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媽祖顧港邊、王爺打火燒鬍鬚
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108巷61號
主祀天上聖母,位於兌悅門北側,早期由草寮搭建,於清乾隆年間由自福建金川的商人迎奉開基二媽至此供俸,之後又有金門士兵自湄洲乞求隨船而來之護鎮三媽,因香火鼎盛,神蹟顯赫,遂為地方信仰中心。
金安宮位在老古石街集福宮前方百餘公尺,為二層樓高的宮殿式建築,廟如其名,金碧輝煌且氣派非凡。嘉慶年間(1809年)鄉里與碼頭工人感念神恩,便集資建廟,因感念金川及金門香火遂取名為「金安宮」,在西元1987年曾經毀於祝融,之後重修並增建聖殿後,歷經12年竣工,是為現貌。
由於日治時期禁止宗教活動,但宗教儀式、宮廟問事是臺灣普遍的民俗活動,聽聞在地長輩所述,當時金安宮也受到舉報,引來日本警察取締,廟內的兩位手轎仔被拘押、判刑,廟方拜訪地方士紳協助談判不成,日方要求將神轎以繩索懸空捆綁,若在七日內手轎能不經人自行動搖,便相信有神明存在。不料燒了七天七夜的「古仔紙」灰燼逐漸堆積至轎底,有人為了避免灰燼堵住神轎,拿了一炷香去撥弄,沒想到手轎因此開始動搖起來,日本人看到此番景象後驚訝不已,深感神威顯赫,於是同意開放金安宮為當時唯一能公開進行問事活動的廟宇。
在地人口述提及,金安宮曾經發生過火災,廟內裝飾、擺設盡被燒毀,但神像奇蹟般的完好如初,其中僅有後殿侍奉之某尊王爺的鬍子被燒到焦黑,於是村民請乩童起乩,始得知,當時廟內的神明都出去巡邏,火災當時只有祂留在廟內鎮守,為了幫忙打火,而不小心燒到鬍子,也因此眾神明能幸免於祝融之災。
資料來源
Copyright © Street of Life 2017.
更新日期:201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