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Party Data 第一方數據
第一方數據是指直接從顧客收集的數據,例如登記優惠劵時填寫的個人資料、加入成為會員時的聯絡資料,瀏覽品牌網站與使用移動程式所產生的行為數據等。由於數據來自顧客與品牌的互動,因此第一方數據普遍被認為是三種數據中價值最高,最能反映顧客喜好的一種。
第一方數據最常用作廣告 targeting,例如向忠實顧客介紹新產品、retarget 看過產品短片但仍未購買的顧客,在顧客作出購買決定時自動展示廣告,以及製作 lookalike audience 尋找更多高價值潛在顧客等。Marketers 也可從這些數據中分析顧客旅程和習慣,例如什麼產品最能吸引顧客目光,顧客實際購買的又是哪一款產品等,是非常寶貴的數據。不過第一方數據也有弱點。由於數據來自顧客與品牌的互動,第一方數據是最難大規模擴充的。
Second-Party Data 第二方數據
第二方數據是最常被忽略的,不過大家最常使用的可能就是它。第二方數據是指由第一方數據擁有者開放給第二間機構用的數據。例如 Facebook 收集了大家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 點撃了哪些連結,然後讓品牌依據這些行為向用戶投放廣告。這些行為數據對品牌來說就是第二方數據。
第二方數據使用方法與第一方數據差不多,同樣可以用作廣告 retargeting。採用第二方數據能讓品牌突破自己顧客群組接觸更多潛在顧客,同時確保數據準確可靠。不過由於當中的人未必認識你的品牌,因此品牌可能要花多些時間與顧客建立關係才能說服他們購買你的產品。
Third-Party Data 第三方數據
第三方數據是指由與顧客沒有直接關係的機構所收集的資料。「量」是第三方數據的絕對優勢。全球各大廣告數據平台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網站、應用程序的資料再整合成廣告目標群眾,給予廣告商作廣告投放之用。
與第一方數據不一樣,第三方數據目標不是找出個別顧客,而是透過分析大數據找出隱藏的市場特性與趨勢。例如 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DMP,數據管理平台) 會收集瀏覽器內的 cookies 等匿名數據,再利用 algorithms (演算法)與 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等技術精準地把目標顧客歸納為「喜歡咖啡」、「新手父母」、「即將退休」等群組。大家平常投放的 programmatic ads 就非常依賴第三方數據。
由於用戶未必知道自己的數據會用作什麼用途,因此第三方數據是三種數據中最受私隱保護條例影響的。雖然受到限制,但是第三方數據仍是數碼營銷的重要支柱。第三方數據的數據量與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品牌可輕易使用這些數據找到日常不會接觸到的顧客。大部份數據平台亦提供不同行業的顧客報告,幫助品牌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的目標顧客。
零方數據 vs. 第一方數據
隨著「零方數據」一詞變得越來越普遍,最常隨之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這與第一方數據有何不同?關鍵差異在於,零方數據只是顧客自願提供給公司的資料,而第一方數據是公司可以直接從顧客身上蒐集並擁有的任何資料。
什麼是顧客不會主動提供但公司仍可蒐集的資料?即興趣和行為資料 (如在一個頁面上瀏覽的項目和花費的時間),公司可以透過網頁分析工具蒐集這些資料,無須顧客輸入任何資訊。--GA
第一方數據範例:
每次 Andy 瀏覽他最喜愛的電子產品的電子商務平台時就會產生資料,而公司可以將該資料視為第一方數據蒐集。當 Andy 點擊查看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時,這時就會成為該平台紀錄的互動資料點。當 Andy 花了整整一分鐘閱讀該智慧型手機的規格資料時,這又是另一個會記錄下來的互動資料點。
儘管零方數據和第一方數據之間仍有差異,但實際上必須注意的是,對於蒐集和擁有這些資料的公司而言,這兩者數據性質幾乎是相同的。對公司而言,這兩組資料都是直接來自顧客,且在取得顧客同意後才蒐集取得。
什麼是第二方數據和第三方數據?
現在您已經知道什麼是零方數據和第一方數據了,就可以更容易理解兩者與第二方數據和第三方數據之間的差別。在提到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數據時,這些數字是指實際蒐集並擁有資料的一方。
之所以命名為第一方資料,是因為現在擁有這些資料的公司就是直接蒐集這些資料的角色。就如同這命名邏輯,第二方資料是指公司從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取得的二手資料,該合作夥伴係在取得顧客同意後才蒐集到這些資料。從本質上來說,第二方資料是另一間公司的第一方資料,包括媒體出版商出售給廣告商的資料,或一個組織與另一個合作夥伴組織共享的資料。
第二方數據範例:身為一名 3C 控的 Andy 會閱讀大量的科技新聞。他在某個科技新聞網站上的數位肢體語言是該網站的第一方資料,可以出售給他最喜愛的電子產品電子商務平台。這份資料經該平台取得後,就會成為其第二方數據。
第三方數據即將消失殆盡,因為主要的網路瀏覽器已經消除或正預計消除其 Cookie。為理解這項決策,以及瞭解其在充滿隱私意識的世界裡所具備的意義,必須先理解何謂第三方數據。 第三方數據的一般定義如下:由一間與蒐集資料之對象無直接關係的公司所蒐集的資訊。一般情況下,第三方數據是由資料彙整商蒐集而成,他們會從多個來源蒐集資料並將其合併,因此上述資訊的準確性與可靠性相對較低。由於資料的彙總性質,難以辨識所有資料是否在獲得同意的情況下蒐集取得,這就是第三方 Cookie 和資料對使用者隱私造成威脅的原因,因此逐漸在科技業界中遭到淘汰。第三方數據範例:如果 Andy 最喜愛的電子商務網站從資料彙總商購買資料,來改善其針對顧客投放廣告的方式,那麼這購買取得的資料就是第三方數據。
為什麼零方數據和第一方數據這麼有價值?
任何資料只要使用得當,就是有價值的資料,但讓零方數據和第一方數據具有獨特價值的因素在於,它們是直接從顧客取得的資料。零方數據是您的顧客用他們的話告訴您的資訊,而第一方數據是透過顧客的互動行為提供給您的資訊。因此,這些類型的資料更能反映出您的顧客想要什麼,並且與您拓展業務的方式更有關聯。
探索報表的關鍵字:維度 指標 | 列與欄 值 新增維度 新增值
行銷 產品 受眾 #行銷參考之用 (後台實際成交數據-較適合評估交易與財務)
電子商務購買
(1)個別產品的瀏覽量 (產品頁被看見、點閱 即產品的行銷力) >> 早期指標、發現問題、改善方案。 #設定的導流產品是否有成效(成功)。
(2)個別產品觀看後加到購物車之次數與比率、觀看後購買率。
#報表欄位定義:產品瀏覽量(數量次數)、加入購物車次數(數量次數)、觀看後加到購物車(人數之比例)、觀看後購買率(人數之比例)。
產品頁被瀏覽後是否有加入購物車? 產品力是否足夠。#文案、價格、規格(試穿)、缺貨....?
and 競品分析、市場趨勢、消費者特性與需求研究、頁面設計.... 實際購買之前也是早期指標。
#瀏覽量與加入購物車 皆為必經指標。與策略對接、發展行動方案。(維持或提升利潤、提高銷售量、減低庫存、提高品牌知名度、獲取會員...)
(3)購物車未結帳(放棄購買),屬於後期指標,前期指標問題應即時發現與解決。 #再行銷
提問
a.客單價的計算
b.加入比例:產品瀏覽量/加入購物車次次數 #通用版: 轉換>電子商務>產品業績 >>購物行為/產品詳情資料檢視=0 產品放進購物車的次數=0
[數位行銷簡要情境]
商品(服務) > 網站(店面) > >GA追蹤碼(店面安裝監視器) > 提升流量(來客數) >SEO / 廣告
網路廣告 (Google & FB & 其他)
1. Google > 收集GA數據 + 行銷活動搭配 > 分析成效 > 檢討改善 > 持續優化
2. FB或其他社群 (自有報表)
3. 其他管道的廣告(需使用加工網址-UTM以分辨成效)。
[數位廣告是否可以投放?] GA也可連結廣告服務Ads以及評估其他管道(來源/媒介)廣告
[ROAS | ROI]
Return on AD Spend, Return on Investment ( 營收-成本 /成本 )
[廣告投放術語]
CPC (Cost per Click), CPM(Cost per Mille), CPA(Cost per Action 每筆訂單廣告成本), CPS(Cost per Sales), CTR(Click through Rate, 點閱率)。
[評估概念]
廣告曝光10000次 > 點擊100次 > 成交1筆 (皆以1%評估,漏斗現象)。
[廣告成本推估]
(1)使用CPM,CPM約為150~200元,則一萬次曝光=200x10=2000元。
(2)使用CPC,CPC預估為20元,則點擊100次=20x1000=2000元。
(3)單次交易的利潤與廣告費的差距。
思考:如何提高客單價(不只買一件,買其他的商品,以後也會來買)、提高點閱率、提高轉換率(即成交)。
廣告曝光 > 點擊 >著陸頁(Landing Page) >>> 點擊率、轉換率、跳出率(甚麼都沒做就離開)。
[點擊率多少才是好]
行業別不同無標準答案。跟同業比較之外,跟跟自己比較是否成長,跟公司之前行銷人員比較。
[各類產業的目標]
目標即轉換
1.電商:目標為成交。 2.媒體:看得久、看得多,瀏覽量要高,以利廣告或業配合作。
3.高價商品:主要為留下聯絡資料或下載型錄(預約賞車、精品、高單價電器)。
4.B2B產業:留下詢價資料(留言頁面)、下載型錄、O2O概念(預約拜訪時間,約定商展洽談)。
UTM代碼 加工網址(連結)實務範例
#範例:先連上Lativ,再到如 經理人 / 東森新聞等有置入Google Display廣告之網站,並看是否有Lativ的廣告連結,並點看看。(其他廣告也可測試)
#網頁超連結的建立,以及加入UTM代碼的超連結(加工網址)
#花費下廣告,必須要標示UTM CODE:才不會與一般免費來源混在一起,例如FB網友自主推薦文章,網紅付費推薦文章無法區分,都是來自Social;部落格或網站文章則都歸為referral。
UTM成效在GA4的查看
報表>獲客>流量開發 / 工作階段預設管道分組(調整為)>工作階段廣告活動(工作階段來源or媒介)
簡介:在你要推廣與評估的網頁或文章網址。tcnews.info/title.../ ,在網址之後加入UTM代碼。
以TCNEWS的推廣為例:1.TCNEWS的圖片素材(可至TCNEWS官網取得圖片連結)、2.TCNEWS的網址 https://tcnews.info/
在URL Builder的填寫範例,請填以下四項:
1. website URL: https://tcnews.info/
2. Campaign Source (The referrer推薦, 來源): FIMweb
3. Campaign Media(媒介)。你的英文名字-例如: JerryChen (社群可用Post、網站可用DM, banner等字詞,須先約定好)。
4. Campaign Name(廣告活動、需具識別性): JerryChen_202411
**Campaign ID、Term、Content可不填。
UTM合作廣告活動網址代碼範例:
https://tcnews.info/?utm_source=FIMweb&utm_medium=JerryChen&utm_campaign=JerryChen_202311
[備註]
可安裝Chrome 外掛: "GA URL Builder":自動抓取目標網頁網址。也有縮短網址功能。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google-analytics-url-buil/gaidpiakchgkapdgbnoglpnbccdepnpk (外掛來源網址)
可設定短網址、各加工網址記錄於EXCEL:平台、廣告活動名稱、產品資訊、開始日期、結束日期、金額....(可自行設計與記錄,以利日後分析)。
*Google關鍵字廣告:免網址加工,會自動帶入。
GA設定/資源/Ads
客戶開發 / 來源媒介 / google / cpc 即為Google關鍵字廣告。
*若CAMPAIGN URL Builder頁面無法轉短網址、可使用短網址工具 貼上原始長網址,轉換後複製即可。
[課程實作:廣告製作與加工網址說明]
(1)請先使用URL BUILDER 完成第一個加工網址 填入共四個資訊:欲評估的頁面(文章)網址
1.source(來源):IG 2.Medium(媒介):IG限動 3.campaign name:(活動名稱要唯一識別 用日期加平台基本上可以區分而不會重複)
(2)意思就是 用自己的社群,推廣你的網站所屬的內容行銷文章, 透過UTM可以計評估來自你社群的流量。
(3)此外,網路行銷課程網站,也可以幫各位的網站宣傳。 注意,不可給上IG一樣的加工網址,請進行修改
四個資訊:文章網址(網址不變) 1.來源:可改成Web 2.Medium:可改成DM 3.廣告活動:改成 日期_FIM (FIM是指課程網站)
然後 提供一個廣告素材,規格為正方形(300x300像素);同時,請提供廣告素材圖檔, 此廣告將貼到課程網站的adforyou
該廣告並使用專屬於課程網站的加工網址。
(4)如此,你就在兩個不同來源,推廣你的網站文章,一個是你的社群(IG),另外一個是課程網站的廣告牆,然後分別收集流量數據,用以評估效益。
(5)依此類推,你應可再找第三個曝光管道 (朋友的社群、朋友經營的網站等等),然後產生第三個加工網址(專門給第三個管道用的) ,
如此區分出三個管道的成效。 #如果都給一樣的加工網址,一樣可以連上你的網頁, 問題是區分不出來,到底是三個管道之中,哪一個的貢獻。
(6)請截圖,貼在協作平台的實作成果。
即時 now 目標對象 who 客戶開發 where, how 行為 what 轉換 profit, money
1.即時:現在網站正在被瀏覽的狀況!
2.獲客:訪客從哪裡來?
3.行為:訪客在網站上做了什麼?
4.轉換:訪客的轉換情形?
5.目標對象:訪客長什麼樣子?
客戶開發/總覽:看大方向
客戶開發/管道:管道大分類 (Organic search, Direct, Paid Search, Social, Referral, Display..)
客戶開發/來源 媒介,報表改來源 點google,次要維度(客戶開發/媒介),區分出google/cpc vs. google/organic
合作(付費)廣告,必須要標示UTM CODE:區別FB網友自主推薦,以及付費推薦文章,都是來自社群;部落格或網站文章則都歸為referral。
[Chrome 附加程式]
Tag Assistant (Gooogle)
Facebook Pixel Helper
Google Analytics URL Builder
Q1. 新舊訪客 誰帶來較佳的轉換率?再進一步了解成效較佳的訪客,哪些來源媒介帶來較高的工作階段?
先調整時間,建議為一個月。目標對象 行為 >新訪與回訪 看轉換率 (轉換三個欄位)。 再配合 次要維度/來源媒介!
Q2.所有頁面中,影響跳出率最高的頁面為? 此外,由哪個裝置導入成效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