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溪尾寮發展歷史
(A)溪尾寮發展歷史
溪尾社區名字的由來
=========
臺中市烏日區溪尾里,舊稱「溪尾寮」,以先民在貓羅溪匯入烏溪處搭草寮結村,地處貓羅溪的末端而得名。
但是在1904年的日治兩萬分之一台灣堡圖中(左圖),溪尾寮這一聚落被烏溪支流所包夾,而不是現今的烏溪與貓羅溪,參見舊地圖下圖黃圈處。
事實上,因為當時溪尾的芬園堤防尚未建成,烏溪隨著大雨暴漲,每年支流流域都可能改變,所以1904年跟1921年地圖上出現了烏溪支流流域改變的狀況;當時的居民可能想著我家門前有小溪,幾年後就沒有了。這樣子河川改道的浮覆地情況,可是很困擾著當時的居民。
但是,這樣子的情況在堤防修建的1940年後便結束了,成為在地一段逐漸被遺忘的歷史。
參考資料: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20).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一、溪尾里內傳統地名及命名源由(溪尾里內由西向東排序)
1. 溪尾寮:以聚落位於貓羅溪溪尾,即貓羅溪匯流烏溪處而得名。原為該里主要聚落,後因八七、八一水災連續侵襲之故而遷居散庄,受災戶主要遷居彰化市石牌坑維新莊,部分散居南投草屯、彰化芬園與烏日區各處。
2. 相思林:位於溪尾寮聚落外圍,以天然相思樹林而得名。樹林原延伸至芬園堤防外側沙洲上,今已砍伐無存,徒留地名。
3. 牛羅崁:地圖標示牛羅崁,里內均稱「牛路崎」,原指芬園堤防越堤斜坡,後泛指越堤斜坡一帶地名。「牛路崎」一名,源於里民早年牽牛由此斜坡,至烏溪沙洲上放牧吃草,故得名。
4. 朱厝:朱姓族人聚居之所,今日仍以朱姓為主。
5. 後溪仔:地名源由失考,里民僅知此名流傳,已不知命名源由。
6. 高厝:原為高姓族人聚居,現今已混姓居住,僅留地名。
7. 庄仔:又稱浮厝,日治地圖標示「匏厝」。原為該里第二大的聚落,因溪尾寮聚落遷居,現為該里人口數最多的聚落,故稱「庄仔」。舊稱「浮厝」,因該聚落地勢較高,由烏溪對岸遠方望來,宛若浮在水面上,故得名。又有耆老稱,「浮厝」是因為此地舊時常淹水,只有「浮厝」一帶因地勢較高不易淹水,水災時像浮在水面一樣,遂得名。
8. 農場:以日治時期設有甘蔗分裝場而得名。甘蔗分裝場隸屬於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烏日製糖所,日治時設有五分車鐵軌運載甘蔗,戰後初期軌道拆除無存。
▲朱弘仁先生
溪尾社區的地標性景觀—芬園堤防
========
在1931~1939年間,日本人為了有效丈量耕地面積計算稅收,順帶解決民生問題,修築1954年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的橘色線段—芬園堤防限制了烏溪的流域。日本人規劃了堤防的範圍後,先以填土方式填平溪尾村內的支流。
興建的堤防,內裏以碎石加上混凝土砌成,外側裹上石皮輔以一心六石工法抵禦溪水沖刷,堤防行走處則鋪上水泥,這種河堤在日治時期是常見的工法;第二段的土堤防興建在八七水災發生之後,位於現今溪岸路五福宮的區域。
參考資料:
1.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20).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臺灣五萬分之一].
西元1960年水災遷村之前,此區有一百多戶人家,房子並不是一排排整齊排列,而是密集的三合院式土埆屋,據溪尾里耆老所說裡面有少許的紅磚屋;村落內有碾米廠、撞球間、小商店,非常熱鬧,從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 1948年臺中市舊航照影像中,可以看出其戶數的密集程度,與溪岸路僅一路之隔就是烏溪;而現在的溪尾寮聚落已經荒廢成樹林樣貌,經過河砂疏濬後 ,烏溪與聚落也變得更加遙遠。
現今溪尾里的聚落主要以匏厝、朱厝、高厝地區為主,所以興大人社團隊也藉由口述歷史訪談的方式,蒐集在地其他的地名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