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竹筏渡溪與水岸生活記憶
(B) 竹筏渡溪與水岸生活記憶
▲林陳茶女士
▲朱楊檢女士
在早期烏日的溪尾地區,村莊的小孩子只要去烏溪玩,被長輩發現直接就是拿著棍子教訓孩子,諸如:抓著脖子抓著頭髮拿剎車線、藤條鞭打。
以前的河流不像現今已建有堤防隔絕溪流,也使溪尾地區離烏溪流域較遠,早期小孩子更容易接近溪邊去玩水,更容易發生溺斃事件。
1. 溪尾里曾有竹筏渡口兩處,渡口無固定式碼頭,主要依每年沙洲變化,由擺渡人擇溪地平坦處停泊竹筏擺渡。第一處烏溪渡口,位於「牛路崎」附近(經緯度:24.043497399884664, 120.64015050518042),由烏日鄉公所出資營運,主要連結溪尾里與烏日喀哩。烏溪渡口在民國50年代雇有三名擺渡人(其中一位為林權吉老先生),全程設置溪尾村、烏溪河心沙洲、喀哩等三站,各有一艘竹筏候客,後因經費削減,縮減為一名擺渡人。第二處為貓羅溪渡口,用以連結彰化縣芬園鄉新厝子,位置一般在靠近新厝子方向的貓羅溪岸邊(經緯度24.047265798842368, 120.62873629417128)。貓羅溪渡口屬於無人渡口,沒有擺渡人,僅設有一艘竹筏,以鋼索滑套連結兩岸。過渡時人站在竹筏上,曳拉鋼索帶動竹筏前行渡溪。
2. 竹筏早年由擺渡人至山上砍伐麻竹,後多改到南投購置麻竹。竹筏一般使用長枝11支、橫截4支,由擺渡人自行用鐵絲絞緊固定成型,或者雇工製作竹筏。竹篙插入水中一端,要找鐵匠包覆鐵管,再打兩個洞穿過鐵絲固定。製作竹筏的經費,統一向烏日鄉公所申請核銷。
3. 竹筏一趟可運載三至四名乘客,人數太多竹筏下沉過深,會打濕乘客的腳,且容易翻覆。船客無須繳納船資,純由公所補助。擺渡人會在沙洲搭設竹寮或草寮,候客時休息躲避太陽,待看到有渡客叫船,再將竹筏靠過去。
4. 竹筏渡溪僅在豐水期運作,枯水期時由擺渡人鋪石為基、架設竹橋,連結沙洲淺灘,供村民往來。竹橋與橋基,一樣使用鐵絲固定,相關材料費用,亦是向公所核銷。枯水期間,擺渡人無竹筏擺渡,大多會找機會打零工補貼家用。
5. 烏溪渡口因大肚橋開通(1969年通車),烏日鄉公所認為該橋可以取代渡口作用,遂補貼日微,至民國70年代全面廢止。
▲早期烏溪渡口-先從進入牛羅崁上坡進入
▲步行牛羅崁30秒左右即見到一片空地 往烏溪方向望去即是早期渡口位置
▲貓羅溪早期渡口位置:現今地貌是一座攔沙壩
▲聽聞耆老訴說早年水災將河砂石礫沖到農田,導致壟地的現象而無法耕作
本計畫亦徵集攝影家余如季先生早期紀錄的竹筏渡溪舊照片,其中竹筏的長度、載客數、渡船者的衣著與物品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