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景點
৲ 金碳稻田
৲ 生物炭爐
৲ 築巢書院
৲ 有樂農場
৲ 大有 公園
৲ 大有 信仰中心
৲ 大有 歷史建築
৲ 大有 老厝
৲ 大有 雪拼趣
৲ 稻田迴廊
৲ 特色造景
৲ 大有 達人
陳尚登古厝由兩座四合院組成,分別為陳清南古厝(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落成)與陳清守古厝(昭和八年,西元1932年落成),祭祀的供桌,採用俗稱天、地、人的頂桌、殿桌、廈桌等三層的供桌,而且供桌的材料更是高級上材,並且雕刻精細,是難得一見的木雕作品。進入陳尚登古厝,要細細的品嘗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與傳統建築藝術之美。正身前的屏門設計,兼具「屏風」與「門」的功用,平日開側門供家人進出,婚喪喜慶或節令祭祀時則將側門拆下,使得大門更加寬敞,戲班或家人進出時比較不會相互碰撞。廳門內左右兩側穿斗式牆架上的書畫則請來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作品點綴顯得相當別緻、氣派。院門兩旁圍牆上石條窗,垂直的石條傾斜一個角度呈間隔排列,此設計有利內部採光,更有遮蔽外人透視內部景觀的功能,窗旁下也有消防砂池,通常是防止戰爭時的砲彈攻擊時,因為炸彈爆炸時所產生的火花容易造成住家著火,故就在槽內放置砂礫來滅火。
此棟古厝與第一棟古厝同向併排,一棟稍前;一棟稍後,有「進步」的傳統偶意。在圍牆中間的門樓前,左、右兩側,建有日治時期建築的防空、防火設備。左邊有水槽,右邊有沙坑,是日治時期建築中的特色。以防火災時,能夠有水及細砂可以搶救。在目前所遺留下來的傳統閩南建築中,已經非常少見,也是本社區,傳統建築人文,保留最為完整的一處古蹟。
原為陳尚登古厝的池塘,在古早時期陳尚登古厝前方除了建有左、右兩道進出的牌樓之外,在兩座牌樓之間闢建了一座多功能、多重意義的大風水池。可惜兩座建築精美的牌樓,在歷史的洪流中已被拆除,甚為可惜。此池塘在過去供陳家大小用水、洗衣服與休閒觀賞的地方,池塘景觀布置上有小橋流水、觀景台,最大的特色為其池塘就以臺灣為造型設計,年久失修,後來經過陳家同意給予社區整修的機會才重現此風水池的風采。
陳氏古厝-順昌號,是由本庄仕紳陳奇灶所創建,當年陳奇灶經營「油車間」(製油工廠)起家,專事生產土豆油及麻油,成為本庄大富豪之一,除了埔鹽地區擁有龐大田產以外,鹿港大街也有置產。順昌號陳家古厝目前保留非常完整,宅第寬暢。正身五開間,兩側左右護龍各有兩道。在外埕圍牆虎邊,留有一座門樓,上書「順昌號」。
為此建築最具特色的地方為圍牆上及左右護龍的屋頂上設置防禦用的城牆式垛堞,並在龍邊護龍的外側建造一棟二、三樓高的鈗樓,是民間防護建築中,非常難的一見的建築精品。陳家古厝的堂前,建有一座精雕細琢的軒亭,堪稱雕梁畫棟。而堂內及左右護龍牆堵上有許多鹿港彩繪大師之精緻作品,為難得之文化資產。
陳家歷來保留許多當時置產的古文書,對於埔鹽鄉開發歷史中極為珍貴,也是社區珍寶。
早期聚落人民的民生用水多鑿井儲水,大戶人家通常有專用的井,一般民眾則在聚落內鑿井共用,水井是聚落生活的泉源,因此會特別維護。竹圍內的兩口井,就在順昌號古厝後方,分為大小井。其中小井,據陳奇峻先生所說,在他未出生前便已經存在,推估約有一百多年歷史,為陳家古厝所擁有,專門供應陳家的生活用水;至於大井據陳奇峻先生所說,是日治時代所開挖,推估約有九十多年的歷史,由政府規畫開始開挖,為村內民眾解決日常用水問題。
小井的由來有另一種說法:根據陳芳慶先生口述,小井是他們的祖先陳公誌,來竹頭角定居後所建置,由此推估大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小井是用「弧形磚」疊砌法疊成,讓水井結構呈現穩固狀態,後人清理水井底部,可利用突出點方便上下移動。為了顧慮汲水者的安全,所以井口結構稍小,以避免意外落水。為了防止異物和灰塵風沙飄落,還在井口加蓋,得以確保井水甘冽的品質。
1、傳統聚落之美:
頂厝,是一簇傳統聚落,目前還保留了許多傳統三合院,頂厝聚落以李姓居多,亦有昌、許、王等姓氏,整座聚落尚保留許多傳統建築人文的倫理尊卑,是一處非常難得的傳統農村景相。
2、厝仔公:
在頂厝聚落內有一個厝阿公,相傳大有社區原是平埔族聚落,頂厝厝阿公的位置即是早期平埔族人的祭祀地點,厝阿公並無特定祭拜某位神明,裡頭亦無神像,只有供村民擺放祭品的供桌。習俗上,若家中有小孩不好管教(很難養、難帶),居民會帶到厝阿公祭拜以求好轉。
厝仔公是頂厝聚落的共同祭祀中心,是先民留下來的祭祀信仰,有如現代的百姓公廟,其造型及傳說,應屬平埔族所留下來的「恩公祠」。每日早晚或初一、十五都有居民前來參拜。
3、君子巷:
君子巷是頂厝聚落密集建築中,所產生的傳統建築特色,在厝與厝;護龍與護龍中,留下一條又窄又長的巷道。如在同一時間,有兩人要同時交叉通過時,難免會有「擦身而過」的情形,如果剛好是一男一女要同時通過時,難免會產生尷尬的窘況。但頂厝的居民,都會禮貌、大方的彼此互讓,因此稱之為君子巷。
4、公孫巷:
在傳統的閩南建築形式中,在正身的前步口上,都有一條通道,由龍邊護龍直接穿往虎邊護龍,剛好在大房到二房之間的通道上。這個空間,是以前農村社會裡,阿公、阿嬤,含飴弄孫最為安全、恰當的好地方,所以稱之為「公孫巷」。
5、貓鄰‧籠仔:
平埔族的特殊建築物之一,稱為[籠仔]的竹籠仔厝,專供成年未婚女子居住。未婚的女子住在"貓鄰"裏,等待未婚男子前來相會。夜晚,飽含情意的平埔男子在"貓鄰" 外吹彈口簧琴,平埔少女則在室內向窗外張望,一旦情投意合,便出去招呼他進屋過夜;由於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如果男子不適合就會被趕出去,女方繼續選擇合意的對象;要是女方認為男生適合在一起就會招男子入贅,種撮合的對象,她們稱為"牽手"。
李氏古厝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落成,是一棟非常傳統的閩南式建築風格。目前的格局是一座單正身,雙護龍、一門樓的四合院民居建築,也是過去農村社會中,最為常見的「正身護龍」。但是李家的這座傳統四合院建築,最值得珍惜的地方,在於保有閩南傳統建築的風格之外,也可以看到小部分來自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裝置。從這種表達的內涵中,可以看出李家當年建造這棟傳統四合院建築時,李家祖先已經有了西方文化的概念,才會加入西方建築的裝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