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的臺南信義街頭尾,各有一座鐵鑄的「信義街立式街牌」,其中一座保存至今,仍豎立在二級古蹟「兌悅門」城門下,然而另一座卻被拆除後丟棄於路旁,在外流浪20多年,被當地木雕師劉進文拾獲保存,現此街牌已立於康樂街與信義街交叉口處,再現老街風采。
臺灣戰後初期中西區信義、康樂街口的鐵製街牌,多年前因為道路整修遭到拆除,與原本即立於兌悅門旁的另一面信義街鐵製街牌前後呼應,為街區增添歷史風貌,也成為目前少數仍保有兩面鐵製街牌的街道。劉進文先生提及,小時候曾看到兩面鐵製街牌分別立於兩側街口,約廿年前在廢鐵回收場看到流落的街牌,將它收購保存下來,而現今此種古早的「立式街牌」已不常見,當地耆老推斷當年遺失的立牌可能與兌悅門同歲,雖然外觀生鏽但字體清晰可見。
目前在木雕師劉進文先生和臺南市文化局文資處的努力下,已讓讓街牌回老家,其也希望能透過信義街街牌復立,讓臺南市民不僅看見自己的文化價值,也能維護日漸消失的庶民文化資產。
資料來源
Copyright © Street of Life 2017.
更新日期:201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