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舍己」之旅:田宇暄 (Sandy) 心理師 見證分享
時間:2024/11/15 19:00-21:00
缺乏愛的「舍己」之旅:田宇暄的成長見證
宇宙茫茫意志堅,
暄風暖照夢成全。
醫途轉折神顯現,
心志如初成詩篇。
(慶祥 2024/11/15)
成長背景與家庭影響
田宇暄的故事始於她充滿愛與矛盾的成長環境。幼年時,她被外公外婆帶大,深受寵愛,感受到滿滿的支持與關注。然而,五歲後回到父母身邊,她面對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父母忙於事業,父親專注於研究工作,母親則協助父親。田宇暄和弟弟主要由家中的女傭照顧。在這樣的環境中,她感受到冷漠與疏離,也開始發展出一種既渴望愛又害怕犯錯的性格。
這段成長經歷讓她形成了強烈的自我期待。她內心深信自己值得被愛,卻又努力壓抑自我,討好他人,害怕失敗。這種矛盾的心理塑造了她的敏感度與同理心,為日後成為心理師奠定了基礎。
內向性格與自我探索
田宇暄坦言,自己是一個內向且安靜的人,習慣把情緒和感受藏在心裡。在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情況下,她開始用寫日記來與自己對話。她的日記特別之處在於,左邊寫下當下的感受,右邊則留白,期待未來的自己來回應。這種自我交流的方式,讓她在孤單中找到力量,也開始對心理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
志向確立與轉系之路
對心理學的興趣,讓她在小學時便立志成為「心理醫生」。儘管當時心理師的概念尚未普及,她依然為實現這個夢想而努力。在國小畢業紀念冊上,她清楚寫下自己的志願,並且開始閱讀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這樣的專注與熱忱,讓她在年少時期就確立了未來的方向。
然而,進入大學後,她面臨父親的強烈干預,被迫選擇材料系。在學習了兩年後,她發現自己對材料科學完全提不起興趣。最終,她鼓起勇氣向父親爭取,轉學至心理系。雖然過程並不順利,但在上帝的保守和母親的掩護下,她遠離家庭、獨自一人來到花蓮,開始追尋兒時的夢想。
求學過程經歷主的保守
之後,她在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經歷了需多她無法掌控的奇蹟,讓她能順利畢業,並赴美學習幼兒與照顧者的心理治療。在美國進修後,她接到上海的工作邀約,並全心投入工作。在上海,她參與台灣人的教會。雖然政治環境讓她無法傳福音,上帝卻透過間接的管道,讓她的室友聽到她與會友的談話,進而受洗。
專業實踐與使命
在疫情期間,宇暄曾嘗試兩地往返。但在長期封城下,她最終決定回台灣發展,並與家人重新建立關係。目前,她主要專注於兒童與青少年的臨床心理治療,透過線上與實體的方式,提供心理治療與衡鑑。此外,她更因自己在幼年的經歷與美國的進修,讓她感受到上帝賦予的使命,特別開設協助幼兒發展安全感的互動課程。
「舍己」的真諦
作為第三代基督徒,信仰在田宇暄的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基督教的價值觀塑造了她對「舍己」的認同,但卻因此常常忽略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態。回台後,可能因長期高壓的工作環境,她出現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這讓她開始反思自己一直以來因缺乏安全感而過度配合他人、忽略自我的錯誤價值觀。
經上說:「我若將所有的財產救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卻沒有愛,仍然對我無益。」(哥林多前書13:3)、「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約翰壹書4:7)。如果我們沒有從耶穌來的活水、從神來的愛,再充沛的井也會枯竭。「舍己」不是要填滿自己內心的空虛,而是因內心滿有神的愛,自然湧出來。
陳永信 (Assisted by ChatGPT4.0) 2024/11/18
今天的講者Sandy,田宇暄心理師,滿特別的,一開始用餐時,也低調得像是聽眾一樣,融入在眾人之中毫無違和感,我還納悶,怎麼講者還沒出現?直到快八點時才猛然發現,唉呀!原來講者一直都在!第二個令我驚豔的是,Sandy會想要知道每一位聽眾的名字,不論是現場的還是線上的,甚至還會跟線上的夥伴互動,十分親切。
聽Sandy娓娓道來成為臨床心理師的心路歷程,真的是滿有主耶穌的製作與甄陶,五歲是第一個轉捩點,從受外祖父母高度關注的掌上明珠,變成被忽略、凡事只能悶在心裡,只能不斷討好他人的慘綠少女,如此的童年經驗,卻也開啟了她對「心理醫生」這個職業的嚮往,爾後,在求學階段經歷的三大神蹟:轉系、換實習單位、口試當天喉嚨不藥而癒,讓Sandy這位第三代基督徒,真真實實的經歷了主的大能與恩典!
如同路加福音6:38所言,「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童年的經歷,求學的過程,以及後來至紐約、上海的歷練,甚至是後來自體免疫疾病的打擊,每一步對Sandy而言,都是主的帶領與安排,讓她更能轉向主、信靠神。
我們人分成「靈」、「魂」、「體」三個層面,比較可惜的是,心理師的工作,本來就是直面「魂」的問題,而「魂」與「靈」太過相近,基於職業操守,除非案主主動要求,否則Sandy是不能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傳福音的,因此需要透過其他管道,比方和教會合辦的「眼中的瞳人」,才能放膽加入聖經的真理。
不由得反思,自己身為處理「體」的醫師,比起心理師,其實更沒有這樣的顧慮,因為我們對患者「魂」的關心,甚至是「靈」的代禱,都算是附加的額外價值,那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把握這樣的位份,使萬有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在職場上尋回那些失喪者、迷失的羊,歸回神的家中,乃是我們路加聖徒的使命呀!
慶祥 2024/11/15
JAMES 小組 Line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