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問題的核心,我們永遠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今天早上B組探索活動課,成員有量量、小夏、恩恩與旻旻,
因為是孩子們第一節的探索活動,訂了幾個題目與他們討論
「什麼是探索活動?」
「學探索活動有什麼用?」
還有另外兩道題目,但我們這次還沒聊到。
先討論這兩個問題,主要就是帶入課程計畫、也想告訴孩子們研究的多元性。
正當我提出很多研究的形式,舉凡:科展、研究報紙的標題對內容與立場的公正影響;小孩們也分享,還知道生物的棲息研究、考古形式的研究、兼具節能的建築設計……。
於是,我們開始切入「建築」這個話題。
量量說了,建築需要考量安全;所以我們討論到「建築與當地氣候、風俗民情的關聯」
旻旻補充,我們可以歸納「建築在不同地區的規律」(可能一直被昱潔老師”找規律”荼毒吧~笑~)
小夏語速激動地分享「臺灣的建築物都好醜、電線桿一支一支還有內褲晾在外面……」
「你們看到有這些現象的建築物,通常有什麼特色?」
「都是公寓,窄窄小小的。像我的水壺一樣直直、窄窄的。」
「可是我們家都在頂樓曬衣服啊!」
「可是老師,美國的建築物都不會這樣啊!」
「那你們有看過香港的建築物嗎?香港跟臺北都有衣服曬在外面的情形欸!」
「有!老師我還有看過衣服掉下來的!」
「為什麼臺灣的建築物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你們知道建築也要遵守法規規定嗎?」
從這個階段開始,
我們從建築聊到法規、從法規制定的流程聊到當中不合理的、從不合理該怎麼改聊到立法委員要什麼資格才能當……
「老師,為什麼大人他們沒有發現這個不合理的地方?」
「這跟我們的教育其實很有關係。很多事情要改變時,牽涉的人和背後看不見的東西有太多了;又因為每個人做事情的心態並不一樣,有敷衍了事的;當然也有盡心盡力的。當今天想做事情的人勢單力薄,事情有辦法推動嗎?」
「但是,來,思考,你可以怎麼開始改變這個情形?」
「去抗議啊!就可以表達意見了!」
「這是一種方法,但它的效率如何?」
「所以,你們要記得,當每個人都好好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時,除了會影響別人,你也會形成一個團隊;一個跟你想法相近的團隊。當團隊形成了,就不會孤軍奮戰;但是,如果沒有一開始的堅持,會有後面的事情發生嗎?」
「就像如果我想當建築師,我好好做事情之後,就會認識更多人,然後我們一起影響彼此……」
「很好!所以當這個團隊又回到各自原本的位置時;又會在自己的位置上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再影響更更多人!」
「對!老師我的意思就是這樣!」
「老師,可是我想當在打掃的人誒~」
透過跟孩子們分享,自己在韓國看過的 無論酷熱或下雪,都有固守清晨五點維護市容的打掃人員。
恩恩問了,是不是南韓、北韓都是如此?
接著,我們談起無論哪一種身份都有可以做的事情
「老師,可是我奶奶老了,她每天都不知道該做什麼。」
「那這時候,你能幫忙奶奶什麼?」
「安慰她、陪伴她。」
「安慰了、陪伴了,但問題有解決嗎?奶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情嗎?」
「恩……好像沒幫助。」
「當然不會沒幫助,至少你已經做了『陪伴』的這件事情!」
「他可以幫他奶奶從興趣開始聊,去回想以前自己喜歡過哪些事情!」
「很好啊!所以你看,不管你在哪個年紀或位置,永遠都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回到法規制定時影響的社會層面,我們還談到小吃攤跟髒亂之間的關聯。
「老師,為甚麼不能都只有剩下餐廳?」
「啊?什麼意思?妳把話說完整!」
「老師,因為我看到小吃攤都會有很多垃圾,那麼髒亂為什麼還要有啊?」
「可是,老師,我覺得小吃是臺灣的特色誒!」
「來,我們先來討論『小吃』為什麼有存在的必要性?」
「因為很方便啊!」
「可以給趕時間的人,像是業務那種的吃。」
「很好,你們提出了,對小吃有需求的人。那現在思考,小吃跟髒亂之間的關係!」
「呃……好像其實不是小吃很髒,是老闆讓環境很髒……」
「那大餐廳會不會也有造成路面髒亂的情形發生?」
於是,我們重新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除了「教育影響下一代」的八股說法;我們也統整了結論,
每個人無論在什麼位置,都要把事情做好、也都有比現在做的 有更多作法。
永遠都要思考問題的核心是什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這一節課下課,真的小後悔沒有架攝影機錄下這段精彩的討論;但轉頭一想,跟三年級的這群孩子,
在現在的時刻能有這樣的討論,真的很精彩;讓我更期待接下來各種討論!
「學探索活動有什麼用?」
透過想研究的議題,提出發現而解決問題;
也要記得,解決問題不會只是在課堂上,而是深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