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地方信仰與祭典
(E) 地方信仰與祭典
▲拜崩口情況
溪尾里信仰圈,傳統上大抵以朱厝為界。朱厝以東為芬園寶藏寺的信仰圈,屬於九庄十八寮中的溪尾寮角頭。朱厝以西,則為保安堂的信仰圈範圍。隨著原溪尾寮聚落民眾遷居彰化維新莊,保安堂丁眾亦隨之銳減,發展至今日,溪尾里全境大多同時參與芬園寶藏寺與保安堂的祭祀活動,信仰圈分界不再清晰。
▲張明財先生與拜崩口飯擔
▲保安堂主委莊坤城先生
由於八七水災堤防潰堤,再加上歷次水災烏溪上游均沖下不少屍體,故溪尾里民會在農曆七月,配合普渡在潰堤處舉辦「拜護岸」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迎請保安堂季府王爺、芬園寶藏寺媽祖、土地公三位神祇,以三牲及飯擔在堤防邊或堤防上祭祀,里民又稱為「拜崩口」。事實上,「拜護岸」的習俗,左近的芬園與霧峰亦有紀錄,其起源尚需進一步考證。
▲保安堂總幹事林枝賢先生
保安堂祭祀季府三王爺,里民暱稱為「大人爺公」。信仰起源不可考,據稱清領時期開始祭祀,至日治時期仍採用「爐主制」,神像供奉在爐主家中祭祀。戰後甫聚資建廟,建廟確切日期失考,依保安堂遺留捐建木匾與農林航測所拍攝航照,最晚在民國62年,保安堂已座落在現今位置。
據居民所述日治時期保安堂季府王爺尚未建廟,「大人爺公」奉祀在溪尾寮(今溪尾里1鄰、2鄰)的爐主家中。當時芬園堤防亦未修築,由於溪尾寮位處烏溪與貓羅溪匯流之地,每年雨季時,烏溪、貓羅溪大水奔湧、宣洩不及,常有氾濫成災之虞。此時鄉民每日觀察烏溪水情,若判斷溪水有溢流淹沒村莊的危險,便會祭祀抬請「大人爺公」神像至烏溪水畔,然後朝洶湧大水擲入「犁頭鏢」。在大人爺公神力的庇護下,湍急的溪水會退至犁頭鏢之後,或直接朝對岸湧去,免除鄉里洪災之危。
保安堂祭祀季府三王爺,原有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三尊神像,隨著溪尾寮居民遷至維新莊,居民自保安堂迎來二王爺並新建「震維宮」定期祭祀,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也會返回溪尾里參與保安堂祭祀活動,所以目前保安堂二王爺為新刻神像,而大王爺與三王爺,為古早流傳下的神像。
中興大學人社中心團隊原先試圖考據保安堂建廟日期,從早期空拍圖得知保安堂於民國62年時以建廟於現今位置(註:過去位置位於現今溪尾科技一帶),但廟方人員認為可能在民國55年便已經建廟,由於當時廟地仍為國有土地,當時廟方人員也未在政府相關地籍登記中留下相關紀錄,因此團隊無法從政府機關資料確認保安堂是民國62年以前建成。
不過在團隊調查時意外發現這些木牌,也就是上面二圖保安堂於民國60~70年期間捐獻金額芳名錄木牌,目前這樣的木牌共有6塊,其中大型木牌有4塊(尺寸約略93cm*30cm)、小型木塊有2塊(約略45cm*30cm),從木牌上的毛筆字依稀可看出一些痕跡,諸如:最高捐款金額是一萬元且金額由高至低進行排序、些許的舊地名、居民姓名、木牌因為過大而遭切斷等等,這些線索若經過整理存入電腦紀錄,其實有助團隊考察早期溪尾里之舊地名更進一步釐清早期保安堂的居民信仰圈、追蹤當時家族與後代遷居情形,豐富相關的文史田調資料。
▲開府王爺本尊(於溪尾里居民家中自行祭祀)
▲開府王爺分靈
開府王爺據傳最初從從貓羅坑來到溪尾,最早似乎是由一群工人祭祀,流傳的過程中遺失了開府王爺,後來自貓羅坑的廟方希望請回開府王爺,但王爺未賜聖筊。
來到溪尾後,乩童與信徒曾請王爺賜予一尊分靈祭拜,但王爺最終未賜聖筊同意。當時的村長與村民認為是開府王爺未同意雕刻分靈的緣故,所以分靈的臉部與開府王爺本尊不同。
開府王爺分靈以爐主的方式來祭祀,在每年農曆七月社區的拜崩口活動期間也會請出王爺分靈坐鎮,與寶藏寺的媽祖、浮厝的土地公一同安撫水災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