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食材與烹調方法,我們都能一起煮出好菜!」
「不限食材與烹調方法,我們都能一起煮出好菜!」
「不限食材與烹調方法,我們都能一起煮出好菜!」
第四週的國語文活動,不同小組都擁有自己的風格。
一樣「為《小紅帽與大野狼》分段落」,卻發展出兩種不同的課堂討論方向與結論!
咦?!這樣課程中該學的,不就會因為分組上課而有所落差嗎?
不用擔心,課程規劃要讓學生學到的,都會學到;
而學習路徑是根據小孩組別內的特性、興趣,從不同的內容去學習並歸納童話故事的元素。
和A組小孩,從為「設計理念」下定義開始,結合科學討論「《小紅帽》故事中不合理的情節設計」。
我們在B組小孩這,延伸出「二元世界觀」與「多元世界觀」;並統整「起承轉合」脈絡及思考「《小紅帽》故事背後隱藏的目的」是什麼?
搭著孩子們提出的疑問進行課堂活動,除了更符合學生的興趣、也讓他們養成隨時思考的習慣,學習「研究」、學著「討論」、學會「歸納」;再不斷衝撞原先假設、具備敢於推翻歸納的質疑;並回到一開始的循環:又重新由證據說話。
這樣的課程,其實既是弱結構卻是另一種更強的結構。
弱結構在於,我們是看學生拋回來的回應再回饋,一種類似RPG的教學,學生的每個回應與動作都會影響課程走向。
那強結構在哪呢?玩過故事型遊戲的話,就會發現「這類型的遊戲設計,本身是一個更宏大的體制」。代表著資優班老師在設計課程時,其實是需要想到學生的每一種反應;才能在課堂上,無論小孩拋出什麼球,我們都能接住、並拋回去給他們自己。
我們會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是一定要交給孩子」;又「哪些,是如果孩子能敏銳意識到時,我們再交出去的」。
所以,不論哪一組的孩子,都會學到老師設定裡必要學到的;而延伸學習的,就會各有不同。
也像是一桌料理,餐桌上並不限食材與烹調方法,但我們都能一起煮出一盤盤的精彩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