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學上,「行星」一詞有著明確的科學定義。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於2006年制定的標準,一個天體若要被認定為「行星」,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繞恆星(如太陽)公轉。
自身質量足夠大,因此能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外型近似圓球)。
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即成為軌道上的主宰者)。
凡不符合這三項標準的,例如冥王星(Pluto),則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2006年標準,太陽系目前共有八顆行星。
這類行星靠近太陽,主要由岩石和金屬組成,表面堅硬,密度較高。
水星(Mercury)
太陽系中最小、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
幾乎無大氣層,表面溫差極大。
金星(Venus)
與地球大小相近,但擁有厚重的二氧化碳大氣層。
表面溫度極高(約460°C),自轉方向與其他行星相反。
地球(Earth)
唯一已知擁有生命的行星。
具有豐富液態水、大氣層與磁場。
火星(Mars)
又稱「紅色星球」,表面覆蓋氧化鐵。
曾經存在水流跡象,並有火星探測計畫持續探索生命可能。
這類行星體積巨大,主要由氣體或冰凍物質構成,密度較低。
木星(Jupiter)
太陽系最大行星,擁有壯觀的大紅斑(持續數百年的超大風暴)。
拥有79顆以上已知衛星。
土星(Saturn)
以明亮而壯麗的行星環聞名,環由冰和岩石碎片組成。
天王星(Uranus)
自轉軸傾斜至近乎水平,自轉時如同「滾動」一般。
大氣中甲烷含量高,呈現淡藍色。
海王星(Neptune)
太陽系最遠的行星,以深藍色外觀著稱。
擁有極高速的風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