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旅遊與永續發展
生態人文學系-任孟淵/資訊工程學系-劉志俊
生態人文學系-任孟淵/資訊工程學系-劉志俊
數位人文計畫-環境解說與永續旅遊
「環境解說與永續旅遊」課程突破傳統教學框架,創新地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平台GPT4o,打造了一個結合數位科技與永續旅遊教育的全新學習模式。學生在課程中不僅學習環境解說的專業知識,還能透過GPT4o的交互功能,模擬多樣化的旅遊場景,進一步深化對永續旅遊理念的理解,運用GPT4o的生成與互動能力,讓學生體驗到科技賦能教育的真實價值。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在永續旅遊領域的專業知識,也培養了其運用數位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數位與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為環境教育與旅遊解說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典範。
數位人文計畫-環境解說與永續旅遊
「與蝶共舞,綠葉成蔭」計畫以台灣特有的蝴蝶種群保育為核心,著眼於改善蝴蝶生存環境、推動生態教育、以及提升社會對生態保育的參與度與意識。該計畫通過智慧化、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台灣是蝴蝶種群的重要棲息地,但隨著1960年代後自然棲地的消失,蝴蝶數量大幅減少。提案透過「智慧盆栽」等創新方法,在都市和社區中提供人工生態系,吸引蝴蝶棲息並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平衡。該提案從家庭、社區到社會多層次介入,結合環境教育、智能技術與社會參與,展示了創新方法如何實現生態保育的社會化與普及化。這是一個兼具教育、創意與生態價值的模範案例,推動了人與自然的永續共生。
透過紫斑蝶的辨識系統,可以測量目前紫斑蝶的復育以及遷徙狀況。
數位人文計畫-環境解說與永續旅遊-教學分享
本課程引導學生將數位人文素養應用於永續旅遊,選定苗栗休閒農場為實作場域。透過場域實察,學生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與生成式AI,開發自導式解說內容。課程結合生態學與資訊工程的跨領域專業,師生共學,共同探索紫斑蝶的生態辨識影像系統設置原理,並實地應用與設計。不同於傳統授課模式,課程強調真實場域中的實作練習,讓學生在實地操作中學習AI技術,解決永續旅遊的真實問題。學生將學會如何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素養,創造出具有社會與生態價值的創新解決方案。
數位人文計畫-環境解說與永續旅遊-成果展示
影片介紹本課程的成果發表會,學生模擬飛牛牧場的生態解說情境,展示數位人文與解說技術結合的成果,如AI影像辨識技術、AI解說遊戲和AI引導生態觀察等應用,將科技融入永續旅遊。發表會內容分為「蝴蝶的棲地」、「水源」、「食物」和「蝴蝶回憶」四個主題,呈現紫斑蝶的生態特徵及其生存環境。學生針對「銀髮族」、「親子」和「一般遊客」設計了友善導覽體驗,提供個人化的生態教育。成果發表會分享跨領域合作的挑戰與成果,邀請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和同學給予回饋,幫助學生優化解說內容與技術應用。這次成果發表會不僅展示了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成果,也強調了數位科技在永續旅遊中的多元應用。
數位人文計畫-環境解說與永續旅遊-課程分享
這支影片介紹本課程的場域踏查,學生親自走訪合作場域「飛牛牧場」,透過實地踏查,探索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當地生態系,並聚焦於牧場的熱點物種——紫斑蝶。牧場正積極朝向碳中和牧場的目標邁進,讓學生見證永續農業的實際操作和努力方向。在牧場總經理特助莊竣博先生的解說下,學生透過五感體驗學習永續牛乳和起司的製作過程,並了解牧場如何支持地方友善小農的發展。影片也展示不同科系學生的反饋,他們分享跨領域學習的挑戰與收穫,深入理解生態與人類活動的關聯,提供學生思考如何用數位人文推動永續旅遊的未來。
由生態系教師任孟淵及資工系教師劉志俊,跨系合作,透過對未來世界的發想,設計一門相關的實用課程,讓學生透過實作操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獲得2023教育部第二期數位人文計畫-【人文青石獎-特優】
評審評語:是個課程創新設計,以氣候變遷的低碳智慧農業為主題,選擇台中新社香菇太空包種植為地方永續議題,以設計思考引導大一通識學生進行跨域專題發想。
由生態系教師任孟淵及資工系教師劉志俊,跨系合作,透過對未來世界的發想,設計一門相關的實用課程,讓學生透過實作操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獲得2023教育部第二期數位人文計畫-【人文青石獎-特優】
評審評語:是個課程創新設計,以氣候變遷的低碳智慧農業為主題,選擇台中新社香菇太空包種植為地方永續議題,以設計思考引導大一通識學生進行跨域專題發想。
112年10月17日
生態監測及數據加值工作坊
由生態系教師任孟淵、徐崇斌以及資工系教師劉志俊,跨系合作,一同至飛牛牧場進行探勘。透過IoT監測地點、項目和數據,進行物候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架設野生生態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利用AI技術的分析,篩選所需影像,降低挑選影響所需要花的大量時間。
透過數位器材的收音,搭上AI輔助,可對園區鳥類聲音進行分析,進而判別鳥類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