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規範旨在明確界定暑期實習生在本實驗室的工作內容、行為準則及安全規範,並說明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參與國科會計畫申請相關工作的流程與注意事項,期望透過規範化管理,培養實習生的研究素養並促進後續計畫之順利推動。
招募對象:
具備相關學術背景或研究興趣之大學部學生,並經本實驗室審核通過者均可參與暑期實習,每年預估人數1-2人。
招募流程:
(1) 每年於1-2月間,於實驗室網站或系所公告實習開缺名額。
(2) 欲參與實習申請者於3月底前提交個人履歷、成績單及研究動機書。
(3) 與實驗室PI面談,評估申請者之研究能力及團隊協作潛力。
工作安排:
實習生依據個人研究背景及實驗室需求分配相應課題,由指導教授或專任研究人員進行指導。
工作紀律:
準時參與各項實驗及會議,並依規定完成實驗報告及進度彙整。
嚴格遵守實驗室內部資料保密與智慧財產保護規定。
安全規範:
實習生必須參加實驗室安全教育,熟悉所有儀器設備操作與緊急應變流程。
實驗期間,嚴禁未經許可操作危險性試劑或儀器,並定期檢查個人防護裝備之完整性。
紀律處分:
若發現違反工作紀律或安全規範者,視情節輕重,予以口頭警告或正式處分,並記錄在個人實習評核中。
成果記錄:
實習生須定期撰寫實驗紀錄與進度報告,並參與定期內部研討會。
實習結束時,需提交一份完整之實習報告,內容包括實驗過程、結果分析及心得體會。
評估機制:
實習評估將參考實驗操作紀律、工作態度、報告撰寫質量及團隊協作表現。
評核結果將作為未來參與國科會計畫或其他研究計畫申請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參與動機:
鼓勵表現優異之實習生參與後續國科會計畫申請,進一步累積研究經驗及成果發表。
初步規劃:
實習期間,指導教授將針對計畫申請相關議題進行專題講座及討論,介紹計畫書撰寫原則與申請流程。
針對實習生研究成果,初步整理文獻及實驗數據,探討計畫申請之可行性與創新性。
計畫撰寫與審核:
實習生在指導教授指導下,協助整理資料、撰寫計畫書初稿。
初稿完成後,由實驗室召開內部審核會議,收集各方意見並修正完善。
經內部審核通過後,方可正式向國科會提交申請文件。
後續支援:
實驗室將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技術支援,包括文獻資源、數據分析工具及專業諮詢,確保申請工作之順利推進。
本規範經實驗室管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後生效,未盡事宜依相關法規及實際運作情況另行修訂。
實習生於實習期間之所有研究成果與資料,應依實驗室相關規定進行存檔與管理,不得擅自對外發表或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