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承載列車,列車承載的則是人與故事。南迴鐵路這條蜿蜒於山海之間的動脈,不僅是地理的連結,更是一個流動的舞台,上演著形形色色的人生劇本。從遠道而來的異鄉旅人充滿驚奇的凝視,到震驚全臺的駭人罪案,再到日復一日默默守護鐵道的無名英雄,車窗內外的風景,交織出南迴鐵路最深刻的人文肌理。
有時,最能看清一地風景的,反而是來自遠方的眼睛。日本國寶級的鐵道紀行文學家宮脇俊三(Miyawaki Shunzo),便為1980年代的臺灣鐵道,留下了一份無比珍貴的文字遺產。他的觀察,如同一個精準的時空膠囊,封存了南迴鐵路誕生前後,臺灣鐵道旅行的獨特氣味與樣貌。
1980年6月,宮脇俊三首次踏上臺灣,進行為期八天的環島鐵道之旅。當時,北迴鐵路剛剛通車,而南迴鐵路尚在圖紙之上,臺東線仍是762mm的「狹狹軌」。在他的著作《臺灣鐵路千公里》中,他以一個習慣了日本國鐵準時與嚴謹的旅人視角,細膩地記錄下戒嚴時期臺灣的一切:火車時常誤點、一票難求的窘境、車廂內熱情的「奉茶」服務、窗外飛逝的檳榔樹與香蕉園,以及那些在他眼中「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臺灣人。他的文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從西部前往臺東,是多麼遙遠而充滿隔閡的旅程。
十四年後,也就是1994年,南迴鐵路已全線通車。宮脇俊三再次訪臺,並寫下了〈臺灣一周,全線開通〉一文,這次他終於能搭乘火車,完成真正的環島之旅。他對這條新建成的南迴線充滿好奇與讚嘆,從西岸的魚塭風光,穿越黑暗的中央山脈,再到東岸豁然開朗的太平洋,這段旅程的戲劇性轉折,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宮脇俊三的「局外人」視角,恰恰捕捉到了本地人習以為常而可能忽略的細節。他的作品,不僅是鐵道迷的經典,更是研究臺灣社會文化變遷的珍貴史料。他讓我們明白,南迴鐵路的建成,不僅是交通上的突破,更是對島嶼空間感與心理距離的一次徹底重塑。
然而,這條美麗的鐵道,也曾見證人性的極端黑暗。2004年至2006年間發生的「南迴鐵路連續破壞事件」,俗稱「南迴搞軌案」,是臺灣鐵道史上最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也為南迴線的歷史,烙下了一道難以磨滅的創傷。
這起案件的核心,是臺鐵員工李雙全為了詐領高額保險金,與其兄李泰安合謀,計畫殺害自己的越南籍妻子陳氏紅琛。他們的犯罪手法極其冷血而縝密:先由李泰安在人煙稀少的內獅、枋山路段破壞鐵軌,再由李雙全帶著服下安眠藥的妻子搭上目標列車。2006年3月17日,96次莒光號列車因此出軌翻覆。在混亂的救援現場,李雙全將昏睡的妻子帶離車廂,佯稱其受傷送醫。在醫院的加護病房內,他趁無人之際,將預藏的酒精毒液注入妻子的點滴,導致其休克死亡。
這起案件的偵辦過程曲折離奇,主謀李雙全在事跡敗露後上吊自殺,使得全案的舉證更加困難。其兄李泰安的審判過程更是歷經多次反覆,從一審的無期徒刑,到二審改判18年,再到更二審又判回無期徒刑,最終在2016年,最高法院考量案件纏訟超過十年,適用《刑事妥速審判法》減刑,以共同殺人罪判處李泰安有期徒刑13年定讞。
南迴搞軌案的衝擊,遠遠超出一樁刑事案件的範疇。它嚴重打擊了臺灣社會對大眾運輸安全的信任感,也對臺鐵員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中,導演蕭菊貞便採訪了當時在出軌列車上的司機員吳奇泰,揭示了第一線人員直面創傷的恐懼與無奈。這起事件,讓南迴線的名字一度與「危險」、「陰謀」等詞彙連結在一起,成為一段沉重的集體記憶。
在旅人的讚嘆與罪犯的陰影之外,南迴鐵路上還有一群最真實、也最常被忽略的身影——鐵道員。他們是這條鋼鐵巨龍的守護者,日復一日,在平凡甚至孤獨的崗位上,確保著列車的安全與順暢。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耗時五年,為我們捕捉了這群人在南迴線電氣化前的最後身影,呈現了他們工作的艱辛與動人的情感。
片中的故事,構成了一幅南迴鐵道的人文群像。有世代傳承的鐵道家族,父親的青春奉獻給了南迴線的興建,兒子則接棒成為列車長,在同樣的軌道上奔馳。有駐守在偏遠小站的站長,一個人面對著空曠的月台與稀少的旅客,他的工作不是寂寞,而是一種需要享受的孤獨。還有深夜摸黑巡軌的工務人員、在廠房裡檢修列車的技師,以及在颱風過後緊急搶修路線的工程團隊。
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鐵道工作不為人知的一面,例如,司機員們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在南迴線這樣的單線鐵路上,任何突發狀況都考驗著他們的應變能力。許多司機員都曾有過撞擊闖入軌道的人或動物的創傷經驗,那種「無法轉彎,只能撞上去」的無力感,成為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這些守護者的存在,賦予了南迴鐵路溫暖的觸感。他們對鐵道的熱愛與堅持,對崗位的責任與付出,讓這條看似冰冷的鋼鐵路線,充滿了人性的溫度。他們的故事,與宮脇俊三的紀事、搞軌案的黑暗,共同構成了南迴鐵路複雜而完整的生命敘事。正是這三種截然不同的人類經驗——欣賞、破壞與守護——的交織,讓南迴鐵路除了是一條交通線,更是一個深刻反映人性百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