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八大行星外,太陽系還有各種不同型態的重要天體:
矮行星滿足以下條件:繞太陽運行、質量足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但未能清除軌道周圍其他物體。
冥王星(Pluto)
原第九大行星,2006年後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位於柯伊伯帶,擁有薄大氣層。
穀神星(Ceres)
位於小行星帶,是目前唯一被列為矮行星的小行星帶天體。
可能擁有地下鹽水海洋。
鬩神星(Eris)、鳥神星(Makemake)、妊神星(Haumea)
其他位於柯伊伯帶的重要矮行星。
小行星主要是岩石質地的小型天體,大小從數公尺至數百公里不等。
多數集中於小行星帶(火星與木星間)。
也有些小行星運行在地球附近,稱為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 NEAs)。
彗星由冰、塵埃和岩石構成,當它們接近太陽時,冰體升華成氣體,形成明亮的「彗髮」與「彗尾」。
來源地主要是柯伊伯帶與奧爾特雲。
著名例子如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
流星體(Meteoroid):小型岩石或金屬碎片,在太空中移動。
流星(Meteor):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因摩擦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現象。
若未完全燃燒並落到地面,稱為隕石(Meteorite)。
柯伊伯帶(Kuiper Belt):位於海王星外緣的冰凍小天體帶,含有冥王星、鬩神星等。
奧爾特雲(Oort Cloud)(假設存在):距離太陽系極遠,推測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