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狂飆下的醒思——醫療科技倫理的挑戰
科技進步真美妙,
倫常信仰受攪擾。
挑旺信心來倚靠,
戰勝鬼魔不飄搖。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醫學不再僅是聽診與開刀的技術,而逐漸進入分子、細胞乃至人工智能的領域。來自加州醫學中心的副院長兼科部主任陳振威醫師,在一次主題為「醫療科技倫理挑戰」的分享中,深入剖析了當代醫療科技的發展及其所引發的倫理爭議,並從基督信仰的視角,提出值得每一位醫療工作者與信徒深思的回應之道。
他指出,幹細胞技術已使科學家能將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 cells),甚至有能力在不經由受精的情況下,透過核移植與人工激發的方式發展出一個新的生命。這樣的技術雖可能用於組織修復、疾病治療,卻也令人不得不面對「人是否可以創造生命」的根本倫理提問。若技術成為手段,生命是否將淪為工具?同樣地,生物列印技術已能製造出具功能性的肝臟、腎臟,甚至是跳動的心臟,然而這項創新不僅挑戰了人體完整性的觀念,也可能在醫療資源分配上拉大貧富差距。只有經濟優勢者才能負擔這類高階醫療,對全球健康公平造成深遠衝擊。
基因編輯則是另一項令人驚嘆也倍感不安的發展。透過CRISPR等技術,人們得以修復或替換導致遺傳疾病的「壞基因」,然而其中潛藏的誘惑遠超過疾病治療。部分人開始幻想設計下一代、優化後代,甚至嘗試將動植物的優良基因融入人類體內,構築出一種泛人泛動物的超等族群。當人類開始自以為掌握「造人」的權柄,道德邊界也隨之模糊。
而人工智慧的興起,更為這場倫理風暴添上決定性一筆。AI早已進入醫療系統,協助診斷、數據分析、甚至陪伴病患。陳醫師特別指出,AI的能力雖然令人驚艷,但它的「決策模式」往往是建立在人類過去選擇的平均值之上,這樣的系統並不懂得什麼是仁愛、憐憫與尊嚴。當開發AI的技術者未納入信仰價值,它所呈現的,只可能是人性的偏差與自利。甚至有專家直言,AI的潛在威脅可能遠大於核武,未來一旦失控,人類將面臨被自己創造物所支配、甚至取代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陳醫師呼籲基督徒不可對科技發展保持冷漠或逃避,反而更應清醒地辨識每項科技的本質與潛能,並且從信仰出發,成為時代中的引導者與守望者。他認為,科技是中性的,其善惡關鍵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人如何使用。基督徒既不能盲目擁抱所有創新,也不應全盤否定,而是應該以敬畏神的心態,分辨哪些科技合乎造物主的原則,哪些則超越了人該有的位置。
除了反思,陳醫師也積極提出應對策略。他認為,信徒應主動與科技界建立對話,以共通語言向研發者說明,人的創新能力並非自我誕生,而是源自上帝的賞賜。我們不是造物主,只是受託管理者。此外,教會與家庭更應致力於栽培下一代,使他們從小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自己是按著神的形像被造,而非演化偶然產物,進而帶著敬虔的心進入科技領域,在其中發光作鹽、帶進真理。
在分享的後段,陳醫師也點出一個令人警醒的方向:即便主流AI可能排斥基督教倫理,但若有足夠的信徒投入研發,仍有可能創造出帶有聖經價值觀的AI,成為新的福音橋樑。科技可被用來傳福音、觸及偏鄉與無法進入的地區;它也可協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真理、活出信仰。科技本無善惡,是人的心使之傾向光明或黑暗。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會者的互動中,許多第一線的醫師也分享了實務中所面對的倫理掙扎。例如婦產科醫師談到人工生殖技術的界線,特別是當精子或卵子來自非婚姻關係時,是否仍應協助受孕?兒科神經外科醫師則表示,在產前篩檢發現異常時,告知真相可能導致流產,不告知又違背醫德,兩難之中,只能不斷尋求神的帶領。這些真實的場景提醒我們,倫理不只是抽象思辨,更是每一天臨床抉擇中的痛苦與禱告。
面對醫療科技日益擴張的邊界,我們不能只問「我們能不能做」,更要問「我們該不該做」。陳醫師的分享,宛如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在醫療職場中的角色與信仰立場。在這場科技與信仰的交界地帶,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是謙卑與敬畏,才能在光速前行的時代中,不迷失方向,不喪失使命。
喻慶祥 2025/05/07
JAMES 小組 Line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