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鐵路的生命史中,有兩個標誌性的高光時刻:1992年的全線通車典禮,與2020年的電氣化通車典禮。相隔近三十年的兩次鳴笛,宣告技術層面躍進的同時,更折射出臺灣社會於政治論述、區域想像與發展價值觀上的深刻變遷。比較這兩場盛典,如同觀看一部濃縮的臺灣當代史。
南迴鐵路的建成,是一場跨越近一世紀的漫長接力。自日治時代起,串連臺灣東西兩岸的鐵道計畫便已萌芽,但始終停留在藍圖階段,使得臺東線長期獨立營運。戰後,歷經多次勘察選線,這條穿越中央山脈的艱鉅工程終於在1980年7月正式動工。工程人員耗費十一年光陰,鑿通了當時臺灣最長、長達八公里的中央隧道,最終於1991年將全線建設完成,為這場百年之夢劃上句點。
然而,這場百年之夢的終點,迎來了充滿波折與期待的最終章。1991年底全線完工後,官方舉行了一系列盛大的慶祝活動。12月13日,時任總統李登輝先生率先搭乘總統專用「冷氣花車」巡視全線,為通車揭開序幕;16日,行政院長郝柏村與臺灣省主席連戰等人高調剪綵並試乘火車。但這份榮光之下,交通部的履勘作業隨即提出號誌系統、落山風應對等六大安全問題,導致原定的免費試乘活動在十日後緊急喊停。
經過近一個月的改善,1992年1月12日,南迴鐵路終於迎來了售票臨時營運的第一天,這一歷史性時刻吸引了無數民眾。根據當時台灣新聞報記者的鏡頭,高雄車站一早便擠滿了急於嘗鮮的人潮,許多人即便只能買到站票,也甘之如飴地擠上小月台,只為搭上早上8點開往臺東新站的第一班自強號列車,親身見證這條島嶼新動脈的搏動。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等一行人搭乘專開列車作南迴之旅
資料來源:國史館「〈李登輝總統照片集(253)〉,《李登輝總統文物》」數位典藏,數位典藏號:007-890207-89020-002。
當時的官方敘事與社會氛圍,主要聚焦於兩大主軸:一是「工程奇蹟」,二是「完成環島鐵路網」。媒體與政府的宣傳,大力讚揚工程人員克服中央山脈天險的偉大成就,將南迴鐵路的建成,視為國家力量與技術實力的具體展現。同時,「環島鐵路網的最後一哩路」終於完成,象徵著臺灣的交通動脈完全貫通,從此再無鐵路無法抵達的死角。這份敘事的核心,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由上而下的光榮感。而對於滿懷期待的民眾而言,這條鐵路的開通,更多是希望它能真正帶動東部經濟發展,平衡東西差距,是一份屬於國家建設、也屬於全民共享的宏大期許。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0年12月20日,南迴鐵路電氣化通車典禮在臺東車站舉行,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親自出席,象徵著此項工程的高度重要性。與三十年前相比,這次典禮的論述核心,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如果說1992年的關鍵詞是「國家」與「工程」,那麼2020年的關鍵詞則是「地方」與「平權」。蔡英文總統在致詞中,反覆強調電氣化對「東部鄉親」的歷史性意義。她指出過去南迴線沒有電氣化,普悠瑪、太魯閣等新式列車無法行駛,東部民眾長期以來在鐵路運輸上,彷彿是「二等公民」。電氣化的完成,實現了「全島鐵路平權」,讓所有列車都能直通臺東與屏東,不僅縮短了半小時以上的車程,更是一種對東部民眾遲來的公平對待。
蘇貞昌院長更在致詞中回憶起39年前,他競選省議員時,曾深切指出政府「重北輕南」的問題,引發屏東鄉親的熱烈迴響。他將南迴電氣化,視為消弭區域不平等、落實「全島一家」理念的具體實踐。
此外,「觀光」成為另一個被反覆強調的重點。蔡總統親自推薦南迴線從臺灣海峽到太平洋的「雙東海岸線」美景,將其譽為自己的「私房景點」,鼓勵國內外旅客前來體驗。便捷的交通被視為刺激東部觀光產業、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火車頭。
從1992年的「國家工程榮光」,到2020年的「地方發展承諾」,這場橫跨三十年的對話,清晰地反映了臺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政府的施政論述,從一個由上而下的、以國家建設為中心的宏大敘事,轉變為一個由下而上的、以滿足地方需求與促進社會公平為核心的民本敘事。基礎建設不再僅僅是國力的展示,更是政府對特定區域人民許下的承諾。
然而,宏大的通車典禮與政治承諾背後,鐵路對地方的影響,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對於南迴沿線的許多小聚落而言,鐵路的到來,並非全然是繁榮的保證書。
一位在地文史工作者便觀察到這種「連接的悖論」:鐵路確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正因為太便利了,它反而加速了在地青年的外流。過去交通不便時,年輕人或許還會留在家鄉;鐵路通車後,前往西部大城市求學、工作變得輕而易舉,卻也讓家鄉成了只能在年節時「回去」的地方。
這種現象,直接反映在部分車站的命運上。就在南迴鐵路通車僅僅五年後的1997年,三和車站與香蘭車站便因客運量過低而遭到裁撤廢站。這證明了鐵路這條動脈,在輸送養分的同時,也可能加速血液的流失。對於枋寮、金崙等較大的節點,鐵路或許帶來了觀光人潮與發展機會;但對於那些被列車呼嘯而過的小村莊,鐵路反而像一條虹吸管,吸走了地方的活力。
這份介於國家宏大願景與地方真實感受之間的落差,是理解南迴鐵路時不可或缺的微觀視角。它提醒我們,任何一項基礎建設的影響都是複雜而多層次的,其成敗得失,無法僅從臺北的視角或通車典禮上的致詞來簡單定義。南迴鐵路的真實故事,最終還是要回到那些被它穿行而過的土地與人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