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在地農業
(G) 在地農業
早期農村舊照片(余如季攝影)
▲倒飼料進雞籠餵雞
▲使用牛車載運貨物
李金益先生談以前務農經驗
早期李叔叔父親種植西瓜,農人會先找大盤商簽訂契約避免產量過剩但自己不擅長銷售的情形,但當時大盤商在簽訂契約收購契約後便消極採收,其他大盤商也互有默契的拒絕與已經稍微採收的西瓜農收購,所以等到第二波西瓜盛產時,農人只好低價賤賣給原先的大盤商 。
張明財叔叔談以前務農經驗
▲張明財叔叔
▲林堯國叔叔家的鼓風機
養豬:小時候張叔叔家中有養兩頭豬,國小時期叔叔在午餐時間,需要趕緊回家到豬舍去餵豬,餵完後又要趕緊回學校上課。由於平日都是賣豬給屠宰場換錢,所以過年時期,那段期間將豬賣給屠宰場時,屠宰場會從平常的收購變成強迫推銷十斤的豬肉,叔叔表示這種情況算是一種默契,所以也不會去拒絕對方的強迫推銷。
養牛:早期的土堤其實跟今天的堤防差不多高度,張叔叔會牽水牛越過堤防,讓牛到溪裡泡水消暑,在河堤附近割草做為牛的飼料。
前往附近果園打工:農閒時期,叔叔的父親會前往國聖與梨山那邊的果園採摘蘋果與梨子,當時這兩種是名貴的水果,但叔叔因為在果園採摘,所以國小就有品嘗機會,而母親會前往霧峰今天的朝陽科大附近採摘龍眼。
稻田:農忙時期,正就讀國中叔叔的父親也從水牛犁田的方式轉為使用機器耕田,叔叔在國中便已經會使用耕耘機。收割時節,農民會彼此互相幫忙收割,而叔叔父親會在一大早先收割自家稻子,時間到了一起去幫別人收割,傍晚再回家繼續收割自己的稻子,持續到第三天時開始分離稻梗,使用鼓風機烘乾稻子。
抓蛤蜊:早年附近的水圳溝渠都是河蜆,小朋友們可以自己捕捉換取零用錢,商人則會以蛤蜊大小以不同價格收購 。
早年農具的參考文獻:陳素雲,《臺灣閩南語傳統詞彙研究—以新北市樹林社區為例》(2013年11月),頁42~108。
洪櫻芳女士談目前務農經驗
阿姨接手家人的田地後,不希望田地陷入荒蕪雜草叢生的情況,於是回到家鄉溪尾工作,阿姨說:對農人來說種植與生產並不是難事,困難的在於人力工資,後期的銷售等等。
櫻芳阿姨過去從事安裝招牌的工作,目前則在溪尾經營瓦斯配管的工程,並利用閒暇之餘從事甘蔗、荔枝的種植農務與協助社區關懷據點的工作。
現今的農村風光
▲貓羅溪堤防整備道風光
▲旺偉休閒航空旁的百年茄苳樹
▲溪尾清晨的農田風光
▲台崧鐵橋下的貓羅溪風光
▲溪尾黃昏的農村風光
▲111年貓羅溪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