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時期時在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下選擇進許老師的實驗室呢?
Wendy:
當時是就讀亞洲大學生科系,從大學二年級要升三年級的那個暑假開始許多同學都陸陸續續進入實驗室開始學習,後來就進入當時還在中國醫藥大學的許老師實驗室,那時候的專題是與癌症研究有關係,做了一兩個月的實習生對於癌症研究蠻有興趣的,就決定要當許老師的專題生,進入實驗室開始正式的專題研究。當時的專題研究題目是做EGFR Family的ERBB4,研究的內容及進程也是大同小異,看有沒有點突變再從點突變去看RNA LEVEL有無改變,同時也有去掃一些臨床的檢體等等。
2.當時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下會出國讀書工作呢?
Wendy:
我到國外念研究所之前,是先拿到國外job offer,在學術機構做了一年左右的研究助理,當時我有做兩個履歷,一個版本用於申請博士班,而另一個版本給公司工作用的,但國外博士班不好上,競爭力非常強大,所以當時就沒有直接過去讀博士班。當時有做功課發現一般業界工作簽證不好拿,都是要用抽籤的方式,公司方面也是要贊助才有辦法抽籤。所以後來在選擇公司的時候,就決定投簽證部分較多選擇的學術機構的工作,直到一年過後簽證結束才回來台灣。在國外工作的那一年讓我思考要不要轉領域,工作時有了解學校的風氣,但不是自己未來工作想要走的方向,職場部分與當時的同事上司相處都是非常愉快,美國和台灣的職場文化非常不同,比較沒有上下級的分別,上司跟同事之間都像朋友一樣,這樣的文化讓我非常喜歡。於是即便是簽證結束就回來台灣,後來覺得還是比較喜歡在國外生活,加上在紐澤西理工學院畢業後有工作簽證可以在國外繼續工作,於是就選擇出國念書,這也是我轉領域的開始。
3.聽說學姊在回來台灣之後又繼續申請了國外的生物資訊的碩士班,為什麼想選生物資訊的部分?
Wendy:
我到國外是就讀了紐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資訊碩士班。因為我很喜歡生物醫學的領域相關研究,但是如果繼續做癌症相關的研究就學不到新的知識與領域,你會做的模式就是細胞學、各種不同的動物研究模型等等…並沒有學到編碼、生物資訊相關的知識,不做新的就是會很容易一直做舊的東西,重複在相同的循環中,導致學術研究很容易卡住,例如就會卡在動物實驗,頂多從細胞學的時候開始scan,但我在成大就讀研究所的時期已經做過這一塊。不管怎麼玩,儘管過了十年,趨勢還是很像,沒有新的東西進來的時候,很容易找不到突破口,而我認為生物資訊很適合作為突破口,可以用Coding去模擬,然後再用實驗去做看其是否為真實情況。那我在之前的課程中以前有上過一些NGS相關的課程,覺得很有興趣,想知道其中是怎麼一回事,才去選擇這個領域繼續鑽研。
4.讀生物資訊的過程中覺得困難的部分是?
Wendy:
紐澤西理工學院的生物資訊碩士班是從資訊工程改的,所以一進去老師並不會上課上的非常基礎與詳細,一進去就覺得很困難,所以剛開始因為沒有準備會很痛苦,最開始的一學期很常邊寫作業邊哭。最主要是因為那邊都是研究所的課程,老師上課並沒有講得很仔細,老師都是給一個概念,就會要學生寫出來。我覺得要先了解學校的風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我當時想要的方向並不是一直不是學舊的知識,而是新的領域,所以後來才就決定轉領域就讀生物資訊的碩士班。
5.那學習生物資訊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很跨領域的痛苦嗎?
Wendy:
會有。
到那邊突然理解,為什麼資工的人這麼多年都無法跟生物的人合作,因為他們那邊的老師對於生物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甚至連DNA都不太了解。因為是資工所相關的科系,所以作業打分數的方式也比較強硬,只要你寫的code跑出來結果是error就是0分,跑出來正確結果就是100分。coding就例如像是Perl、Python以及R 這類的程式語言,也因為是一個對我來說很全新的領域,所以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修不同領域的課程。
6.那學姊認為需要具備怎麼樣的人格特質或能力才能到國外工作或唸書呢?
Wendy:
到國外工作的能力的話,在台灣實驗室內的訓練基本上沒有問題而且足夠應付職場所需,像我當初拿到國外offer時候已經畢業了一年以上了,即使已經在臨床工作了,做一些臨床試驗的東西及藥廠的相關工作(當時已工作四五年),沒有在bench做實驗一段時間了,再回實驗室也完全沒有問題。
我認為實驗時單獨研究能力很重要,在台灣的時候需要好好做好研究及相關的訓練,還可以多注意一下國外的資訊,有許多生物醫學相關的社團,在FB社團也有發一些國外的徵才資訊,也可以去試試看有沒有機會。
還有一點是學術界簽證比較好辦,選擇也相對比較多元,基本上是對方如果有意願僱用你,簽證部分就會幫你解決。但相對來說薪水也會比較低(學界低於業界),所以這點也必須要好好思考清楚自己的需求。
如果是人格特質方面的話,因為國外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地方,同事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剛開始在meeting的時候我常常聽不懂,即便英文檢定已經考得還不錯了,口說因為在求學跟工作時期的訓練也有還不錯的能力。但我還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聽懂,並且要學習尊重各個國家的口音、文化等等。
心態方面的話我認為要敞開心胸,很多留學生去了都只留在台灣人圈子,待在自己的母語舒適圈裏面,很多人就算在國外工作進的也是以講中文為主的華人公司,不少公司內部溝通也是使用中文,我覺得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不要有成見,先去接觸看看再決定要不要繼續。
至於英文能力方面,我當時決定出國之後我是在臨床工作時邊準備托福,比全職準備托福更來的辛苦時間也更久,但只要有心持之以恆就可以慢慢找到自己的步調也能增強自己的能力,而且我建議找到機會就可以去練習英文演講能力,在大學時就因強制學習英文能力,有被強迫要上台進行全英文的演講,且我在成大就讀研究所時也有全英文的seminar。或者也可以找語言交換生使用英文聊天,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在高雄有很多交換生會想要找朋友相互學習語言,主要聚集在文藻附近,也可以作為一個學習參考。我自己的部分是最後一年在台灣工作時因為要跟國外藥廠聯絡,很常需要講英文或者英文信件來往,也藉機加強了我英文的能力。
如果是唸書的話我認為無論是到國外還是在國內,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你必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有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然會在讀的過程中迷失自己,讀博班是這個樣子,花五六年的青春不能白白浪費,必須知道自己在幹嘛。只要堅持下去自己想走的路,總有一天一定會有一個轉機讓你走到想走的道路上,只要你準備好了機會就能抓住,希望大家都能夠完成自己的夢想,變成一個想要成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