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讀書會 - 第十二章:受傷的醫師
時間:2025/10/28 18:30-21:00
受重期待無倚傍,
傷痛難言獨自藏;
醫者謙卑為解方,
師法耶穌盼望長!
一、醫師的傳奇迷思與心靈的「胖胖魚」
社會與醫師本身常對此職業抱持著「傳奇性」的虛幻形象。醫師常認為自己應該無所不知,並且將不確定性視為軟弱的表現。許多內外科教授級醫師有時會顯得過度自信。此外,「病人應永遠排在第一位」是另一個強大的迷思,醫師也被認為「技術上的卓越就能帶來滿足」和「醫師不會生病」。David Allen 博士則以「胖胖魚寓言」比喻醫師受傷的困境。寓言中,一條被大浪捲上沙灘的胖胖魚向一位女士求救,但女士是「巴哈馬自立協會」成員,堅信胖胖魚能靠自己辦到,最終充耳不聞,導致胖胖魚死亡。陳醫師解釋,這胖胖魚可能是我們的妻子、孩子,或最常見的,是我們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對內心的提醒充耳不聞,心靈就會變得剛硬,胖胖魚便會死去。這種過分相信個人有能力自救的想法,其實也帶有一種對心理治療的嘲諷。
二、壓力與痛苦的真實根源
醫師在現實中承受著異常強大的壓力,痛苦根源繁多:
法律訴訟環境: 醫療實務上的「訴訟環境」是巨大的壓力來源。即使是優秀的醫師,也可能因醫療糾紛而受創,導致出現防衛性醫療行為。
憂鬱與成癮: 醫師的憂鬱症盛行率高,女醫師平均約每三到四人中就有一人會罹患。憂鬱症有高度復發性,而精神科醫師提及的自殺率在各種精神病理中是最高的。此外,醫師常有藥物或酒精成癮問題,特別是 BZD 或鴉片類藥物,主要因工作疲憊、過度工作或家庭問題而轉向藥物尋求慰藉。
婚姻與家庭破裂: 醫師的離婚率非常高。醫師常將身心俱疲帶回家,對配偶顯得疏離和沉默。子女問題也是一大痛點,他們需要陪伴,但醫師往往太忙。一位外科名醫的女兒曾說,她只知道父親是「那位偉大的醫生」,卻從未真正認識他作為「爸爸」的那一面。
憤怒與壓力: 內化的憤怒極其痛苦,使醫師變得焦躁。研究指出,當脈搏上升 10% 時,智商可能下降 25 到 30 點,在情緒激動且判斷力低落的狀態下,容易引發破壞性行為。
三、謙卑、界限與神愛的醫治
受傷醫師的解方不僅是專業技巧,更需要靈性上的轉化:
尋求支持與建立界限: 應建立支持系統,包括伴侶、家人、同事或教會肢體。在工作上,醫師應設定合理的界限,例如門診結束時間必須堅守,否則病人需求永遠無法被滿足。陳醫師分享自己的習慣是將工作與生活分開,上下班使用不同的鑰匙,以區隔心態。
謙卑的恩典: 謙卑是醫治的關鍵恩典。謙卑源於拉丁文 humus(土壤),意即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醫師的驕傲常阻礙他們接受基督預備的醫治,承認自己有問題、尋求幫助都需要謙卑。此外,應接受自己在非專業領域的限制。
維持生活平衡與規劃: 維持生活作息規律、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注意照光,能預防憂鬱。醫師應發展醫療以外的嗜好與人生面向,並對退休生活提前規劃,轉化才能與時間,以減輕退休帶來的失落感。
最終的超越: 真正的醫治最終要倚靠神。神是創造者,祂的愛帶來醫治。對於質疑吃藥與信神衝突的病人,陳醫師強調藥物也是上帝的創造,禱告與藥物應相輔相成。同時,應當以永恆的眼光看待人生的苦難,相信神仍在掌權,並將我們生命中的大小需要都交託給祂。神藉由環境調度萬有,甚至派遣「天使」(身邊的人)來幫助我們。
喻慶祥 (Assisted by ChatGPT and NotebookLM) 2025/10/28
大合照~
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
豐盛的大餐!!
專業的講者~
嚴肅的問題
需要停下來思考
聽眾心有戚戚焉
該怎麼做?
直播組
請好好想一想
怎麼好像在說我?
好困難...
撰寫卡片
你在看我嗎?
踴躍提問
好想問問題
親筆卡片
致贈講者
榮耀歸與神
另一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