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好 生態城市
我認為,人在自然生態中,才能完整;一座健康的城市更不能脫離自然環境而存在,而城市的發展,更奠基在多元豐富的海洋與山林生態,我要建立永續的發展模式,打造真正與山海共好的基隆。
作為一座海洋城市,我們應該真正面向海洋、了解海洋、尊重海洋,並守護基隆珍貴的自然海岸。在拒絕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填海造地、守護外木山海岸行動過程中,我們發現過去對外木山周邊的海域調查資料並不齊全,因此全面性投注資源調查海洋國土生態刻不容緩。愛海親海認識海但不破壞海,發展屬於基隆這座海洋城市、非掠奪式海洋永續產業及觀光模式,並持續加強推動海洋教育。
最近幾次的強降雨造成土石流和走山意外讓人膽戰心驚,我認為,應立即檢討山坡度過度利用現況,並針對致災危險熱點,進行監測及事前預警。同時,保護山坡地等綠資源與加強韌性基礎設施,並加強城市涵容水源的能力。針對山林生態保護,應進行全面陸域生態敏感調查,建置自然資源與保育資料庫,並完善山區農業與淺山保留與原生物種保育政策。
過去在議會我不斷監督市府的垃圾減量規劃與進度,我認為,應加強推動垃圾減量與分類、資源與廚餘回收及循環再利用,並應明確訂出一次性塑膠減量目標,結合民間創意積極推動減塑政策、加強推動循環容器租借系統。針對降低污染的具體作為,我認為應勤查並加強裁罰不法排放及棄置廢棄物,加速提昇污水下水道高接管率及污水妥善處理率,制定「光污染防治自治條例」,全面降低光源無效利用與光污染。
而我和其他議員,過去也不斷在議會建議,應該比照景觀總顧問設置生態總顧問,或將既有的景觀總顧問機制納入更多生態專業,來把關公共工程品質不破壞基隆自然環境,但始終沒有得到市府積極的回應。我認為,應該建立與生態共好的公共工程開發規範,加強使用友善環境工法,並設置生態總顧問進行把關。
另外,在產業面向,則應鼓勵低污染、低碳排綠色產業發展,並提升低污染、製程永續、綠電使用率產業進駐園區比例。在日常生活面向,則應持續發展食農教育、食魚教育,推廣在地永續食材。積極保護老樹、定期進行本市綠資源盤點及加強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