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st = For + Rest 林家民定義的森林療癒是把人帶進森林,讓人和森林同時達到健康。
森林浴、森林療癒、森林療育、森林益康、森林康養、森林療養、shinrin-yoku、森林セラピー、숲치유、forest therapy、forest healing,皆是各國用以形容森林療癒的詞彙,它們的區別僅在於時間和空間的不同。「森林療癒」(Forest Therapy)源自德國與日本,看似一個嶄新領域,但其實早在1983年,林文鎮博士即從日本翻譯了「森林浴」(shinrin-joku)的概念,意即「入山林,沐浴身心」。2010年起,透過醫療儀器的進步,日本李卿醫師證明了在森林裡能提升人體免疫力,更多的科學舉證,證明森林對人體身心的益處,森林療癒成了現今各國蔚為風行的全民運動,因此林業保育署2017年於《林務局森林療癒之發展策略暨行動計畫書》重新翻譯了名詞「森林療癒」,並定義為「全方位應用森林及其周邊環境,進行體驗活動,對身心靈產生穩定與愉悅,以促進健康的歷程。」
森林是最符合ART理論的恢復性環境,注意力恢復理論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強調特定的環境能夠促進人們的心理恢復效益,長時間的工作容易使個體的注意力疲勞,此時若接觸具備「遠離性 (being away)」 、「延展性 (extent)」、「魅力性 (fascination)」以及「相容性 (compatibility)」 等4 項特徵的自然環境能使人從疲勞中恢復。
森林三寶:清淨的空氣、芬多精、負離子是森林裡最好的元素,再加上森林樹冠造就的溫濕度環境與海拔提升的降溫效果,在森林裡有最佳的人體舒適度。
森林療癒師是受過林業保育署森林療癒師認證完整訓練的森林嚮導,除了森林療癒、更應具備森林科學、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概念,降低在森林裡操作活動的風險,創造充滿善意、感到安全的氛圍,使參與者全然放鬆,打開生命開關,敞開心胸,啟發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重新修復人與自然的關係。
林家民老師的森林療癒課程,練習開啟身體五感,覺察自然環境,最後找到自己的內心,就如同「休息」一詞,就是一個人依靠著一棵樹,找到自己的心。
課程分為四個環節 The forest therapy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
靜心 Centering
安靜心,透過肢體動作、正念呼吸引導將身體放鬆下來,預備心,準備走入森林的心情。
Find inner peace and prepare your mind to enter the forest by relaxing your body through physical movements and mindful breathing.
覺察 Mindfulness
透過各種打開身體五感的小活動,練習覺察森林環境、覺察自己的身體、覺察自己的內心。
Practice awareness of the forest environment, your own body, and your inner self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that engage your five senses.
連結 Connection
透過森林裡的樹木,獨處、寧靜、反思,連結森林、連結人、連結自己。
Connect with the trees in the forest through solitude, tranquility, and introspection. Establish a connection with the forest, with others, and with yourself.
分享 Sharing
擴大舒適圈,試著與團隊夥伴或森林進行分享,抒發情緒,讓心真正放鬆。
Expand your comfort zone, attempt to share with your team members or the forest, express your emotions, and allow your heart to truly rel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