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對青銅龍鳳柱、百年記帳石碑文
臺南市中西區忠孝街118號
主祀天上聖母,為清領時期軍工道場工兵及鄰近船頭行郊商店舖人之保護神。媽祖樓天后宮的起源相傳為湄洲先民從大陸將媽祖攜至此地,將香火安放在閣樓後遂離去,後來里民來往船隻,常在夜裡看見燈火微光,引導船隻平安航行,在閣樓裡發現湄洲媽祖香火,驚知為媽祖顯靈保佑,故在西元1755年集資建廟,將媽祖香火供俸閣樓,稱為「媽祖樓」。
明鄭時期因鄭成功信仰玄天上帝,因而間接成為多數民眾主要信仰。直至清領時期多數民眾改為信仰「媽祖」,據傳因清兵攻台主要信仰媽祖,且攻台期間媽祖神蹟庇佑以協助軍隊成功登陸,因此清領初期施琅大肆推廣媽祖信仰,爾後只要有玄天上帝廟附近則會出現媽祖廟,此為施琅統治初期之政治手段,藉由改變民間信仰以間接統治民心。
此廟支柱為青銅龍鳳柱,為銅製不同於以往石製方式,且上樑處為兩個外國人雕像以支撐梁柱,意味台灣長期以來為異國統治反抗之心,藉由廟宇設計巧思以吐露不服心聲,而此陶藝是泉州陶匠洪坤福流派的名匠陳專友先生所做的跤趾陶。
此外,此廟為當地居民於西元1755年集資興建,當時為避免金錢糾紛於石碑上詳細記載廟宇興建期間日常開銷,現今石碑上可見檳榔、水、米...等極為罕見。媽祖樓建築充斥著名家之作、歷史記憶,賣座電影「總舖師」也曾以此作為重要的場景之一,媽祖樓的裡裡外外,無一不讓人忍不住細細品嚐其醇厚的人文氣蘊。
資料來源
Copyright © Street of Life 2017.
更新日期:201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