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質詢

基隆市國土計畫研究與質詢監督

國土計畫法於2016年開始施行,並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應分別公告實施「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及「國土功能分區」。用以因地制宜討論城市的發展與指導區域內的土地使用、開發。作為基隆市各項發展與土地使用的上位指導原則,基隆市國土計畫於2019年年底進行內政部審議,並於基隆市都市發展處內成立國土計畫科,完成基隆市國土計畫規劃報告,並持續建立環境敏感地區資料庫與土地資料彙整(如使用分區資料精確化、公開化)。

然而,目前基隆市的國土計畫是否能達成開發與環境永續、韌性城市並兼顧人口發展?我們還在持續監督與等待答案,以下分別針對環境敏感地區、國土復育促進區、山坡地管制開發、工業區炒作疑慮來和大家分享我的團隊與我的研究成果。


都市計畫區內環境敏感區的土地使用管制

「基隆市如何有效建構和完善環境敏感地區的利用管制」。基隆市環境敏感地區分布大概占陸域的 97%。過去,並沒有環境敏感等相關資訊的積累,所以造成部分都市發展用地實質上來說,是位在難以開發的區位,或是根本已經在不該開發的地區產生超限利用的行為了。針對環境敏感地區土地的利用行為,基隆市的國土計畫到底要怎麼來回應?應該是要透過國土保育地區的劃設,明確指認應該受保護和保育的區域,同時,也要配合比較嚴格的土地使用原則來進行管制,以降低土地超限利用的可能性。基隆市府針對環境敏感地區回應是已有初步,但過去的土地資料必須經過整理和測量精確化,才能有資料來作進一步規劃判斷。


另外,基隆市國土計畫規劃報告草案中,也有針對高敏感潛勢或歷史災害區域得評估劃為「國土復育促進地區」,透過一定期限內的復育措施,來提升土地應變、調適災害的能力。(p.2之17)但是,目前草案中建議劃定的國土復育促進地區是「新山水庫地區」和「國道三號部分路段地區」(p.7之1~6)。若比較目前草案中國保1的土地使用項目,現有的都市計畫保護區的使用容許項目和彈性都比較高,那麼,即便我們將都計區內的高敏感地區劃為都市計劃保護區,它的管制力道可能相對來說還是比國保區低的。然而,除了上述兩地外,目前基隆市國土計畫並沒有將其他歷史災害區域劃入國土復育促進區的規劃。


除了國土復育促進地區的劃設外,草案中也以「韌性城市」的概念,來作為環境敏感地區治理的對策,草案中提到,針對容易遭受坡地災害的高風險地區,應儘量避免開發甚至要限制開發,而目前已經既存的坡地災害高風險區社區,則應導入防災跟韌性社區的概念,降低相關的風險。(p.2之19)相關的概念也該搭配資訊的公開,社區相關的工作,市府目前也僅是與水利署合作並持續規劃中。


山坡地開發管制

基隆市山坡地約占陸域94%,可開發土地有限且環境容受力較低。基隆很多坡度較陡的山坡地,被劃設為住、商、工、公共設施等都市發展用地,事實上部分是難以開發,部分則面臨過度開發的問題,從數據上來看,我們的住商分區也明顯在高坡度地區有超限利用之虞。

草案中,對坡地開發管制提出的對策為「檢討高坡度地區的都市發展用地存廢」,或透過基金及保險制度使坡地開發成本內部化,降低相應公共建設及成本的支出。(p.2之20)另外,也提到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逐漸檢討坡地都市發展用地必要性,優先解除坡度55%以上實質無法開發建築都市發展用地,降低土地所有權人稅負壓力,並實質反映本市不可開發土地區位。《基隆市山坡地開發建築基地條件特殊免適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三項規定認定標準》應該要配合剛剛說的原則,來去檢討坡度35%~55%的山坡地開發機制,將相關的風險內部化。另外,在天然災害保育的發展策略中提到,應適度降低土地利用強度或提高開發利用成本,整合相關環境敏感地區資訊以作為土地規劃背景支援資料庫,並規範及建立「低衝擊開發機制」,這個部分的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規劃與法規修改,和支援資料庫及低衝擊開發機制的建立規劃,目前市府仍還在規劃中。


基隆河谷廊帶:逕流分擔出流管制

在這次基隆市國土計畫中,基隆河部分被劃為國保4,其週邊則都為城鄉1的土地。在草案中「韌性城鄉建構」的對策中提到,基隆河流域應積極推動出流管制及逕流分擔法規的制定及修訂(p.2之19)。於天然災害保育的發展策略中也提到,基隆河沿岸的土地開發行為,應遵循水利法「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所擬之「逕流分擔計畫」辦理,降低建築物開發行為的外部性,進行「低衝擊開發」以降低排水系統負擔(p.3之8)而在氣候變遷調適目標及總體策略裡中,則同樣提到要配合水利法新增的「逕流管制與出流管制」專章,將水道與土地共同容納洪水。逕流分擔理念是將氣候變遷影響下所增加的逕流量,妥善分配在各級水道與土地;出流管制則要求人為土地開發需達到「洪峰零增量」的目標,以強化土地耐淹的能力(p.4之2)。

另外,在水利設施發展策略中也提到,本市基隆河流域範圍的保護區及農業區辦理都市計畫變更為可建築用地時,後續使用應採低衝擊開發並落實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透過都市設計準則、都市更新獎勵及建築管理相關法規,一定規模或特定性質開發案應納入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據以規範土地使用及建物配置等(p.5之14)。目前,相關單位並沒有任何配套措施之規劃。


低衝擊開發?如何有效促進產業又預防工業區炒作?

在草案中提到,本市未來發展重點「基隆河谷廊帶發展地區」或是「北五堵研發新鎮」,都在基隆河畔。草案中提到河谷地區將作為本市發展熱點,透過本區產業、倉儲機能及區位連結首都核心之地理優勢,除了引入輕軌,未來還規劃交通、社福、居住等機能,除了要作為倉儲腹地,還要成為海洋產業發展場域。在產業用地補充部分,則又提到要配合中央發布的「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以容積獎勵的方式,允許具未來發展潛力、高附加價值或對創意人才有需求之產業提高開發強度,以滿足廠商對於廠房設備擴增需求(p.2之18)。然而這樣的規劃,和草案中提到過的「低衝擊開發」相互矛盾。另外,在都市計畫工業區使用率約60%、既有工業區有閒置的狀況下,草案中仍評估二級產業用地有供給低於需求的狀況(p.2之10)。除了地形問題外,針對近年來工業用地炒作、既有工業區閒置比例高、養地炒房等情形漸趨嚴重。據我們所知都市計畫法劃定的工業區,不在只租不售的範圍內,很多工業區土地被買下囤積炒作,導致真正有需求的人大喊缺地的問題,而未來市府規劃的,不管是要增加產業用地,或是北五堵研發新鎮及河谷廊帶地區的土地利用,要如何避免相關問題的發生,針對此項我不斷地詢問,目前市府也沒有任何回應。

基隆市青年發展方向

與基隆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業務單位除了市府產業發展處,就是工商業投資策進會,目前工商業投資策進會主任委員是市長林右昌,總幹事在2019年7月前是前國大代表張金華擔任,目前則為前議員洪森永出任。設置工策會的緣由是「居於政府與廠商之間,以『服務、溝通』發揮橋樑功能 。主要工作為積極推動改善境內投資環境,宣導政府財經政策,策進投資意願,會同有關單位規劃工業區之編定,促銷工業區土地,協助興辦工業人取得土地,申辦有關登記手續,乃至於提供市場資訊。並經常訪問廠諮詢意見及調解疑難,係地方之『投資服務中心』。」

如同工策會網站上所寫的,工策會「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廠商投資意願」,其中很多是「提供投資訊息」、協助法規、稅務優惠、行政工作與「土地取得」,即時提供政府優惠資訊、辦理產業交流演講等。

在工策會的業務中比起對中小企業的協助,對青年的協助較少。除了協助兩位青年創業者找尋適合店面外,難以有對青年創業更多法規、資訊、優惠遑論空間支援。若我們把青年創業者看作是新設立的小公司或小廠商,當然也需要政府在法規、資訊、空間上的協助。

近年來有許多基隆青年回流,有以挖掘基隆獨特的城市文化作為觀光資源以發展小旅、將設計與鞋業結合的設計工作室、有藝術文化工作者、有金工創作者、花藝創作者、有發現基隆港口底蘊想留在基隆發展劇場的青年劇團、也有空間專業、藝術策展的青年希望和社區一起投入地方創生,更有想透過發展基隆特有的遊戲或公民行動的青年,以及透過社區書店帶入社區共老與長照議題的青年團體。

目前,市府針對上述這些回鄉青年、青年創業者給的協助,多數集中在二十萬以下的資金貸款,以及少部分都發處規劃空間活化的協助,其餘就是釋出政府計劃給予青年承接。雖然產業發展處從2020年開始有了青年發展科,然而相關的計畫仍著重於少部分資金支持、貸款與「還在發展中」的「地方創生計畫」,我也特別提醒該局處,青年創業除了資金支持外,最需要的是商業模式與企劃規劃的協助,以及容許實驗的空間支持。

以我自己曾經在新創公司工作的經驗,以及我和青年創業朋友針對青創議題發生過許多討論,青年創業當然難以立竿見影地創造「產值」,但青創能帶著青年獨特的創意、新世代的技術與對社會問題的觀察,企圖找出社會議題或目前缺乏的商業模式,開拓一條新路。

青年創業通常都是以迷你型資本、尚需琢磨的模式出現在產業中,最需要的是商業模式的協助,不論是開發、產品定位、市場區隔、訊息甚至是行銷手法,這些,都需要熟知產業或是對於商業模式的業師與產業知識支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空間的提供,這個「空間」不像是工策會提供給廠商的土地利多,而是讓青年創業者能夠交流、學習、發展創意,以及實驗、嘗試與容許失敗的空間。

然而,不只基隆,整個台灣如台北、新北、宜蘭、桃園、新竹等許多城市都在談青年創業的支持政策,多數仍以貸款資金與些許空間支持為主,針對「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業模式」與「實驗空間」的政策支持目前的案例較少,因此在這裡特別要介紹今年四月跟著Ours都市改革組織參訪首爾時,我和團隊夥伴看到首爾對青年創業支持。

首爾市的青年發展政策之所以特別,是首爾市長認為青年的創意與創業行動,可能可以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方法。首爾現任朴元淳市長認為大首爾都會區既有的開發或產業模式令這個城市生病了,他認為青年世代對社會問題的發現、對新技術的運用與創意,能創造不同以往、嶄新的商業模式,指出市政沒有辦法涵蓋的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方,進而以創新,找出一條符合「社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所以首爾創新園區與相關的案例因此誕生,希望支持青年,同時賦予青年一個新的任務:創造青年的機會並找出新的方法解決社會不平等。

以下是我們介紹的首爾青年創意政策與一條以創新解決社會不平等的路。閱讀完後,我們也能一起來思考,在不同城市都提供青創基金或貸款的此刻,基隆是否有獨特吸引力,諸如活化的實驗空間、產業支持或是不同的經濟發展目標,能支援青年創業,更賦予年輕人任務,讓基隆的青年們真正能在這個城市生根,發掘城市缺乏的社會經濟架構,而找出一個嶄新的商業模式呢?

參訪:首爾青年發展案例

我們若打開首爾市政府的官方網頁,點開首爾市政府的組織架構圖,最上面的是「市民(Citizens of Seoul),市民之下是市長,而直屬市長管轄的部門,包含了「首爾創新局(Seoul Innovation Bureau)」以及其中的「社會創新部門(Social Innovation Division)」、「公民治理部門(Civil Governance Division)」、「在地社群(區)部門(Local Community Division)」、「衝突管理部門(Conflict Management Division)」以及「青年政策中心(Youth Policy Center)」。從市政府的正式部門配置、專責單位的設立及工作分配,可以看出首爾市政府將創新作為其重要的施政目標。

首爾創新園區

而相關政策的具體體現其中之一便是「首爾創新園區 서울혁신파크(Seoul Innovation Park)」。2011年「疾病控制中心」搬遷至忠清北道,在首爾市恩平區留下了109,691平方公里的可利用空間。以「曾經的開發模式讓城市生病了,建造高樓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有以人為中心的規劃。用新的方式,解決當下社會問題,成為面向未來的創新實驗室。」這樣的初衷,2015年6月,原址為疾病管理中心的「首爾創新園區」正式對外開放。朴元淳市長說:「期待首爾創新園區成為解決城市難題、創造新未來的,21世紀的『集賢殿』。」

同時在介紹園區時,朴市長是這樣說明的:創新是為了使首爾市成為以人為本的城市,創新是為了讓市民成為施政的核心角色以及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創新是為了讓青年有平等的機會,並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創新是為了解決社會極端化的問題。創新園區是讓市民和創新工作者為了更好的未來,將他們的想法和行動付諸實驗和連結,以解決不平等、不正義的社會問題,這可能會花上很大的功夫和很長的時間去達到,但它的果實會是非常甜美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朴市長引用了史記中的這句話來形容「創新」,對他來說「創新」就是這樣的桃樹,比起那些浩大的工程計劃,這顆桃樹更加重要。

以30個以上的革新空間組成的首爾創新園區,聚集了各種創新團體和青年,希望透過合作和交流,創造出新的社會文化跟經濟價值。園區提供共享工作空間給草創中的社會企業和創新團隊,也在園區中設有首爾社會經濟支援中心、首爾社區支援中心、首爾創意實驗室和Youth Hub等。一方面讓青年和創業者,能夠就近尋求並使用政府提供的各項資源,同時也提高團隊間彼此交流合作的可能性。

我們參訪園區時,整個園區中約有220個團隊/組織及超過2000名工作者進駐,從能源、文化、環境到青年住房等各種重要公共議題面向都有。園區中除了提供辦公空間外,有非常多室內外可供團隊會議、交流的討論空間,以及開闊的市民開放公共空間。除了提供空間和經驗交流平台之外,也設立了相關的支持系統,例如上面提到的首爾社會經濟支援中心、首爾社區支援中心等。

以「首爾社會經濟支援中心(Seoul Social Ecocnomy Center)」為例,首爾市在2013年創立「社會經濟支援中心」,以政府與民間部門合作的創新精神,將人與人、人與工作、社會經濟組織與資本連結,形成開放型的平台,期望連結首爾市、社會經濟組織和民眾這三方。以「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這個脈絡展開各種創新活動,希望以創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並積極尋求市民的想法。

其中的作法包含以培養人才為主的社會經濟學習班、社會經濟青年創新活動,以及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的合作模式,還有支持社區經濟生態系統發展、共同工作場所等。而社會經濟支援中心也提供空間作為共享辦公室、教育場所、產品展售,也透過舉辦論壇、研討會來探討有關社會經濟的議題等。

UnderStandAvenue

Under Stand Avenue是一座位於首爾市城東區的貨櫃市集,表面上看起來是個超熱門的網美拍照打卡景點和觀光客愛去逛的吃、喝、穿、用都有的市集,但其實它有著更多的意義!Under Stand Avenue是一個創業、創造職業的平台,它提供了「一站式」從創業/創造工作機會的訓練到市場測試、金融和投資支援、銷售分配支援等整合支持系統,來幫助有才能的青年們來做他們喜歡又擅長的事情,同時對社會做出貢獻。

UNDER STAND AVENUE也透過職業訓練及媒合求職者與可以信賴的創業團隊,來幫助想要就業的年輕人們。它作為一個創造工作機會的平台,為社會弱勢群體謀求穩定成長的僱用率,也為長者創造和年輕創業者一起追尋社會價值的工作機會。它是一個人們可以享受其中,同時青年們可以以人本科技和藝術來工作的文化空間。

市集中除了市場測試、創業階段的店面外,最重要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支持系統。以市集中的「oz start-up」作為代表,它是一站式的就職/創業支持系統,由為創業家們開設的「數位·生活·學校」創新訓練課程、創業訓練計劃「孵化中心」和創業人才媒合計劃「實踐夢想媒合(Do Dream Match Makers)」組成,把創業者和想要就業的年輕人揪在一起。以「實踐夢想媒合」計劃為例,它幫助年輕人提昇進入企業實際所需的工作能力,包括透過會議探討就業所需的核心能力(例如行銷、規劃、創業成功案例)、為期5週的實際工作培訓,以及根據個人能力媒合、規劃的創業/就業「工作媒合日」。

基隆郵輪觀光公車與改善的方向

2019年,基隆市第一條主要針對郵輪旅客的T88郵輪觀光公車上路,路線為:基隆旅遊服務中心發車,行經基港大樓、正濱漁港、和平島公園及海科館。每40分鐘一班,載靠掛郵輪旅客,市府新聞稿說:「遊客一出海關即可購票搭乘觀光專車玩遊基隆知名景點。除了1日乘車券外,還有整合景點門票及周邊美食店家的3款套票,並且派駐外語導覽人員隨車解說,提供最貼心的旅遊服務。」若是留下郵輪觀光客、增加旅客對基隆景點的認識上,郵輪觀光公車這個模式是很值得肯定的交通配套與景點包裝的嘗試。

然而,發車兩天後,目前在基隆旅遊網上或google都無法得到觀光專車的票價、景點等相關資訊,在預算會期與觀光與城市行銷處曾處長討論後,處長也表示網站資訊會努力提升,而我也提醒,這次觀光巴士串連的主要景點的多樣性較少,恐能吸引到多樣的郵輪旅客,應朝文化資產、歷史、產業面向的景點串聯。

而此次新增專門給郵輪觀光巴士套裝宣傳摺頁與導覽語言都是以英文、日文為主,但在觀光局近幾年的報告上顯示,來台旅遊的旅客中,東南亞、韓國旅客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們應該針對這些旅客的樣貌有更完整的認知,才能提供他們語言、文化需求等基礎的服務。

另外,郵輪觀光巴士也該友善不同身體型態的觀光客,提供無障礙相關的設施如上下階梯,並能服務視障、聽障的朋友,這部分,曾處長在預算會期時也承認市府努力不夠,未來會努力改進。

最重要的,我也在預算會期特別要求觀光與城市行銷處曾處長,必須對搭乘郵輪觀光公車的城客做使用經驗調查(例如線上問卷等),以作為未來規劃方向檢討、調整,以及後續觀光政策擬定之參考。

基隆觀光產業整體研究與建議

基隆是個擁有豐富資源的美麗城市,是市中心直接緊鄰著基隆港的海港山城,除了山海間自然美景,各個時代港口帶著基隆航向國際,這段風華歷史塑造著基隆獨特的文化、美食與這座城市性格。基隆有著自己的時間,每個街角、轉彎的巷弄、佇立在港口邊的建築,都藏著記憶,述說著每個時代來到繁華基隆的移民留下的故事。基隆的美好,基隆人都知道。要怎麼把這些美好推廣給外來的旅客,就是觀光政策最重要的議題了。

去年基隆港郵輪客數達94萬,基隆港務分公司更預估今年郵輪客會超過95萬,但基隆市民其實感受不到郵輪旅客有留在基隆、或在基隆創造消費。過去基隆市府在基隆的觀光產品的定位與行銷上並未放很多心力,在觀光局最近一年(2017年)對國際旅客的樣貌調查中,在旅客所在遊覽景點的排名中,基隆位於第12名,也間接顯示基隆在國際旅客的認知低落、很難成為主要遊覽的目標城市。

實際在各大郵輪公司網站搜尋對台灣景點的介紹,也會發現搭乘郵輪前,旅客會看到相關景點的介紹通常也集中在台北故宮、台北101。上船前根本不知道基隆有什麼景點(甚至不知道自己下船的港口不是台北,是另外一個城市),下船後當然也不到該去哪玩,所以就發生了基隆人常說的:「一車一車的郵輪客搭著遊覽車到台北、九份玩,基隆只是個過路的地方。」

「假設2018年搭乘郵輪來到的旅客有這麼多,那他們從哪裡來?平均會待幾天?他們特別喜歡去哪些景點?希望有甚麼樣的觀光消費服務?」這個問題我在議會裡面一直問、一直問,但過去基隆市府未針對基隆觀光資源做更深入的盤點、也未有旅客旅遊需求更詳細的調查,在面對我的問題時並沒有相關資料可以說明。總質詢時我和市長討論基隆的觀光時,市長也承認,「過去基隆的觀光產業百廢待舉。」

整個城市的觀光產業要能夠提升,要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我在第一次總質詢的時候提到給城市行銷及觀光處」的建議如下:

1. 加深觀光產品內容與定位:與文化局、產發處甚至都發處等整合,加強基隆產業、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社區與市民樣貌等不同面向的串連,進行完整的觀光資源發展、管理規劃。

2. 對旅客做更詳盡的需求與樣貌調查:了解目標行銷對象的樣貌和喜好,以及對基礎服務設施的需求,提供多元的景點與行程包裝,符合旅客的需求。

3. 行銷工具提升:旅客資訊能力與自行規劃旅遊提升,不論是語言、導覽、摺頁以及網站或app資訊都應該有更詳細的資訊提供,並有適合使用者的介面。另外,也要針對不同型態的旅客設計精準的行銷策略。

總結而論,了解我們這個城市觀光產品,將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產業樣貌做盤點與整合,來定調有別於台北、新北的城市性格(也就是本市觀光產品的產品定位),再加上創意包裝、配套與針對目標對象精準的行銷。如此,基隆的觀光產業政策才能明確,產值也才可能提升,不僅能讓市民與郵客認同基隆的特色,也才能真的感受到基隆的觀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