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继续讲《优陀那经》,今天讲《无常品》的最后一节课。
身边的无常
《无常品》学习的主要是万法皆无常的道理。无常法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修无常法却不简单;对别人讲无常很容易,在自身上生起一切都是无常的觉受并能够对别人宣讲却不容易。
现在全世界人口达70多亿,而占全球人口近90%的人有信仰。此处的信仰并不只是信仰佛教,它是指信仰各种宗教。其中如佛教教言所讲,真正懂得无常和修无常的人少之又少。包括我们佛教徒也是如此,平时观察佛教徒的闲聊和茶余饭后的言行举止就可以发现,真正修无常的人并不多。
以前在藏地,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他们的相续中大多都有无常观,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这种观念。再加上现在受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各种碎片文化的影响,恐怕连相续中有无常观的出家人也不多,许多人总认为自己不会死,所谓的死亡是给别人讲的,这种恒常的邪念一直存在自己的相续中,这对修行人来讲是很可怕的事情。
无著菩萨(无著论师)及其他高僧大德曾说,观修无常,最初是进入佛法的一种激励,中间是对修行增上的一种助缘,最后是对修行圆满的一种助力。从诸多的前辈大德或者前辈修行人来看,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修行就是无常修得好。无常观修得好,就没有时间搞世间八法,也不愿意做对今生来世没有意义的琐事,一定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准备来世上面。
今天继续讲《无常品》,大家对无常法,有没有在相续当中生起觉受呢?在相续当中生起无常观的人,不管做什么说什么,总是觉得都是无常的,这种人可能不多 。
我们在2019年10月19日开始讲《论语》,从后来整理的《论语》讲记中看到,我曾经说过:如果明年(2020年)没有出现无常的话,可能二三月份开始继续讲,后来第二年就出现无常了,一直间断了六年,中间因缘一直都没有具足,没有机会继续讲,这可以说是“小无常”。
每人都要有一种无常观,比如出门的时候(尤其长期出门更要观无常),就要想自己到底能不能回来?如前辈大德在晚上睡觉时,就会想到明天不一定能活着站起来。喀喇共穹格西修行的岩洞口有一堆荆棘树,因为觉得一切都是无常的,而修行妙法是最紧迫的,没有必要做很多其它事情,就一直没有砍这堆树,最后格西成就了,树也依然没被砍,这在前行中曾提及到。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讲,相续当中生起无常观对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表面上看,无常观是一种厌世心,但实际上它可以让修行人更精进,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下面在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念传承,请大家提醒一下,因为这个藏文我得到的传承,给大家念一下比较好。
愚者谋划言,冬春及夏季,
应作此等事,不见死临头。
计划没有变化快
“愚者”指对事物的真相不了解,而对自己的身体和其他的事物过度执着的人,他们根本不想涅槃解脱,只对眼前的事情作短暂的规划和筹划。什么样的谋划呢?他们经常会说:我冬天准备做什么,冬天过后明年春天做什么,然后夏天又做什么等等,各种事情始终没有终结。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计划,我今天做什么?或者今年做什么?夏天做什么?冬天做什么?明年春天做什么?再明年夏天做什么?这里没有提及秋天。
从这个颂词的公案可以看出,人们对一年住的地方的谋划。如藏地的牧区,冬天要住在比较温暖的地方,夏天要住在比较凉爽的地方,秋天和春天住在不暖不凉的地方。这种愚者对春夏秋冬自己体验到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和利益,自己就会做一些短暂的规划和筹划,自己心里怎么想也会对别人这么讲。
有些计划看起来好像是很有必要,比如说我们这个年度计划,或是各种展望未来的打算等。但实际上,这是没有好好观察的结果,因为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在藏文中称作“障碍”,在注释里称作“死亡”。)
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要有规划,这个规划很重要。对于死亡也要有规划,否则最后你离开的时候怎么办?修行人死亡前应该做一份遗嘱,关于财产怎么处理、父母谁来照顾等事宜,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办?如果因疾病死亡应该修什么法?比如在功德光造的《律经根本论》中说:人在临终时,如果能提起精神听闻有功德的佛法,以前的罪障会得以消除,诸如此类的教言。
我在之前的课中提及过,如果去医院检查,最后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且无药可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思维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修菩提心还是观空性?还是忍着随缘什么都不想呢?关于这方面应该有个计划。但是一般世间人是不会想到的。
以前有记者曾经这样问过:“如果你只剩下一天的时间,那你最想要做什么?”没有信仰的人就说:“好好玩一下,或享受享受。”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明天就要死了,今天哪还有享受的兴趣?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对长期修无常的人来讲,在那个时候不用想什么,因为提前都已经准备好了。
佛陀为什么讲这个偈颂呢?以前舍卫城有个商主的儿子,特别有福报,具有大财富,他为了享受各种各样的生活,如要求冬天的房子要温暖如春,夏天的房子凉爽舒适,春天的房子不冷不热,他不断地造房子。等房子造完后,自己没等到享受就死了,佛陀知道了这个事情后讲了这个偈颂。当时有六万人听闻了这样的教言而得果,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一位具有大财富的商人,他的分别念比较重,经常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后来佛陀针对他的分别念,宣说了这个偈颂。
还有在其他佛的故事中,讲到有位长者,福报也不错,他在不同的地方造了不同的房屋,在不同的季节住不一样的房子,只顾享受,却没有好好地修行和守持戒律,而且还特别吝啬,从来不做上供下施,非常刚强难化。后来,他对之前的房屋仍不满足,因此又在花园里面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需求造了更好的房屋,也是没来得及享受,突然就死了。佛陀针对这样的可怜的众生宣说了这个偈颂。
其实不说古代,现代人也一样,夏天住在避暑房,冬天飞去海南岛,春天住在温度适中的地方,为了享受这样的生活,不辞辛苦,提前做各种各样的筹划和准备,而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们没有想到,最终有一天要把这些全部留在人间,就像大德讲的,如同从酥油里抽出一根羽毛一样,两手空空地前往后世。很多人始终认为我现在不会死,今年不会死,最后在不会死的想法当中死去。
巴菲特的老师是查理.芒格,在2023年99岁时去世。他是著名的投资家,是投资界的传奇人物,股市高手,他有很多关于未来做投资的计划。很多人对他的突然死去感到极其震惊,因为他在去世一个月前刚刚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关于未来投资计划的活动。对普通人来讲,即使活到90多岁也不一定对未来有什么兴趣。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不同的场合中提到过,尤其在接近晚年的时候,法王经常说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世间法方面,没必要做很多规划,但对出世间解脱方面,应该要做一些规划。比如说,今年传什么法,明年传什么法,今年修什么法,明年修什么法,一定要有这样的规划。但世间法方面,如果有很多规划,最后不一定能成功,也没有必要留下遗憾。
老人家晚年的时候,大概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他做了一个四年计划,第一年讲《百业经》,第二年讲《入行论》,第三年讲《大幻化网》,第四年讲《上师心滴》。讲完这些法后就基本随缘,此后讲了《贤愚经》、《大圆满前行》、《宝性论》,但《宝性论》刚讲没多久,上师就示现了圆寂。
我想很多人可能知道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但有些人只是得了上师的传承,对他的身份并不怎么了解。对于我们这些亲近过上师的见证者来讲,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都有甚深的密意,当时我可能因为年轻等各方面还不成熟,也可能因为没有亲历或体验世间的种种苦乐悲欢,对此感受不够强烈,后来才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法王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有甚深的意趣,如果慢慢品味,对自己的人生和修行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般世间人可能对春夏秋冬有各种不同的规划,却从来没有对生命最后时刻的谋划。世间人常标榜自己是规划师、设计师,对外在的房屋、建筑等,依靠电脑帮助,可能规划设计得非常好,但是对自己的人生和修行怎么规划、对自己生命最后一刹那可能出现无常有没有准备和打算?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当死亡来临时,自己也知道活不了多久,你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佛陀也说生命在呼吸之间。在这样痛苦挣扎的时候,如果提前做了一些准备,意识到自己可能马上要死了,猛力祈祷上师;如果是大圆满的修行人,安住在母子光明相融的境界中,那时很多修法可以用上。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外在的各种各样的死缘非常猛烈,尤其是四大分解的痛苦特别可怕,各种恐怖景象不断现前,没有一定境界的人,很难平静地面对死亡过程。所以说有一些临终规划是比较好的,这里主要讲这个。
心执子与财,家畜诸繁荣,
死神终携去,如洪吞睡村。
死时舍一切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要舍弃自己的家庭,因为它最终会被死神带走。一般来讲世间人心里最执着的是什么呢?就是子女,他的种姓要传下去,需要有自己的子孙。许多人如果没有孩子,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成功,尤其是内地年龄大的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好像现在九零后的许多人,这种家庭的传承对他们来讲已经无所谓了,自己怎么开心就怎么过。确实,一个破家有什么可传下来的?又不是大圆满的传承,如果大圆满的传承断了,那非常可惜,家庭又没有什么可以流传下去的珍宝,可能会有这样想的年轻人。
世间人特别重视自己的子女和财富,财富主要用来享受,如果没有钱财就没办法活下去。钱财有两种,一个是财宝,比如金银珠宝等;还有家畜家禽,包括牛、羊、马、猪、鸡等。后者大城市里的人基本不会养,农民和牧民家里一般都会畜养各种牲畜,作为他们生活繁荣的一种标志,并对此特别执着。
大多数人为了子女、为了积累钱财,一直忙碌着。工人在工人的岗位上忙碌,农民在农民的岗位上忙碌,包括公务员、老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整天都忙忙碌碌地。他们为什么而忙?为了养家糊口。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养育子女和积蓄钱财。真正去观察,很多人忙碌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财产,终有一天死神会把你所有的财富,像大鹏抓着龙王一样全部带走,以前有这样的故事。
用比喻来说,夏季的雨水特别多,大量的水集聚在一起会发生水灾,汹涌的洪流把正在睡眠的人们全部吞没。现在也经常有泥石流,前天印度有个村子突然发生洪灾,不是“睡村”,是白天的事,幸存的人一直在旁边嚎叫却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房子被洪水冲走,特别可怕。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为了家庭、子女和财富忙碌,有一天就像睡村被洪流冲走一样,自己家里的人也许全都会突然死掉。再比如发生火灾。从色尔坝上来的路边有一座小佛塔,小佛塔旁边那处地方,以前是一户人家,有天晚上突然发生火灾,这家的四口人全都被烧死了。无常来的时候,可能一家人都会死,或者家里部分人会死,各种情况都有。
这里的公案是:恒河边有一个叫恒河天的人,他具足财富,家里有很多孩子和仆人,财产丰裕、受用圆满。后来突然出现水灾,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被洪水冲走了。一般上游如果下大雨、冰雹,恒河水有时也涨得很厉害,发生水灾时,下游的村子可能全部都会被水吞没。这时佛陀讲了这个偈颂。
还有种说法是,当时有个叫乔达摩的人,佛陀针对他身上发生的无常,宣说了这个偈颂。
另外是佛教其他典籍中的一个故事,有个富翁,他家里金银玛瑙等七宝堆积如山,钱财丰厚,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子女。他到处求子,求天求地,求水神、火神,拜各种塔庙,很长时间依然没有求到孩子,为此他特别苦恼,悲伤欲绝。后来终于得到了孩子,他非常开心,邀请许多亲朋好友一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喜事,当天晚上大家睡觉时,突然发生水灾,所有家人及亲朋好友全部被水冲走了。佛陀听到这件事后,也有一种说法是佛陀以慧眼照见这种状况之后,(因为当时那里的所有人全部都死了,)以这样的因缘说了这个偈颂。
总的来讲,世间人对自己的子女、财产是非常执着的,有些执着也很正常,毕竟是世间人,世间人如果对家庭不管不顾的话,也不合理。但你随时要有这样的准备,无常一旦出现,家里的所有人,可能会在同一个时间中全部死掉。前几年的新冠疫情,就有的家人一个都不剩下的情况,很多都是互相感染,最后全部死掉的,也有的家庭只剩下一两个人。发生地震、车祸时也是这样,各种无常,人为的、自然的什么情况都有。如果我们提前了知一切都是无常的,一旦无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时,会早有准备:我修了这么长时间的无常法门,今天终于落到我的头上了,这是正常的。
去年冬天学院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很多道友辛辛苦苦建的房子,突然就没办法继续住下去了,一天也不能多待,就像居住时间已经到期了一样。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道理上还是明白,都能坦然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也提过有一个道友,他一会儿收拾行李,一会儿停下来哭一下;一会儿又收拾行李,然后再哭一下,最后把东西全部收拾完,含着眼泪默默地离开了。
我们经常讲的爱别离苦,可能是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自己的亲朋好友、离开自己的家乡,或者是离开自己的老师、自己的上师,很多人在一生当中,面对这种离开还是很心痛。如果别人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没有落到自己身上的缘故,不一定感到特别痛苦。一般来讲,每个人一辈子都会经常面对这样的无常变化,而最终要面对最大的无常就是死亡,当死亡到来时,其他都没办法。
面对学院的变化,当时我的想法是:只要不死就可以,我们没有任何办法避免这种无常的发生,所以我鼓励道友们:没事,只要不死还活着,总会有因缘的,也许现在看起来是违缘,说不定在不同的地方对自己的修行会是更好的历练和提升。我们应该不光只是口头上会说无常的法理,这些道理谁都会说,而是要让它真正在心底扎根,始终都对轮回、对现实的万事万物有非常强烈、深刻的认知。
今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很多事,不一定都使人快乐,当然快乐的事大家都能接受,但大部分可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不快乐的事,我们要用理性的智慧来观察,不愿意接受也得接受。最近网络上传出有些寺院出家人如何不好,然后整个网络铺天盖地都在说他们的过失,也有部分比较理性的评价。当我们看到这些消息时,需要用理性的智慧来观察,这很重要。
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大家都在吹捧某个人如何好,像佛陀一样,我心里会保留一种怀疑,他真的这么好吗?有个年轻人,总是在活动中受到吹捧,一开始他可能也很无奈吧,但渐渐地,他好像真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但我可能会想,人人都在赞叹,他真的是这样吗?还有些人的遭遇恰恰相反,人人都在践踏他,指责他各种过失,我觉得这也不一定真实。有些事情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缘,即使人人都这么说,他也未必这么差,不然他很难到达这个位置。就算有些差错,毕竟人无完人。
真正能理性观察的人不是很多。尤其是网络时代,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坚持用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判断。不论听到赞叹还是诋毁,他都有自己的原则。
其实这也是无常的一种表现。听说他好的时候,所有人都称赞,听说他不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诋毁。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用理性观察过,或真正知道他的功过,会发现事情真相未必是那样。
尤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对、谁错,哪些合理、哪些非理,只有具慧眼的人才能辨别。至于依靠别人的声音与评价来建立自己的主张,恐怕还是需要用妙慧来观察。
死亡降临时,诸子不能救,
父母亲友众,无人为汝怙。
临终除了善法,无有依靠
这个偈颂主要讲: 当命终的时候,整个世界上,不论亲朋好友还是谁,任何人都救不了你。
世间人经常说“我有孩子,养老送终都有依靠”,但其实孩子不一定帮得上。有些方面他是可以帮,有些方面他也没办法。就如佛经中讲的一样,众生生死都是独来独往,他人无法相助。死亡降临的时候,不管是老死、横死或病死,即使你有很多孩子、亲人,他们也无法从死亡的血盆大口中把你救回来。
还有父母——藏文中没提母亲,但注释中有提到,这里的意思应该是父母。否则好像父亲救不了,母亲救得了一样。翻译的时候,父亲和亲友救不了,母亲却一直不提,有人可能会怀疑母亲能救得了?所以说,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和子孙都救不了你。
如果可以得到救治,子女和父母可能会救。现在很多人需要器官移植,一般是最亲近的人,比如子女或父母,会愿意提供自己的肝、肾等器官。但是在死亡来临之时,父母也救不了你。
还有自己的亲人,不论是弟弟、妹妹、哥哥、姐姐,或者其他亲人,也都救不了你。你的朋友、同学、哥们、闺蜜(现在世间人有各种名称),这些人能不能救你呢?肯定也救不了。
很多病人觉得医生能救自己。有些得癌症的人一直抓着医生的白大褂,“医生求求你,不要让我死”,也没有用。有些有信仰的人祈祷自己的上师,“求你加持,不要让我死啊”,但是还是救不了他。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在死亡面前,你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依怙。
以前在王舍城有一个婆罗门,他身体庄严,如娑罗树般挺拔,但老了以后背弯了,各种衰老相都渐次出现。他活了120岁,有20个儿子及其他子孙,就像非洲有些国王一样(原来我在课堂上也讲过,有些人孩子特别多),还有许多子孙。一次他和亲人一起在花园里时,突然就死了。若是能救他,他有20个儿子可以出力,但结果谁也没办法。
虽然我们生病的时候经常喊,“救护车,救护车”,救护车也“呜呜呜”地送病人去了医院,医生也会抢救,但对于寿命将尽者,这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对于生命没有终结的人,有必要抢救,这样能暂时救护他的生命。所以我们病情严重的时候还是要想办法救治。但是抢救将死的人,成功概率很低,基本上很困难。刚才那个公案也可以用在这里。
还有一个公案。《出曜经》中说,琉璃王和释迦族作战,琉璃王打到了释迦族的城下。众人问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办法?佛说最好不要打开城门,琉璃王的军队不能进,释迦族的人也不能出。但释迦族人大多受了居士戒,作战时只打敌人的手脚,不打对方的要害,没有狠心来杀琉璃王的军队。后来有一个释迦族人,他因前世的业力自己出城杀敌,就像格萨尔王里讲的,他很厉害,单枪匹马杀死很多琉璃王的士兵,历史上说他杀了七万人。(印度的数字有时候是虚指)。
如果在现在,比如俄罗斯人、或者乌克兰人,又或者是其他人,肯定会给他奉上一个英雄称号。但当时的释迦族人都有信仰,认为他杀了这么多人,羞辱了释迦族的种姓,于是大家都喝斥他,这个人无法再留在故土,后来只能离开了。琉璃王听说释迦族人杀了自方这么多人,异常愤怒,攻破了释迦族的城市。其实是琉璃王先欺骗释迦族,说我们停战吧,我进城来谈和平协议,结果进来以后就开始屠杀。释迦族人发现这次确实无法逃过此劫,佛陀也这样认为。
释迦族中有个人叫摩诃男,以前出过家。因为释迦族后来全部出家了,国政没办法维持,不确定是否是佛陀让摩诃男继续以在家身份治理迦毗罗卫国。此时摩诃男对琉璃王说,让我潜入水底再浮上来,在我浮上来之前,你能否让释迦族的人离开,能离开多少就放走多少,之后你可以全部杀掉。琉璃王一想,认为这不需要花多长时间,就答应了。摩诃男潜到水底,把头发系在一根树干上,过了很久也没有浮上来,结果很多释迦族人都跑了。琉璃王发现时,摩诃男已经牺牲,然后琉璃王杀了七万人——这一点在历史上、在各种业因果的公案里,说法略有不同。若按《出曜经》及一些经典所说,他们互相杀了七万人。这也是一种业力,是释迦族当过渔夫的因果。
这说明什么呢?具有功德的、断证圆满的佛陀,也无法拯救必死之人。家族的七万人面临死亡,如果佛有办法肯定会救护,但是佛也无能为力。所以,不管是什么人,真正生命用尽的时候,任何人都没有办法。
我们要知道,人总有死亡的那一天,不管是个体还是集体,面对死亡,哪怕延续一天也不可能。死亡阎罗来到面前的时候,英雄、医生、专家,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尤其是末法时代,生命越来越短促,更加难以延长。
此事已作毕,正作及待作,
人正筹划时,老病死摧之。
出师未捷身先死
偈颂有时候字数多,有时候字少,藏文当中也是这样。这个偈颂主要讲,死亡随时随地会来,有些人却毫无所觉,佛陀为了让众生生厌离心,而宣说了这个偈颂。注释里说“人”就是众生——有时候印度的注释真的不好说——昨天注释“男”就是男人,“女”就是女人,看起来多余……这里说“人”就是众生,意思是,人们经常筹划:这件事情已经做完、这件事正在做、这件事情待做……筹划自己各方面的生活、事业等等。人都是这样的:我今年做了什么事情,现在做什么事情,明年准备做什么事情。
2025年新年我写日记,因为那时状况比较严重,以前每年会计划讲很多堂课,今年看起来好像希望不大,我就写今年一年的任务就是十堂课。当时看如果能讲十堂课,还是不错的。现在十堂课早就讲完了。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实际上,事情还未承办,人就已经被衰老、疾病或者死亡摧毁了。人也许有各种打算,但确实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规划和计划,包括心理准备等,但有时可能还没来得及准备,或在过程中,人就死了。上师如意宝也说过,其他事情如果准备不太好,但若是讲经说法,那他一辈子都很想如以前的堪布曲恰一样,在讲经说法时死亡,那将会是自己一生中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座的各位,应该把讲经说法、实地修行,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有些认为买车很重要,有些认为房子很重要,有些觉得全世界去游山玩水很重要。虽然有一些理想或愿望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真正有意义的是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同时把自己懂得的佛理分享给别人。
有些人以后也许没有讲经说法的机会。但现在我们晚上辅导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讲,这样也很好。大乘佛法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这样做也是一生当中弘法的缘起。如果以后有这个因缘,也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得的、要最重视的一件事情,当然各种因缘需要具足。
这个公案是,佛陀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个人得了预流果,然后就满足了,不再继续努力修行了。他觉得:我已经堵上了三恶趣的门,现在可以享用天人和人间的快乐。突然间他就死了,死后可能是转生到比较卑贱处(有时候印度注释当中也不太好懂),有个仆女把他生下来,因为前世的各种因缘,晚上又把他赤裸着扔在一个十字路口的荆棘树中,让他痛苦难忍。旁边的竹林中有居士发现了他,把他捡回去抚养。他慢慢成长起来,对轮回中生死之事生出大厌离心,后来得到涅槃。
从这个公案当中可以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想得很好,但是中途就死掉了。好像现在世间人,有人在酒吧里面喝酒的时候,突然脑梗而死的,也有人正在开车放音乐时,突然死的。
我以前去拉萨的时候遇到过一场车祸,幸好没有人死亡。我还记得很清楚,那个司机当时穿水獭皮的衣服,脖子上有一串天珠,头发也用黑色的发油擦得非常亮。当时是从机场到拉萨,他开车特别快,我感觉他技术不太好。后来突然翻车,翻到了雅鲁藏布江当中,幸好我们逃出来了。出来的时候,车里还在大声放音乐,我们很想关掉音响,但是没办法,因为车在水里面。当时有一个喇嘛伤得比较厉害,一直伤心地在哭,真是一边流血,一边流泪。刚刚人还觉得特别快乐,突然就变成了灾难,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还有一个公案。有一个人想出家,家人不让,但他非出家不可。出家以后也不好好闻思修行,也不听课,不依止上师,一直在散乱放逸。后来他的亲友问他,什么是阿罗汉?他答不上,他听都没有听过。又问了一些其他的佛理,他也一点都不知道,最后亲友们就说:“你出家和没出家没有什么差别。”好像他就这样死了。佛陀知道了这个事情,宣说了这个偈颂。这个公案主要针对这种情况:虽然出家了,但是出家的事情一点都没有做。
作为一个出家人、一个佛教徒,至少应该懂得佛教的基本道理。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这个人一样。
不论事情处于未做、正做或是已做,人们都可能突然死亡,结果一切成空。所以我想,作为佛教徒,尤其是作为大乘修行人,要懂得最基本的规则。现在有些人对闻思很重视,在系统学习,系统地修加行。哪怕默默无闻,也都是按规则来。有些人好像喜欢超越的方式,更愿意求很多的高法。
听说现在有些上师,带着一些密法光盘,到处去说:我是什么学院、哪一个人派来的。我给你们用密法灌顶,然后可以拷贝我的密法资料……其实真正有资格的灌顶上师,不需要用此种方式找人传法。很多人来问我,有些人我确实不认识,有些人听过名字,有些名字也没有听过。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
我们不是吝啬法,如果真的因缘具足,都可以传法。但是一般来讲,密法并不是偷偷摸摸地通过某种方法得到,就能马上开悟。密法有非常系统的闻思修行次第,而且也不能给所有的人群灌。密法灌顶中有一些是独传,有一些是少数人才能得到的。所有没有皈依过的,没有修过任何加行的,直接得四心滴、大圆满,这种事情我不知道。
我不评价这些上师们有没有资格。如果确实是公认的上师,那还好一点。否则,包括藏地在内,不是每一个堪布活佛都有资格传密法。这种资格不是别人判断的,自己应该了解传法者。在我们学院里,有很多严谨的上师有这方面的权威性资格,但是他一方面维护自相续中的证悟和觉受的境界,另一方面不轻易泄露秘密,不会随便乱传。
所以有些人也不必那么着急,把密法当成了商品。如果你的相续真能得到利益也好,法本无主人,谁都可以得到法。但是按佛教的基本系统来观察,你的心性、出离心都没有培养好,甚至基本的皈依、发心的加行也没怎么修,恐怕不一定能得到利益。
西方也有这种情况。你信仰也好,没有信仰也好,什么加行都不用修,就给一个最高的大圆满的灌顶,再给一个最高的直指法。但是后来再看,好像这些人信心也不那么坚固,所以还是按次第学习比较重要。否则,有些佛教徒连灌顶的名称都不知道,灌顶和摸顶都分不清楚。有人说,我在某上师面前已经得过四级灌顶,你也给我灌个顶。怎么灌?你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就是灌顶。别人也这样给我灌的,很简单的,你也给我灌一个。
我们对以上这种情况有些怀疑,并非想评价它对或不对——对或不对确实不好说——我们提倡要系统学习,认认真真地对待密宗的规则,前辈大德们怎么做,我们也尽量去做。我们虽然不敢说完全如理如法(每个凡夫人都有缺陷,很难做到),但至少也尽量在这方面下功夫。否则,整个系统都乱了。即使看上去每个人都得到了,但是最后会不会变成冰上建筑,最后自相续全部被毁坏,产生邪见,对这个法也失去信心等等,不好说。
故常乐禅定,平等而安住,
发起精进心,勿顾生老际,
魔王及眷属,悉皆已降伏,
比丘众则可,超越生死岸。
发起精进
所以,因为前面的这些原因,我们应该欢喜、应该乐于修禅定。通过禅定,可以断除相续当中的非理作意。禅定分为有相禅定和无相禅定。有相的禅定,比如天天观无常也是一种禅定;无相的禅定,就是什么都不执着,所有的有无是非都平息下来,心平等而安住。
修的过程中,不要有满足感,不要有疲倦心,保持精进。确实做任何事情时精进心都很重要。然后不要落生死两边。因为求修道和见道,心不能一直在“生”边和“死”边上。世间人一直在轮回里面走不出来,我们应该超出轮回。
这样,一切贪嗔痴等烦恼的魔王会被降伏;还有魔眷,就是指自己的业力和习气等等,一切都已经降伏。
最后是得到修道的果。佛陀对自己的眷属经常直呼“比丘”。比丘有好几种不同的名称,广义来说,就是修行人。这句就是:我们作为修行人,可以超越或者到达生死之彼岸。轮回是此岸,涅槃是彼岸,会到达轮回的彼岸,即无余涅槃。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第一品“无常品”已经讲完了,今天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