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相信,城市因市民而偉大,而這項工程的基石,是開放與邀請的政治。嶄新的基隆樣貌,不是獨斷地由首長來決定,白花花稅金堆疊的重大建設也不該沒有市民的聲音、硬生生只成為政治人物的政績。我要用透明、開放的政府,邀請公民共同參與、共同正打造更好的城市。
過去,我在議會不斷要求市府應該加強資訊公開、建置資料開放平台和公共政策參與,是因為我認為唯有完善市民參與,才能杜絕浪費錢錯誤政策與蚊子設施,也唯有納入使用者的經驗,才能提升重大政策的品質。
然而,即使林右昌市長曾宣稱「參與是基隆的基因」,喊出進步口號,但在透明開放政府與公共空間廣納參與的推動上仍鮮少進展。例如,作為政績、花費巨額預算、影響上萬通勤族的基隆捷運,市府卻沒有協助政策溝通,讓市民看報紙才知道,最後整體設計還讓通勤族更加不便利。
即使在都發處的努力之下,已經有如中正等大型公園開始嘗試納入使用者經驗的參與式設計,但我認為,大家住家周邊十五分鐘步行距離內、使用頻率更加頻繁的鄰里公園、兒童遊戲場,也應該秉持同樣的精神,納入使用者的意見、建立參與式設計的機制。
我是基隆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全額議員建議款執行參與式預算的議員,過去我們邀請市民「自己的稅金自己用、自己的建設自己爭取」,和市民共同發掘社區周遭的改造議題,主動發想、規劃與行動,實際改造社區空間,也在進一步在遊戲場與鄰里公園執行參與式設計,讓鄰里公園真正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
也因此,更進一步,我要把基隆市政府變透明、邀請大家一起來當市長!這絕對不是開玩笑,我要用開放政府,讓每一位基隆市民都有機會能夠參與和自己相關的重大政策規劃,以及日常生活周遭公共空間的設計,共同打造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