发生。而没有严重爱执的人,看到那些特别贪执爱情的人就像发疯了一样,但贪执者本人却认为是爱情真实不虚的。

前年,在我的家乡就有一位女子,她虽然已有丈夫和三个孩子,但是她却喜欢上另外一位男人,这位男人好像是她的妹夫或者是姐夫,后来她把三个孩子放在家里,和她喜欢的男人一起跑到远处的树上自杀了。她的丈夫知道后特别伤心,边哭边跑到她的尸体那里,结果半路上得知她是和另外一个男人一起殉情而死的,就尴尬地转头回来了。有年夏天我看到这位母亲所抛弃的三个孩子,非常可怜。

有时候觉得众生真的很可怜。现在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里面,都经常看到那些为了爱而奋不顾身地牺牲一切、抛弃所有的人。真是“宁舍一切,不舍爱情”,其实这种想法仅是一种颠倒妄想而已,如《妙法法华经》讲:“若人小智,深著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意思是说:对爱特别执着的人都是智慧浅薄之人,为这一类的众生,佛陀宣说了生灭四谛法的“苦谛”法门。

其实用智慧来观察,无论是能爱的自己的心,还是所爱的对境,这些都没有什么可贪求的。但因众生愚痴,无法认识到真相,明明没有什么值得爱的,却依然沉溺于爱欲之中。以此因缘,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讲了苦谛。苦谛的根本就是集谛,集谛是一种分别妄想,而妄想是轮回的根本,这些大家应该清楚。

这个偈颂主要讲人们说的“爱”,其实是它是妄想或者是颠倒想,是一种非理作意。大家认为在2022年2月22号22点钟,说“爱”是很吉祥的时间,当时我也发了一个微博,做了一个转经轮,且在上面写了很多2、2、2。

现在人们由于很执着爱,当看到“2”、“520”时,就马上想到它的象征义“爱”、“我爱你”等等,其实这是一种分别念,自己虚妄的假立,假立以后慢慢地在心相续中就串习成了真实的东西。

无论是过节日也好,还是在平时生活中、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把爱当作实有的,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最后被引诱、被迷惑,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闻思修行的人,要把此甚深的道理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很重要的。

由爱生忧恼,由爱生怖畏,

若离爱欲者,无忧亦无怖。

***由爱产生痛苦及恐怖。

这个偈颂经常出现在不同的经典里面。世间中有大爱和小爱,真正的大爱是大乘佛教里面所讲的爱所有的众生,小爱则是对异性的执着。因为小爱它是有条件、有目的的。在这个偈颂里佛陀讲的是小爱,即世间中所谓的爱。

这样的爱是不是很美好的呢?现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都在宣说它带来的快乐、甜蜜、美好和幸福等等,用一种代词来掩饰。但实际上真正有了这样的小爱,会心生忧恼,由此身心分裂,产生极大的烦恼,也会带来各种怖畏和恐惧。爱的本身是虚妄的、没有本体的,执着它就有各种各样的忧虑和痛苦。现在很多人深陷其中,进而产生怀疑、焦虑及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既害怕失去,也害怕将来得不到、甚至害怕受到威胁等各种各样的怖畏。

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爱欲,那么对现在的忧愁和对未来的恐怖就都消失了。当然这种离爱也不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一直扎根在自相续当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离欲呢?第一、依止善知识,听受多方面的教言;第二、用自己的智慧细致地去观察;第三、自己得到的教义反反复复地修行。注释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这三个非常重要。否则,离贪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不像在佛陀的时代,仅仅听一句教言,贪心和嗔心马上就能消失。前辈大德们确实也是这样讲的,比如,以前嗔恨心很严重的奔公甲,后来没有了嗔恨心成为了很好的修行人;以前贪心很严重的难陀,通过佛陀的教导,贪心得以断除。因此,离开了这种爱欲,活在世间才会快乐自在。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这是《佛说妙色王因缘经》中的,还有讲过的《四十二章经》中也有,词句稍微有点不同,《法句经》等很多经典中都说过这个偈颂。

这个偈颂的意义确实很深,众生因为爱产生痛苦,因为爱产生怖畏,如果离开了爱欲,就不会有担忧和怖畏,最后像阿罗汉一样彻底断除爱欲。有些人虽然没有彻底断除,但是守持清净的戒律的出家人(除了极个别的业力深重者以外),基本上都离开了这种牵连和缠缚,过着非常清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些在家人最初觉得出家这条路很孤独、很自闭,是比较悲惨的一条路,但后来看到他们不用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及种种烦恼,反而生起了向往之心。实际上,佛陀的法道是清净之道、寂灭之道,如果拥有这样的道,就不会有这方面的痛苦。

2006年,我跟一起读师范的同学参加了毕业20周年的同学聚会。我们那届毕业于1986年,当然我是提前一年就出家了的,当时出家的除了我,还有霍西的一个堪布,仅两个人。同学们纷纷回顾起这些年的经历,好像我们两个还算不错,当年他们都担心我们两个离开学校后,可能会饿死、冻死等很多不理想的遭遇。我们两个开玩笑说,如果我们在家的话,也许不知道已经哭过多少次了。与身边的这些人相比,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明白,出家人在生活上没有任何顾虑,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自己好好闻思修行就会非常自在。

真正能离开贪欲的人,是最快乐的。如果做不到,就与紫柏禅师说的“凡夫颠倒,醉于爱欲”一样了,凡夫因为颠倒迷醉于爱河当中。《维摩诘经》中也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意思是说因为愚痴而生爱欲,致使我的相续和身心,经常被各种疾病缠绕。这种疾病主要是心病,很多贪欲比较重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爱,而感受种种痛苦。

现代很多学者认为:异性间所谓的爱,在刚开始时产生一些新鲜感,几个月后多巴胺的分泌慢慢减退,就没什么感觉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结婚前,经常把与恋人恩爱、快乐和美好的照片晒在朋友圈,结婚后就再也不发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新鲜感,或者说贪欲带来的幸福感完全消失了,还有些人的新鲜感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他知道了贪欲的本性,并不是可爱的、快乐的而导致的。很多凡夫人不知道贪欲的本性,依靠妄想分别念,带来今世和来生的种种痛苦。所以我们应按照佛陀的教言,尽量断除爱执,这很重要。

前辈很多大德经常都说,要想戒律清净、修行善始善终,需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祈祷上师三宝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依此自己的修行能得以究竟,这也是一种方法。凡夫人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在成办许多事情的时候,需要依靠天尊的力量。我们佛学院也是这样,法王在世时若出现一些违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或者成办一些事业的时候,会经常供护法、祈祷上师三宝来遣除违缘。表面上我们看不到谁在帮助我们,事实上人在做天在看,有时候就需要依靠这些天尊的力量来帮助我们达成所愿,天尊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远远超越我们自身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众生真的很可怜,网络时代各种颠倒信息传播得非常厉害,导致很多人的心识都不正常。有个堪布经常说这个人心理有问题、那个人心理不正常。真正的不正常,是我们的相续被贪执所控制,成为疯狂者。人如果产生极大的嗔恨心、极大的贪心,所作所为就会像疯子一样,相对而言痴心的过患不那么明显。

由喜生忧恼,由喜生怖畏,

若离喜爱者,无忧亦无怖。

***远离爱欲,满心欢喜。

与上一句颂词对比,这里涉及到“爱”和“喜欢”二者的差别。

世间当中,说我“爱”某个人就是我“喜欢”某个人,藏语中基本一样。我“喜欢”一个人和我“爱”一个人,或者我“爱”这个车,我“喜欢”这个车,这些概念是一样的。但现在流传的理念当中,也有不一样的。我以前问过一些西方人:“爱”和“喜欢”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他们说“爱”比较深一点,“喜欢”比较浅一点,比如说我“喜欢”某个人,那就是喜欢不喜欢都可以;如果说“爱”某个人,那就不能改变,永远都要保持这种“爱”的状态,否则的话就不叫“爱”了,有这种说法。可能现在汉地的教育观念中,也认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而古人好像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我们经常说的“喜欢”,实际上是与极其强烈的贪执相应的一种心,刚才说爱一个人会产生忧恼,喜欢也会产生忧恼,当年华智仁波切就特别喜欢自己的一个木碗,这种喜欢也给他老人家带来了一些麻烦。

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些人喜欢自己的念珠、手机、车子、房子,还有的喜欢某人等等,就像萨绕哈巴尊者所说的一样,哪怕只有芝麻许的爱执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喜欢”会产生忧恼和各种各样的怖畏(害怕、没有安全感)。现在的人如果喜欢什么,完全没有安全感,很害怕失去这个东西。比如说有台很好的车,有个很好的东西,会时时担心它被盗贼偷走、被强盗抢走、会因为四大的灾害而失去它们。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喜爱,由之而生的忧愁和恐怖就都不会有了,这种种的“爱”和“喜欢”也是分别妄想带来的。

以后如果有的偈颂没有公案,我不一定再说“这里没有公案”这句话,没有讲的话,至少是那个注释里面我没有看到,你们自己如果能看到补上也可以。公案是佛陀在某个地方,跟某些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有感而发宣讲了这个偈颂,或者是因一些缘起而讲。说到公案也给大家提醒一下,讲公案的时候要跟偈颂结合起来讲,我看有些道友讲考时,只是把相关的公案讲一下。公案和偈颂之间的联系很重要,当时佛陀为什么说这个偈颂?这点要讲明白,有些公案看起来似乎跟偈颂关联不大,但实际上应该是有关联的,不然当时佛陀也不会讲那个公案。

爱欲果为苦,先甜后热果,

如执火不舍,童将自焚身。

***爱欲先甜后苦,看似美好,其实是陷阱!

颂词的意思是爱欲的结果不是快乐的。如果你真正爱所有的众生,就不是世间的爱欲,应该叫“大爱”,大爱无疆,因为对境是所有众生。佛陀不管是对可怜的人,还是对非常有福报的人,都是平等慈爱的,对可怜的人尤为心疼。昨天在法王的教言中也讲到,这种“大爱”是真正的爱,没有条件、没有要求、没有目标,只要是对众生有利,他始终都会满足众生一切所愿。世间的小爱不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甜蜜,比较温暖快乐,比如说你得到一辆车,或是一些比较昂贵的东西,但后来也会成为痛苦的因,诚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

爱在最初得到时看起来确实很美好,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刚开始好得亲密无间,就像得到如意宝、得到涅槃果位一样的特别开心快乐,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事不常在”,爱欲的苦果燃烧起来非常炽热、难以忍受。就像有些愚笨的凡夫,手里拿着火把死执着不放,结局必定是把自己的身体焚烧无余。有些注释说是有些小孩不懂事,他手里拿着火把,不论火怎么烧都不会放手。世间的凡夫人也是这样,明明知道爱欲给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因为愚痴,一直不肯放弃,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按理说年轻人的贪执比较猛烈,老年人相对轻微,可现在的世间人非常愚痴,反而是越老执着越大。明明知道这会让自己走弯路,还是放不下。尤其是修行人或出家人,这方面不清净,欲心重,那还怎么修行?甚至连专注学问都做不到。因为心已被烦恼迷惑而颠倒,常处于散乱中,哪里还能一心一意地研究甚深教义?

这里也讲到了琉璃王。当时琉璃王杀害了很多释迦族人,七天之后,他和自己的眷属、亲人一起去河边享乐。这个快乐很短暂,因为随后他就落入了地狱的熊熊烈火之中。佛陀看到这种情景后,宣说了这个偈颂。

大家知道,琉璃王对释迦族的怨恨来自前世渔夫捕鱼的因缘,其实今生他们也有一段因缘,我之前好像讲过。琉璃王的父亲是个小国的王子,希望求娶释迦族的公主。但释迦族人看不起他,把一个美丽的婢女假扮成公主嫁给了他,这位公主后来生了个孩子,就是琉璃王。琉璃王小时候,他母亲说我们是释迦族的,于是他很想去看看母亲的故土。当他来到释迦族中,人们对他不但不敬重,而且连他们母子坐过的地方,释迦族人都要清洗。按照印度的阶级传统,这是远离卑贱之人的意思。此时琉璃王才发现母亲的真实身份。因为被释迦族欺骗、羞辱,所以琉璃王怒而发下恶愿,说你们骗了我的母亲,也骗了我,我长大之后一定要灭掉释迦族。琉璃王和释迦族自此结怨。他们前世的恩怨与各种修心教言中讲的一样,但今生的恩怨出自同族之间。同族中人的恶缘更加严重,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业力。共业一旦成熟,则容易爆发,而且是群体性的爆发。

琉璃王的国家和迦毗罗卫国之间的战争,让我经常想起朝鲜和韩国也是同族纷争,他们之间应该有非常深的业力。还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其中一个还没有完全确立身份,他们之间冲突、杀戮、互相摧毁,也是同族。俄乌也是一样。很多有共同业力的众生,过去以群体性的方式造恶业,现在又互相仇恨。如今在大城市中,很多人都在参与群体性活动。比如我们全是渔夫,去河边大肆地钓鱼,那么这群钓鱼的人下辈子全部变成这个国家的人,而鱼变成那个国家的人,然后互相争斗,业力之网不可思议,覆盖一切。

我们可以看到世间也有很多这类苦果。最初大家相处得很好,也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合作,最后却结下了仇怨,导致冤冤相报,不知何时能了。先有甜蜜的爱,然后结苦果。世间很多恶缘出现之前,都是先有个看似很好的因缘。《杂阿含经》中也说,笑着造业,哭着受果,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运用教证时还是要谨慎。在讲佛经、讲考中引用教证和理证,要做到尽量严谨,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好知道出处。做事需要谨慎,否则养成了“大概是”的习惯,可能不太好。在学术方面,包括讲考上,严谨很重要。造论本来就是非常严谨的,讲、说还有辩论,这些相对不是那么严谨。某种意义上讲,讲、辩、著,是成为智者的门径,所以还是要认真。

若于宝耳饰,子女心贪著,

如铁木草缚,圣者说非坚。

***最大的枷锁是贪爱心!

有时候藏文字数很多,翻译成汉文时字数差异就有点大。

这里也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说。如果对金、银、珍宝所造的首饰,以及对自己的子女贪执——注释里说:“女”,是指自己的子女或妻子,“宝耳饰”,就是珍宝做成的耳饰,泛指耳环、项链、耳饰、戒指诸如此类世间各种装饰品。

我们藏族的装饰品还是很有意思的。初看上去会感觉有些粗大、粗重,但是了解之后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甚深的意义。比如金、银,还有珊瑚、玛瑙、松石,都有各自的作用、功德、利益。包括颜色、材质,都有各自的说法和意义。现在大家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全部穿西装,最多有个金刚钻的戒指,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好像文化非常单一。

世间法中,印度和尼泊尔对首饰、项链、耳饰、鼻饰等等特别重视,古代现代都是这样。如果对金、银、珍宝所造的首饰,以及对自己的子女、妻子贪执,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意思是什么呢?镣铐有铁的、木的,还有绳子的,圣者们、佛菩萨、阿罗汉经常在不同的经典和论典当中说,这些都不算坚实。最坚实的是贪执。一般人认为手脚都被铁镣、木镣铐着,或者绳捆索绑着,就觉得我解脱不了,我很可怜。实际上,如果你贪执你的装饰品,贪执你的子女,贪执你的亲人,这种贪执的镣铐比什么都更顽固。

孟光王统治时,设立了多种刑罚。有些是铐上铁镣、铁锁,有些用木镣、木锁,有些用绳索捆绑等等。舍卫城许多比丘听说了,觉得很恐怖。有些经典里记载孟光王是个大法王,也很尊重佛陀,但他毕竟是国王,对不听话的人肯定会惩罚。印度现在也有这类事情,某人稍微对当权者有点不利,就马上把人捆起来殴打,特别残忍。比丘们把这事告诉佛陀,佛陀就宣说了这个偈颂。

还有一种说法:有个出家人虽然已经出家,但心里放不下两个孩子,经常回去看望。好像是后来见到了妻子,不知道依靠什么因缘,他放下了对于妻、子的贪执,终于获得了圣果。

所以,解脱者是这样认为的,佛陀也是这样认为的:世界上的镣铐不算最坚固,因为它们只能暂时地束缚、捆绑你,但是不可能一直乃至生生世世把你捆在轮回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即使面对监狱里的各种刑具,也没有那么害怕。尤其是以前那个特殊时期,很多高僧大德已经受尽了世间各种严酷的折磨,但是他们切实地知道,轮回中还有更可怕的束缚,而他们已不受这些束缚控制,所以即使在监狱中,他们还是活得自由自在。这些道理在不同的教言当中都有所讲述。

爱锁虽松弛,圣言极难解,

坚者不执爱,析爱速解脱。

***如何做到离爱?

有些人讲考跟我说汉语的水平是一样的——你们在下面一直忍着笑,想笑可以笑一笑,包括讲考的时候——我们比较开放的。如果我讲错了,你们也可以说出来。

这些教言还是很有意思的。世间当中的爱锁,所谓爱的镣铐,看起来比较温柔,爱异性或者爱财物,也不会觉得可怖。但圣者们说,这是极难解的束缚。比如一支箭射进了身体,拔出来再涂点药就可以,但若心深深执着某件事情,则药物、教导都难以拔除,其他手段也基本无效。

坚者,《大乘经庄严论》等很多经典都说,是菩萨的别名,也是圣者的别名。坚者对于爱,心不会动摇,也不会受束缚。他一详细分析,就能从爱锁中很快解脱。

注释里说,我们需要观察、修行,还有佛的教言,而坚者已经具备了这三个工具。就像前面所讲,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知道,爱确实是一种分别、颠倒念。若依靠佛的教言,比如前面讲过的《摧魔智剑》,把贪心分析得淋漓尽致,很多人学了之后都获益匪浅。还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有智慧的人通过深入分析,即使不能完全断根,贪执至少也能松动一些。

据说以前有个人进了监狱,被铁铐锁得严严实实。后来他听到一个法师讲法,说世间最严重的束缚是病、老、死。他不久之后就被释放了,家人说放出来就好了,他说我其实还没有放出来,还有更严重的束缚捆着我。家人说已经出了监狱,还有什么束缚,他说相续中的病、老、死还捆着我,比被关在监狱里更可怕。家人说这不算什么,人人都有,你可能心理有问题。他争辩说你们才有问题,明明被心里的烦恼紧紧捆着却不知道,太可怜了。于是他非要出家,出家七天后他说此偈颂。

这个偈颂是说,要对法戒除贪执,尤其是色法。意思是,看起来关在监狱这个牢笼里的众生失去了人身自由,好像很可怜,但是在圣者或智者看来,在外面自由自在、生活潇洒的我们,相续已被贪心等各种烦恼紧紧束缚,比被关在监狱里还要可怜,还要糟糕。这个道理只有佛经里在讲。

确实如此,前辈大德们被关在监狱里时,精神很放松,心里没有苦恼。而在外面自在游荡的人,因为相续中被烦恼捆得很紧,所以身心都没有自在。白天不好好休息,晚上不好好睡觉。尤其是被所谓“爱”控制的人,他的气色、状态也会逐渐衰弱下去。

人的状态很重要的。我看最近现场的状态还不错。刚开始我想,好长时间没有讲课了,到时候下面全部睡着了,自己该怎么办。我坐在上面,睡也不好,不睡也不好。现在一方面你们听得认真,另一方面可能是讲考的加持,所以大家也睡不着。因为担心万一轮到你讲考了,怎么办?所以只有好好听。所以,大家都不错。

《正法念处经》当中也说,枷锁的束缚不是最牢固的,心里的爱染才是最牢固的镣铐。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不知道即生当中还会不会被关起来,但如果是真正的大德,是法融入心的人,这也不算可怕,更可怕的是自相续被贪执控制。这里把爱染比喻成铁锁、木锁或绳索。若被这些捆住,这个人也很可怜。

作为修行人,最好一开始就把所有牵连断掉,一开始就不要有这样的贪执苗头。有了以后再想脱身,是极其困难的。作为智者,应该知道现实生活中,人们吹捧的所谓爱、所谓幸福,背后并不像赞颂文后面说得那样好。就像昨天讲的,人们越吹捧,背后越不那么单纯;人们一直说不合理的,也许背后尚有可取之处。

世间诸万物,非欲妄乃欲,

万物如是住,坚者调欲心。

***外境不可怕,执着才可怕!

这里是说器情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万物,包括色声香味触等等外境,这些并不是爱欲。世间万物依靠因缘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像“二月”般虚假显现,但它并无有实质。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妄乃欲”,就是前面讲的贪执的妄想,这是爱欲。比如说在世间,无论什么人在你面前,只要你的心不贪执他,他就对你没有妨害。但是,如果你的心贪执对境,那就有点可怕了。

所以世间万物并不可怕,就像不用害怕狮子的洞穴,因为它不是狮子。名言当中万物还是存在的。可怕的是,只要某种外部对境呈现,我的非理作意、习气烦恼就开始增加,就开始对它分别、执着。这叫做贪爱,是真的可怕。

“万物如是住”,不管修行不修行,万物都如是存在着,只要心不执着就没问题。

“坚者调欲心”,就是身处世间这个泥潭的坚者、智者们,不会把世间万物一一去除掉。当然,这是因为坚者境界比较高。作为菩萨或者了悟空性的人,就像《入菩萨行论》中所讲,不管在哪里,外境也无法对他造成危害。

现在有些初学的、喜欢禅定的修行人,会特别介意环境。我们经常觉得,“这个人肯定很好,在某地已经闭关五年、十年了。”但他出关之后,跟谁都不敢接触,住处稍微喧闹点,心里就不舒服。我们希望大家还是要尽量随顺众生。比如出门的时候,两个人住一间房也能比较放松。现在连很多世间人都很放松。但我们对吃的也挑剔,坐车也很自私地非要好位置,晚上睡觉稍微有点杂音就不开心,这样不大好。我也希望在座的人,以后不管是在学院还是自己的班级里面,不论什么事情,大家都放松点,不要只顾自私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比如说,选上一个小管家就特别地痛苦,一次奖品没有得到又特别的痛苦,即使很小很小的因缘而已,自心就不自在了。

真正的坚者不会受外境影响,不论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随顺。这些修行较好的坚者菩萨,能够通过观察来摧毁自己的欲心和烦恼。其实有智慧、有修行的人,在世间哪里都可以适应,即使处于散乱中、城市里都可以修行。但是自心没有成熟之前,确实应依止善知识,依止道友,尽量不要去散乱自心之处,不然凡夫心很快会被其他人、环境所影响。

以前在一个城市里有几个男居士,他们讨论什么是贪欲、爱欲。有些人说爱欲是因为妻子而生,有些说是因为子女而生,有些说是来自眼睛看到的色法对境而生等等。讨论到最后发现,所有这些都不对,贪欲是由自心而生。佛陀因此宣说了这个偈颂。

外物对初学者来讲是有影响的,但是受多大影响,要看自心有没有修行,有没有观察对境的智慧。如果具备这两点,那无论在哪里,都能经得起外境的诱惑和损害。就像刚才讲的,人们认为贪爱是妻子、丈夫,或者是财富、地位,每个人都有一种贪执,但是如何看待这些贪执,关键在你的心。如果心不被外境所控制,那你就可以应对任何环境。

以上讲坚者不会受外物的影响,应当坚定地调伏自心。

人无恒常欲,所贪皆无常,

舍欲无受生,不复落死地。

***其实没什么可“爱”的!

这里以另一种方式来讲贪欲没有实质。从对境层面,或从心态层面看,人不可能恒常贪执,因贪爱心不会常有。也许一时疯狂地贪执某个对境,一段时间之后,贪执心就可能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无常之故。若观察所贪的对境,是刹那刹那无常的,所以我的贪执也是刹那刹那无常的,没有一刹那是恒常的。因此,这个对境也不值得贪执。当舍弃了贪欲,就不会在轮回当中受生,由此我们不会再落入死地。入死地就会进入生死轮回,生生死死,不断循环。

有个漂泊者来请问佛陀:爱到底是什么?色到底是什么?好像当时是在舍卫城,佛陀宣说了一切法无有能贪和所贪,尤其是色法等等没有实有的本质。随后宣说了这个偈颂。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我”在贪执,“它”是所贪的对境,但用智慧来观察,就如《入行论》所说,“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自身本来是无常的,还要贪无常的对境,“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意为哪怕经历了千生百世,也根本见不到所爱和所贪的对境。

用胜义谛来观察,肯定得不到任何法的本体,没有所爱和能爱之人。在世俗谛当中,我们用简单的“刹那刹那”的观察方法,而不是用中观的胜义谛来观察,实际上能贪所贪都不存在。但是众生有分别念,可能无法理解这一点。如果我们懂得能贪所贪都不存在,就不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不会恒常受苦,几乎相当于获得阿罗汉果位。

嗯,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