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災難應變與遷居
(F) 災難應變與遷居
水災遷徙經歷
▲葉錦鎣先生、李滿美女士
興大團隊前往彰化維新莊口述訪談中,聽聞葉錦鎣先生、李滿美女士,談及八七水災時,西南氣流帶來的持續大雨,在隔天早上七點醒來時已淹滿床底,雨勢是傾盆大雨般的落下。
為了躲避大水,李女士往草屯方向前行,步行到下午三點半,李女士的妹妹因為淋雨泡水過久導致失溫差點死亡,當時村民的避難不是往同一個地方跑,大致是尋求居住遠方親人的協助。
有些親戚較遠的居民則在草屯國小暫時過夜。
▲李金益先生
目前現居溪尾里的李先生,分享當時他在水災時避難時,爺爺要顧著家當不願逃難逃離,但李先生認為農家社會,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值錢的家當,最後趕緊攜帶飼養的雞鴨等家畜,交由其他地方的親戚飼養。
溪尾里在經歷八七水災與其後面的水災過後,人口逐漸向外遷居,導致溪尾國小的入學新生人數從五十多人腰斬至二十人上下,這樣的經驗也讓李先生難以忘懷。
溪尾寮八七水災避難圖路線
中央研究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臺灣篇-1954年五萬分之一的等高線地形圖中,我們可以知道溪尾寮海拔高度大約39公尺,對比溪尾里內地勢較高的匏厝地區海拔高度50公尺而言,溪尾寮的位置更易遭受積水,也鄰近貓羅溪與烏溪交匯河口。
與耆老們進行的口述訪談中,聽到耆老們的水災逃難時間有些在水災當晚,有些在隔天早晨;究竟是因為地勢高低的緣故或是多次水災避難的記憶有所混淆,似乎也值得再深入理解。
遷居後生活經驗
▲昭靈顯威萬應赤柴大王—溪尾水災後溪尾寮居民遷居情形
由於溪尾寮居民被水災多次侵擾,據葉錦鎣先生所述,彰化石牌里恰巧有地主打算出售其果園地,於是就有了第一批的溪尾寮居民向其購買遷入,當時是由較富裕的居民先購買土地,隨後其他居民在口耳相傳下也打算遷居於此,所以便向早期遷居維新莊的溪尾寮居民購買土地,漸漸地維新莊也重新結庄成小聚落。
待居民房子一一建成後,最後再向政府登記土地與建物權狀,遷居後的生活,有些居民依然是回去溪尾里耕田,有些居民的田地遭到水災破壞無法耕種,於是便朝向附近工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