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有 歷 史 |
| 大 有 歷 史 |
< 大有村 開墾 >
在漢人還沒到大有開墾以前,這邊原為平埔族馬芝遴社的社域,馬芝遴社以今日福興鄉番社村為中心。
明朝末年漸漸有一群人,從大陸渡海來台灣,在鹿港上岸開墾,施琅平復台灣後更多漢人想要來此掏金,數十年後鹿港一帶已經人滿為患,新來的移民只能往未開發的地方移動,西元1690年,漢人已經開發到現今的福興鄉。
西元1709年,施世榜為了開發彰化平原,花了巨資引用濁水溪的水,將旱田變成水田,前後花了十年,灌溉一萬兩千多甲土地。兩三年後施世榜向清朝政府申請「馬芝堡埔鹽莊草地」的開發,然而這個開發案中並不包含北埔鹽四個村落(大有、新興、永平、永樂),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隔著鹿港溪對岸就是「馬芝遴社」社址,且當時四村已有十戶左右平埔族散居於此,大有庄已開發而沒納入。
西元1732年,福建、廣東一帶人口過剩,謀生困難,短短八年內,大量的移民進到埔鹽,型成具體聚落。大有庄的形成推測大約在康熙末年:漢人開發福興鄉至「埔鹽庄草地」開發之間。 (資料來源 「探索埔鹽」作者:施見德)
「大有村」處於彰化縣埔鹽鄉北緣,是一個勤勞淳樸且富有傳統農村氣息的鄉村聚落,人口數約有1400餘人,居民95%從事農耕,目前大都以種植稻米、蔬菜為主;約在清雍正初年就有「大有庄」的初步成形,正式於地方志出現則是在乾隆六年,劉良璧總纂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先民進入大有庄開墾時遍地荊棘、盜匪橫行,為求生存自保即在自家四周插種刺竹,除了防守外,尚可建造房屋、編制生活用具,因而產生「竹頭角」之暱稱。
位於彰化縣埔鹽鄉大有村的大有社區,成立於民國84年2月,自民國97年開始透過參訪及各項研習課程的學習,凝聚全村居民團結的共識,逐步營造一個既乾淨又愉快的優質生活環境。社區除硬體設施外,也積極進行志工培育,同時也與社區大學合作開班授課,成立各項才藝組織;改善周邊環境的同時,也拉進了居民間的情感,創造了適合居住、豐富生活的舒適環境。
大有社區具有完善的理監事組織,自理事長、常務理事、監事以降,總幹事、會計長、財務長與各幹事等架構皆備,且定期召開會員大會,讓各項決議得以完整宣達。
目前大有社區內部志工人數80人,組成運作有愛心志工隊、環保志工隊等,齊心協力營造一個適合居住的環境。
大有社區以減碳為基礎,推廣環境保護概念,搭配文化保存和環境改善的規劃理念,成為彰化第一個以社區為主體的環境教育中心;社區內部利用閒置空間轉化為極具意義的使用空間,並在農務上推廣以生物炭為主的有機農法,讓生態多樣性;且保有數座傳統閩南建築,以及平埔族遷徙後留下的祭祀場所,讓人們有機會看到大有過去之風華,並引發文化保存的意念。
社區裡豐富人情味是推動一系列轉變的根本,而這些人情味最直接呈現就在於志工制度,社區初期營造過程中都可看到志工們的足跡,可以說沒有這些志工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大有社區;現在多數志工年邁,但社區內部溫暖的擔負起照護責任,成立日間托老服務,每週一至五安排活動與講師,讓長輩們活得更健康更有意義。
埔鹽屬於彰化穀倉之一,在過去農藥尚未大量使用的水稻田溼地中,原始生態可以說相當豐富,社區2甲半的農地採稻鴨農法耕作,希望讓環境盡快回復適宜生態多樣性。以「多元水稻生產體系」為出發點,再嘗試將生物炭搗碎放入土壤裡,發現可留住養分及涵養水分、淨化水質、提高土壤有機物後,社區居民經過討論決定發展健康有機的『金碳稻』。大有社區『金碳稻』不只是對土地的一份心,更是對社區長者的用心,透過金碳稻將此友善土地的概念傳達給其他人,並將所得回饋給社區長者們,讓此善循環可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