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動物福利

強力監督河谷廊帶解除開發限制禁令

2019年4月30日,正當經濟部水利署舉行治水會議,憂心氣候變遷下的水患困境時,蔡英文總統來到基隆視察堵南抽水站,和林右昌市長認為基隆河治水有成效。總統現場宣布「解除20年來基隆河開發管制禁令,未來整個基隆河谷廊帶的開發將可以大步向前。」後續,基隆市府針對基隆河岸開發管制解禁新聞稿寫著「基隆市將整個脫胎換骨」,林右昌市長表示「在經濟部4000萬元經費挹注下,市府正在進行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的規劃,...,將可帶動廠商投資意願,更可以引入基隆輕軌系統,連結郵輪母港產業廊帶,讓基隆市真正整合到大台北都會區的產業鏈及發展架構。」「基隆河解除開發限制禁令」新聞一出,基隆市政府大發新聞稿宣傳禁令解除(回歸法制)、盼望投資者青睞,然而,關於解除禁令中最主要的法規——《水利法》相關的配套措施,以及國土計畫法中環境敏感區域化定,市府相關仍沒有準備更詳細的資料與方案。

在極端氣候下,這幾年的颱風或突發性的強降雨頻率增加。河岸旁的農地或保護區是洪水的緩衝區,若冒然開發,則會增加洪水風險。總統與市長所謂解除開發禁止的行政命令,是「回歸原有其他法規管制」,但地方政府「可以」做得更多,如新修《水利法》中增加了徑流分擔及出流管制專章,針對徑流分擔有著更明確的規定,而除了等待中央政府劃定實施範圍,地方政府其實可以「主動」進行徑流分擔實施計劃的擬定或是相關措施的規劃,或是因地制宜在水土保持的基礎上縮小開發範圍的審查標準。

新修訂的《水利法》當中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視淹水潛勢、都市發展程度及重大建設,公告特定河川流域或區域排水集水區域為逕流分擔實施範圍,主管機關應於一定期限內擬訂逕流分擔計畫,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後實施。」雖然目前中央還在評估、尚未公佈任何逕流分擔實施範圍,但其實地方政府可以針對覺得敏感、危險的區域,主動和中央進行討論、尋求協助,來討論是否納入為「逕流分擔實施範圍」,進一步來進行逕流分擔計畫的擬定。「逕流分擔計畫內容」包含:「水道分擔方案」(由各水道及各類排水主管機關各本權責分年編列預算辦理)及「土地分擔方案」。「土地分擔方案」由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在逕流分擔計畫內擬訂各類型土地應分擔標準及分擔措施,並訂定相關自治條例要求土地管理單位依所訂分擔標準分擔逕流量。

關於「出流管制」,就是要求土地開發案不能僅仰賴現有的雨水下水道系統來排除綠地變建地所產生的雨水逕流,而是必須自行想辦法在基地內吸收處理。根據《水利法》規定,符合《出流管制計畫書與規劃書審核監督及免辦認定辦法》開發樣態並達2公頃以上,就必須送「出流管制計劃書」審查,但對於基隆來說,2公頃這樣的面積規範,恐怕很多開發案都不會達到。基於因地制宜的需求,中央也授權地方政府可以去提高出流管制的審查條件,以新北市來說,《新北市政府辦理出流管制計畫書與規劃書審核及監督作業要點》就將規定提升到開發案範圍 1公頃就必須送「出流管制計畫書」。

上述關於《水利法》中關於開發事業的「逕流分攤」與「出流管制」於基隆市的作為在哪?截至2020年的今天為止,我不斷地詢問,市府工務處仍以「中央還未訂定逕流分攤範圍,並說與已水保相關法規管制,並不需要如新北市案例來加嚴出流管制審查標準」,並未提供相關的準備。

然而除此之外,其實市府還能透過國土計畫敏感區域劃定、開發審查與配套來可以針對敏感地區做相關劃定,進行管制、避免過度開發,並確保開發區域與環境間的平衡、安全與永續。但國土計畫法仍在技術報告草擬的階段,而相關的資訊建立與明確圖書更需要做更仔細的資料彙整。

市長5月的施政報告裡宣傳基隆河谷廊帶「解除禁令」作為他搶先報告的政績,而安樂區兩年前的大武崙淹水歷歷在目,再來到近期颱風帶來的外圍環流,面對極端氣候和降水,沒有人能保證河川能百分之百不淹水。我們支持的是將環境成本納入考量的有效益開發,而不是僅以土地利益為優先,跳過地方政府本該積極建立機制,不斷地和市民宣傳還未有明確規畫的產業園區。也邀請大家跟我一起來監督市府,在基隆河開發失速以前,我們必須有「回歸法制」、建立有效的配套措施與審查方法,才能保障開發與環境的平衡,更重要是在安全的環境下支持產業發展。


污水下水道管線進度與維護

大家知道我們生活(洗澡、洗衣、洗碗、排泄)產生的污水和小吃餐飲店的廢水最後都排到哪裡去嗎?基本上應該是污水下水道管線,透過污水處理,把這些涵蓋了垃圾、排泄物、污染物的水處理過,才能回歸水循環,不至於造成巨大污染。越來越多朋友現在關心的海洋、河川污染和塑膠微粒,除了未處理過的工業廢水造成外,例如偷排放,更多是由住家和小吃產生的污水,也就是有清潔劑和未油水分離的水直接排入河川和海洋所造成的,除了造成生態浩劫和環境問題外,也會造成我們的公共衛生問題,這也是有些水溝和田寮河、旭川河、基隆港會這麼臭的原因!

我也特別利用這次總質詢機會和市府討論污水管線的佈建,目前基隆的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是35%左右,並沒有百分百。在近幾年中央營建署補助相關經費新建污水下水道管線、增加污水管線普及率,目前基隆已經進入第三期施作範圍,預計在2023年完成五期施作、達成60%的接管率。

我相信基隆朋友都不希望自己製造的廢水是造成公共衛生問題和環境污染的元兇,也想有個衛生品質好的公共環境,因此想知道自己住家到底完成污水管線接管了沒,我很遺憾的說,針對資訊公開的部分,目前基隆工務處網站上僅更新到二期施作的範圍,針對資訊公開與市民知情權,真的有非常多要改善的,我也在總質詢中要求處長要將更新最新的接管進度,並用圖面資訊顯示方便大家查詢進度。

而目前新建的污水管線越來越多,代表著需要維護的管線越來越多,從2019年的例子來看,如安樂區櫻花社區出來的大污水管線就因為後續接管戶數多、年久失修而壞掉而造成污水滲漏,對公共衛生造成很大的疑慮,然而,因為2019年管線維護經費不足,我們從受理陳情至今,承辦單位都說污水管線維修費已經不夠,無法修理,等到2020才將櫻花社區外公共管線的問題納入維修範圍。另外也因為管線是早期新建,一開始還查不到管線正確位置,必須土法煉鋼去確認,也造成工程的困難。

針對管線維護的議題,從上述例子來看,我認為目前的經費和市府內的編制,沒有專責的污水管線維護科,也不足以支應後續越來越多管線維護的費用,因此我也在總質詢中提到十年前早就制定的《下水道法》和《基隆市污水下水道使用費徵收自治條例》,並和團隊參考其他城市就推廣徵收污水處理費作為污水管線的處理費用——台北市從普及率86%就開始徵收污水處理費、高雄市也從35%普及率開始徵收。

污水費的徵收來補足管線,就和水費一樣,必須由使用者付費,我們也要這個觀念一開始推行當然不容易,但我們必須開始認知到大家一起分擔這些污染與處理的成本,才可能讓我們的衛生環境更好、生活品質才會提升!


社區浪貓與台北TCCP經驗

「社區有很多浪浪不知道該怎麼辦?」是我們常常接到的詢問和擔心,目前,TNR(Trap誘捕–Neuter絕育–Return回置)是所知能有效控制流浪動物增加數量的最人道方法,我針對社區浪浪貓咪及TNR相關計畫的規劃來跟市府進行討論,以包含公司協力、積極溝通和教育與培訓等幾個關鍵要素的臺北市的TCCP(臺北市街貓友善照顧行動方案)作為參考方案,並檢討基隆動保所的關於流浪動物問題的經費、人力和教育問題。

基隆目前能夠協助進行TNR或是TNVR的團體少,動保所處理流浪動物問題的相關預算沒有明顯提升,其他預算也難以支持足夠的專業人力,及提供社區足夠的教育資訊、志工訓練和正確觀念倡導文宣,更難以補助團體進行公私協力的TNR相關計畫,臨時會有提到的臨時人員薪資提升問題也未反應在明年的預算編列上。

針對公私協力以及預算人力提升部分,市府也承諾向其他縣市取經,也可以和有豐富經驗的團體接觸並配合。臨時人員薪資提升部分,市長回應正在進行討論,整體市府臨時人員的薪資要一起檢討、提升,需要審慎來評估,但方向上是支持且會持續處理。我們肯定市府的態度,也期望能夠在明年的預算中,看到整體市府臨時人員的薪資提升,以及TNR相關計畫的規劃及預算的提升。

尊重野生動物與生態多元

在我經過基隆市議會第1、2臨時會、第3次臨時會暨第一次定期會與第4、5次臨時會,「蛇」一直是市議會中的重要話題,不論是單純擔任陳情傳聲筒或是害怕被蛇咬,基隆市議會中幾位議員每次討論到「動保業務」,幾乎都會站起來認真要求行政部門要對「蛇」所作為,這些要求作為不外乎是:「民眾家裡有蛇會造成傷害、應該盡速協助清除」、「登山客去爬山遇到蛇很危險,有關部門應該要盡速處理!」

先不論基隆是僅存捕蜂抓蛇還在非專業部門──消防局主掌中的少數縣市(基隆市動物專業部門動物保護防疫所人手與空間非常不足),24hr待命的捕蜂抓蛇業務交給政府會造成極大的人力消耗(國內外許多案例是交由義消負責或是專業處理公司,並由民眾負擔一些成本)。最重要的,除了我們該認知到自己(靈長類)也是地球的一份子,應該要和其他物種分享空間和資源外,要減少野生動物和人類的衝突,靠的是生命教育與正確的知識。

通常恐懼來自未知,日前就有登山客登山遇到百步蛇盡報警抓蛇引起爭議(薇仲問號:登山不就是會遇到野生動物,哪有跑到人家家玩卻報警抓主人的道理?)。(新聞連結:https://tinyurl.com/y2ky6rcy )不論是「要野外不要看到蛇」的言論或是這類爬山遇蛇報警抓蛇的,除了顯示民意代表與許多民眾野外應對知識的不足,更彰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我也分享手冊中的內容,提醒大家蛇的知識與蛇在生態系的重要性,「全台灣每年大概有1000-2000人遭受蛇吻送醫,但因此死亡人數僅0-1人。原因在於毒液對蛇來說是重要的捕食工具,人類不是獵物,不會輕易送毒;也因為台灣有綿密的醫療網與蛇毒血清的製造技術,第一時間送醫有生命危險的機率不高」,也有寫到「大多數的蛇生性害羞(很害怕人類),並不會主動追擊,遇到移動速度快且體型大的蛇:錦蛇、臭青公、過山刀與南蛇,只要冷靜地停在原地,等蛇移動再往反方向離開極可。」

很多人認為「看到蛇應該立刻打死,避免他去咬別人」,這真是對蛇類的大誤解。手冊寫到:「人類不是蛇的掠食對象,所以蛇當然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主動攻擊人類。」相反,作為生態系的一元,頂層掠食者的蛇可以維持生態系的平衡、控制鼠類族群,更重要的,蛇的毒液在醫療上有許多貢獻,許多毒液被研發成藥物:如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癌症、中風等,這也是許多醫院、醫學院的院徽或圖騰會有蛇杖(古希臘傳說醫療之神亞希彼斯)的原因。

也再次呼籲,蛇類是多元生態裡重要的成員,存在本身即是價值,也對人類社會的農作、醫療有許多貢獻。我們只是生態系的一員、借了地球的一部分空間,應該要平等地和其他物種分享資源,我們一起來尊重多元生態,並和不同的生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