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聽說妳大學是就讀音樂系,是有什麼動機跨領域的呢?
Vivian :
其實學音樂是從小到大家裡的安排,但我在小時候就知道自己對音樂沒有興趣,對我而言只是一個專長而已,在進入大學之後有通識課,就修到許老師開的生醫桂冠課程,聽老師上課時覺得蠻有趣的,感覺可以往這個方向前進,後來就開始修生科領域的基礎課程等等,直到大三才進來老師的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
2. 當時是一邊念音樂系,一邊修生醫領域的課程,當時是有雙主修生科嗎?
Vivian :
其實我本來想要雙主修高醫的醫技系,排了課表後加上醫技系需要實習,發現可能需要延畢兩年的時間,所以就想說不如把這兩年的時間拿來唸研究所比較值得,所以我大學是中山大學音樂系,碩士班是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
3.請問現在研究所的題目跟當時在實驗室進行的專題研究有相關嗎?
Vivian :
我在許老師實驗室時的專題研究主題是利用超音波頻率造成腫瘤微環境改變,來促進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發展。而目前在研究所的研究題目是在做生物晶片,其實很像ELISA那樣,只是是在一種由半導體元件製程製作的延伸式閘極場效電晶體(EGFET)晶片上做實驗,EGFET 是一個很常見的半導體元件,在電腦、手機等3C用品中都會使用到,我們利用它非常穩定並且能夠感測到極微小電訊號的特性來檢測生物樣本中的微小變化。
首先我們會先在晶片上面進行一系列的化學修飾,讓晶片獲得能夠抓取DNA 或蛋白質的能力。
我的主要研究是DNA檢測,可能是細菌或病毒的DNA,例如在敗血症患者的血液中抓取細菌DNA。
4.從音樂系跨領域到生物醫學,那剛開始修課程的時候會有跟不上感到很痛苦的時候嗎?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Vivian :
因為我從小就念音樂班,自然科學相關的學科都幾乎是沒有修習到的,所以我等於是從國中程度開始修習這些課程,過程其實蠻痛苦的,大約了一年多的時間補足知識程度上的確缺失,曾經被二一過,生化也重修了三次,直到後來才慢慢抓到步調跟上課程,也才把成績拉上來。
我覺得這個過程除了基礎知識上的缺失外,更難在作答的方式的不一樣,音樂系的課程比較沒有寫問答、申論的考題,不過生科領域上就有許多這樣的考試方法。除此之外音樂班的文科教育與自然科學的理科教育在邏輯思考的培養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5.在大學的實驗中對生物醫學這方面的實驗更認識嗎?
Vivian :
我覺得大學在許老師實驗室的這段經歷真的很重要。因為國高中時期完全沒有上過任何實驗課,真的完全是一張白紙,連實驗室長怎樣、Pipetman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兩年的時間我學到很多實驗技巧跟操作,也真正的體會到將理論化為實務,讓我知道一套完整的實驗設計該怎麼運作,還有嚴謹的邏輯思考是怎麼一回事。在進實驗室以前我其實不知道我經常是跳躍性思考的,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一份研究的成果是由一連串因果組成,每個細節都環環相扣,每個微小的變因都將產生不同的結果,每個變因的設計也是需要充分的理由,所有的過程都是存在邏輯,最後透過不斷不斷的嘗試才能真正找到對的方向。
因為有大學在實驗室的這兩年讓我在過程中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科學研究。
6.目前就讀半導體相關的科系,那畢業之後有想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嗎?
Vivian :
其實一開始是想往生物科技公司做研發的工作,現在接觸到半導體相關的領域,我覺得可以結合更多半導體相關的跨領域產業去研發產品,不一定僅僅只限於生物醫學領域,開發更多生科的更多可能,因為交大蠻多做跨領域的老師,例如生物跨資訊、跨工程、跨電學等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有接觸到生物跨藝術,例如用細菌塗盤去創作畫作,也可以用基因編輯或DNA來編輯結構來創作。
7.大學時期課業這麼繁忙,請問當時時間規劃是怎麼安排的呢?
Vivian :
大學時期有過一個學期修了34學分的經歷,一方面要顧音樂系的課程以及音樂會
的演出,另一方面又要兼顧生科的課程及專題研究,所以主要是利用下午零碎的
空堂和晚間下課後的時間來進行實驗到半夜,等待實驗反應的空檔就回到琴房練
琴,然後與老師的討論通常是約在線上進行,討論實驗進行的方向以及數據的分
析。
雖然十分的忙碌但我仍會讓自己有片刻的空檔能去小自然、大自然散散步,
跟朋友出去吃吃喝喝,調適身心才能應對更多挑戰。
8. 如果想要透過生醫桂冠這堂課,想往生物醫學領域發展,可以從什麼方向著手?
Vivian:
我認為有去修通識課其實蠻重要的,可以先培養興趣,像許老師的生醫桂冠課程就很棒,課程中就很像在聽故事一樣地去了解知識,可以在輕鬆的環境下學習,然後再去嘗試看看基礎課或是實驗室的訓練,其他科系的同學也可以透過修習這堂課程去初步了解生物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