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悅老城護內城、老古石街話府城
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信義街交叉口
兌悅門為臺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門,因位處城西,在八卦中屬「兌」方,由此命名而成,此是目前臺南城門中唯一尚供通行使用的城門,也是臺南市唯一現存的外城門,於道光16年(西元1938年)丙坤元月興建完成。
由於城門多由𥑮硓石搭成,又稱「𥑮硓石城門」,是為「甕城」,又稱「子城」,門高四公尺、厚三公尺,門洞寬三公尺,而城門牆寬度僅在30公分至60公分之間,上面並未建有城樓,城面題有「兌悅門」石橫額,及「道光拾陸年元月建」之落款。而為方便內開城門,其城門結構外窄內寬,城門內左側有階梯可登城台。城牆形式外表幾乎為紅磚造,台度為硓𥑮石,一圈圓拱貼石片,上為垛牆及鎗口則砌紅磚,其他部分則砌磚或以石塊勾縫,材料以石灰、黏土、砂、牡蠣殼粉末拌合而成。
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以後,台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發生張丙事件,來台處理善後的閩浙總督程祖洛及台灣府道、地方士紳,深深體會府城防禦功能依舊不足,於道光十五年 (1835年),由小西門圜土至老古石,外達小北門為外(或稱月城),分開三門:小西門叫奠坤、大西門稱兌悅、小北門為拱乾。
資料來源
Copyright © Street of Life 2017.
更新日期:201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