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互異。繁殖羽前額有一白色斑塊,頭上、後頸、後頭淡紅褐色,眼先經眼至耳羽有一寬黑色的過眼線,喉部及前頸白色,下頸紅褐色,向後延伸淡紅褐色的後頸。體背、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尾羽及翼的覆羽均為灰褐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暗褐色,基端白色,展開形成白色翼帶。腹面胸、腹、腋、尾下覆羽白色。非繁殖羽有明顯的白色眉斑,過眼線灰褐色,上胸原紅褐色部分轉為大塊褐色斑紋。眼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欖褐色。
根據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鐵嘴鴴在東亞大洋洲地區的總數在10萬隻左右,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17,444隻 (Li & Mundkur 2002),近年來遷移季期間於台灣彰化、新竹等海岸可記錄到1,000隻以上 (超過區域族群的1%) 的過境族群,因此台灣對東亞太平洋族群而言,是很重要的遷移中繼站。劉小如、李欽國(2002)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本種數量最高的時間為7月份南下遷移的1,884隻,其次為4月份北返遷移的1,004隻。由於本種在台灣主要為過境性質,因此冬季的數量不高,在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台灣的數量在11至716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