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評論

2023年(民國112年)

【報導標題】:別用中文門檻擋優秀外籍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3.04.05         

【報導標題】:ChatGPT將推進大學教育變革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3.03.31         

【報導標題】:談大學教師的退休所得替代率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3.03.16

2022年(民國111年)

【報導標題】:警大開門 可以有文職校長嗎?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2.12.13 

這幾天的熱門新聞之一是中央警察大學校長辭職一事。不討論個案,但是警察大學是培育警官的學府,對社會風氣與秩序影響很大,社會應重視「警察大學需要什麼樣的校長」?

依據「中央警察大學組織條例」第五條規定,「本大學置校長一人…副校長一人…均警監」。也就是警察大學雖然名為大學,但是本質上仍是個公務機關,該校的校長始終是一個高階警官的職務。這樣的條件,大幅限縮了警察大學校長人才的來源,對高階警察的培育是不利的。

警察大學目前的招生情形良好,所招考進來學生的程度非常優異,警察大學應該提供更寬闊的視野與更好的教育,合宜優異的領導者無疑的是十分重要。

從警官學校改名為中央警察大學開始,筆者曾多次呼籲中央警察大學的校長資格應該予以修正放寬,同時接納「文職」的校長。除了警監之外,尤其應該聘任具有大學校長資格者擔任。校長資格這樣的改變,將可以大幅增加警大校長人才來源的管道,將更有利於選擇合適的警大校長,將更有利於培育警察專門人才的百年大業。

【報導標題】:「2022年最佳發明」有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2.11.20

【報導標題】:縮短入境檢疫,新舊規天數應一致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2.06.15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自六月十五日零時起,於調控入境一定人數總量為前提下,同步放寬邊境檢疫措施,進行三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四天自主防疫,取消原七天自主健康管理」的規定,這是順應目前的發展趨勢的改變。

只是詢問疾管署得到的回覆是,要六月十五日後抵台的才適用新制,在這之前入境的仍是七加七。也就是六月十五日入境者是十五到十八日居家檢疫,十九至廿二日自主防疫。而六月十四日入境者是十四日至廿一日居家檢疫,廿二日至廿八日自主健康管理。早到一天者,防疫反而必須晚一周之後才結束。這不但是為德不卒,也是不符防疫精神。

此次放寬的原因是「考量國際國內疫情及防疫與醫療量能,並促進經濟及社會活動與國際必要交流」。也就是疾管署判斷從本月十五日起,台灣應可以接受三加四。因此從宣布六月十五日起,在台的所有旅客都應接受相同新規定三加四的要求。如果已滿足三天居家檢疫,就應移到下階段的自主防疫,而不是拘泥於七加七的規定。

在新舊規定間,通常是新規定高於舊規定,或是以保護當事人的權益為考量。防疫不能視為權益,但是新規定高於舊規定應該適用。敬請疾管署慎思從七加七放寬到三加四的理由,宣布從六月十五日起所有旅客,包括之前抵台者,一律適用三加四,這才是正確的符合防疫精神的作法。

【報導標題】:新規不利聘國外學者 教部應速補救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2.06.01

教育部剛發布了「專科以上學校進用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實施原則」的命令,對保障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的權益保障應有提升,值得肯定。然而這些看起來都是好意的辦法中,其中有許多項對於延攬國外資深的學者而言,卻給了非常大的限制。對大學國際化與學術的發展非常不利,請教育部務必趕緊考慮如何補救。

例如該辦法的第五條第五款中提到「…比照編制內專任教師資格審查規定辦理審查教師資格並發給教師證書」。在過往的做法中,編制內專任教師都會請領教師證書;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是否辦理教師證書申請,則是依據受聘人員的意願來決定。因為請領教師證書的過程中,需要提供許多的資料,包括如學位證書的正本與影本、歷年成績單影本、與修業情形一覽表等。

對於國際級的資深教授與研究員,他們受聘到台灣的大學擔任編制外專任教員,通常只有數年時間。他們更重視在這段時間內與台灣學者的互動、以及真正能夠在教學研究上有貢獻,至於是否能夠領有教育部的教師證書,未必所有人都覺得很重要。然而新頒布的命令,卻是少了可以不請領教師證書的彈性。

想像一下,要求這些國際資深教授與研究員去找出三、四十年前就讀博士班的成績單影本、與修業情形,是多麼的強人所難。毫無疑問的,去除這樣的彈性,對延攬國際級的資深教授與研究員將會產生很負面的影響。

關於本實施原則的正面部分,當然應該予以弘揚。然而對於此原則所引起的限制與缺失,教育部應該趕快進行亡羊補牢。如教師證書的請領,是否可以尊重受聘者的意願?或是比照爭取海外傑出人才的聘任精神,授權各校(或是至少教師資格自審的大學)經過一定程序,對外審以及學歷查驗可以採取較彈性的程序,以將可能的負面效應降至最低。

教育部出於好意的命令,卻有可能是戕害大學發展的限制。朝令有錯、夕改可以,盼望教育部能夠傾聽。邀請大學教學與學術主管一起討論,針對窒礙難行的部分予以修正。一起努力創造更好的環境,讓台灣的大學與教師有更好的發展,在全世界有更好的競爭力,相信這是教育部與我們大家共同的意願。

【報導標題】:請教育部還給大學聘人的空間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2.05.30         

【報導標題】:元宇宙方興未艾 台應把握先機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2.05.11

Meta(臉書母公司)在台灣成立亞洲第一座「元宇宙XR Hub」,目標打造台灣XR生態系。XR為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是指應用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與混合實境(MR)之總稱。除Meta全球產品長卡克斯(Chris Cox)是透過影片致詞之外,蔡總統與美國在台協會孫曉雅處長都親自到場參加啟動典禮。清華大學也剛舉辦了「元宇宙創新獎啟動儀式」,這是「李國鼎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的嶄新項目,現場邀請相關公司主管以及大學元宇宙相關學生社團代表參加,非常熱鬧。

元宇宙(metaverse)是這一年來極端熱門的議題。元宇宙是一個注重社交連結的三維虛擬空間,該名詞首先出現於一九九二年尼爾.史蒂文森出版的小說「潰雪(snow crash)」。元宇宙是現實與虛擬混合而成的數位世界,能夠讓人們透過虛擬環境在不同裝置間移動和溝通。老子書中提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與「有無相生」,可以說就是未來元宇宙與現實宇宙互動關係的寫照。二○二一年臉書宣布改名為Meta之後,元宇宙一詞風起雲湧,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所以也有人說去年是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虛擬空間的重要性,當然是因為它會與我們真實存在的空間產生緊密的互動。這種虛實整合,將會創造許多的想像與應用,當然就是商機。因為軟硬體的發展,這種三維的沉浸式體驗在現今成為可能,這也是元宇宙受到重視的重要原因。元宇宙的發展也包括所有配備與軟體,其影響的產業鏈非常龐大。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也非常看好元宇宙的未來發展,並將元宇宙列為值得投資的十四項革命性科技之一。Meta深信元宇宙是社群科技的未來,執行長祖克柏就說「元宇宙是下一個前線!」

元宇宙是全世界矚目將蓬勃發展的領域。孫曉雅指出「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生態體系的中心節點,也是軟硬體整合、晶片組、處理器、5G和Wi-Fi 6等新興科技的先驅」。卡克斯也指出台灣在元宇宙所需相關軟硬體上表現傑出。台灣在元宇宙發展的基礎上,已占有先機。任何領域的發展,人才與創意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元宇宙方興未艾,非常值得有興趣與有能力的人才重視與一起投入。

【報導標題】:NFT真的不是小事一件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2.04.25         

【報導標題】:從UIUC醫學院談醫師培育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2.04.02

【報導標題】:「學術國家隊」謀定而後動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2.03.28         

【報導標題】:禁營隊證明 強君子所難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2.03.21

教育部於近日函文各大學「…辦理營隊或相關活動時,如涉及學習歷程檔案之準備或充實,不得收費,亦不可授予參與證明方式…」,教育部的出發點是「避免違反招生倫理及破壞招生公信」。該函文固然有其回應時事之背景,但是對各大學的約束力與其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應該進一步加以檢視。

辦理的「營隊」或「活動」是否涉及「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或充實」,主要端視學生如何運用這些資料,與這些活動的本質反而並非最相關。這些營隊與活動的範圍可以很廣,如參與運動競技、作文比賽、甚或聆聽一場詩人演講,只要學生將之放入學習歷程,都會是涉及學習歷程檔案之準備或充實。

任何「正派」單位舉辦活動,應無不可對人言之處。因此面對是否曾有舉辦任何活動、以及在可確認參加人員的條件內的相關詢問,堂堂正正的單位與大學,合情合理都應該大大方方的加以確認。教育部卻要求各大學「不可授予參與證明方式」,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也是強正人君子之所難。

基於對社會的感恩與責任,大學會希望藉由各種活動與營隊回饋社會。如果只是為了「避免違反招生倫理及破壞招生公信」,教育部可以比照「研究生之配偶或三親等內之血親、姻親,不得擔任其指導教授」之要求,要求各大學在審查學習歷程時,不可採計出自自己大學的營隊或活動紀錄。

此禁令函文是雙面刃,或許可以部分達成「避免違反招生倫理及破壞招生公信」之效果,但是也會使得大學在辦理活動上卻步。大學社會責任是近來大學很重要的教育思維,「town and gown」是很好的理想。盼望教育部在考慮事情時可以更加周延,免得未見其利、反受其害。

2021年(民國110年)

【報導標題】:從「天空鑽石」到「無屎無尿」
       -談淨零碳排放與循環經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12.30       

【報導標題】:再論非同質化代幣(NFT)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21.11.25

貴報自由廣場刊出陳婉玉法官的投書,針對歌手黃明志賣出非同質化代幣(NFT, Non-fungible Token)形式音樂作品的新聞,討論目前方興未艾的NFT。該文相當清楚的解釋了NFT,並指出了重要的法律問題,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時代雜誌在最近的一期中,也有一篇討論非同質化代幣的文章。該文的標題是「非同質化代幣正在蓬勃發展|藝術家是否也能同樣成長茁壯?」主要討論NFT的發展,與其是否能給藝術家帶來較公平與合理的交易環境?

二篇文章的共同點都是關於NFT及藝術品的銷售,顯示了NFT的重要性,也顯示了技術的發展,將創造出不同的交易及貨幣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將會衍生出不同的互動。亟需建立合宜的規範,才能創造出公平健康的社會環境。

時代雜誌該期的「貨幣的未來」專輯中,另有一篇文章討論貨幣的發展。該文的前二個次標題,分別是「貨幣是技術」與「貨幣同時是公共與私有」。此專輯標題與這二個次標題,確切的表達了NFT的現況。

面對NFT與相關的各種電子貨幣的可能的發展,政府須關注與參考世界上其他各國的規範;邀請相關專家,推動建立與世界相容的規範與立法。完備的合宜法規環境,將是吸引合宜的下一世代產業、在國內著床與成長的重要利器。

【報導標題】:2021百項最佳發明有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11.19       

【報導標題】:疫後教育 向生命勇士學習與致敬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9.22

【報導標題】:疫後企業的隱形冠軍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8.13

【報導標題】:化工學界的「台灣第一」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7.05

【報導標題】:百大影響力企業對高等教育的啟示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5.26

【報導標題】:追求高分校系 不如重視興趣能力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5.15

【報導標題】:組最強團隊 招生不是零和競爭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1.05.13

「如果有十位七十五級分的女生,與十位七十五級分的男生申請入學,但是只能錄取十位學生,你會怎樣決定錄取學生?」所有的同事都告訴我,在學生成績相同的情況下,他們會考慮錄取部分女生與部分男生。上述性別差異的條件,可以代換成地緣、文化、專長…等條件,所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也就是都會錄取有差異的學生,以產生較多元的教育環境。

當題目換成「如果有十位七十五級分的女生,與十位七十四級分的男生申請入學,但是只能錄取十位學生,你會怎樣決定錄取學生?」除了極少數同事認為應依筆試成績錄取十位女生外,絕大多數的同事告訴我,應仍會酌收幾位男生。普遍的看法是,考試一級分的差距,與學生組成的多元性相比較,後者對未來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應該更為重要與顯著。

上述問題可以不停地推演,所問的問題也可以更加細節,所討論的面向可以更為寬廣。但是在上述的討論中,錄取學業(考試)成績較低的學生,其理由並非是為了照顧該學生,而是為了創建與提升較佳教育環境。乍聽起來有些弔詭,但是事實確實如此;也就是錄取這些看起來似乎是條件較差(考試成績較低)的學生,是為了要組成一個較強的團隊。

招生是為了創建最好的共學團隊,而不是僅依學生成績排序錄取的零和競爭。學業測驗成績確實是重要的參考,但考量的因素應該更縝密。中學有栽種多少橘子樹,以使橘子產量最大化的數學題。多栽植橘子樹可以多產橘子,但是同時多栽植也會使得每棵橘子樹的產量下降。單一條件的強化,未必能有最佳的成果。教育的環境塑造,也是類似的最適化選擇。

【報導標題】:挖井用水需防砷汙染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4.24

最近因為缺水的挑戰,挖井成了相當熱門的議題。二○一九年因科技部支持的潔淨水質計畫,前往馬來西亞開會,會中一位高棉的大學教授報告了當時高棉湄公河附近的井水砷污染問題。當時回國後曾寫了一篇投書,主要談論台灣在民國五十年前後也曾發生嚴重的烏腳病。究其發生原因,是因深挖井後,不幸產生砷溶入井水所造成。最近討論挖井議題,對超用地下水、可能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有不少著墨。但深挖井後,可能引起砷污染的問題,卻不見有任何討論。烏腳病的悲劇雖已較久遠,但水質問題一樣不容輕忽。

【報導標題】:創新條例是高教及時雨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1.03.31

2020年(民國109年)

【報導標題】:熵,像極了愛情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20.09.03

【報導標題】:「化工聯軍」與高科技基石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0.08.07

【報導標題】:規範大學兼職卻窒息學術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20.06.24

【報導標題】:寫給今年的畢業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0.06.15

【報導標題】:尋找希望與夢想重建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20.05.03

此次疫情對全球的震撼,真的是史無前例,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從一月起,疫情就成為生活重心與每日媒體討論的主題。這一期(四月二十七日發行)的時代雜誌,使用了「尋找希望」(Finding Hope),作為封面主題。在每日令人憂心的疫情擴散與致死數字外,應是比較「正面」的一期。去年時代雜誌一○○健康高峰會的成員們,包括了世界頂尖的醫生、科學家、政治人物、藝術家等,分享了他們對此疫情挑戰的看法與作法。鼓勵人們建立信心,一起努力跨過目前疫情與展望未來。

蔡總統的關於台灣成功對抗疫情作法之文章,也在這一期中佔了二頁。該文的標題是「台灣做對了什麼?」主要是分享台灣從去年十二月底關注從武漢來的旅客開始,逐步所採取對抗此次肺炎疫情的作法與背後的思維,提到了台灣優異的健保制度、部會間的努力與台灣所面臨的挑戰。蔡總統在文末指出此次全球的危機,清楚地提醒當今全世界各環節都是緊密相扣,我們必須去除歧見,一起為人類的福祉努力,「人類一起努力克服挑戰的能力是無限的」。

台灣作法是「尋找希望」中重要的作法,更被主編於前言中提出分享,代表著時代雜誌對台灣的肯定,更希望「台灣能夠幫忙」的聲音可以更加被聽見。

時代雜誌三月的一期中有篇標題為「夢想重建」的文章,與「尋找希望」的主題是很呼應的。「夢想重建」該文介紹重建人權牧師金恩博士演講的作法與想法,金恩牧師的「…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被排除,大家坐在一起齊心努力,希望是此次全球面對肺炎疫情時,所帶出的重要體認。

【報導標題】:院士與會士 同儕肯定的榮銜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20.04.28

聯合報刊了一位台裔學者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在一片疫情的消息中,不同的主題也還頗引人注意。這陣子也有關於中研院「院士」的國籍議題,討論當中也提到了「院士」並非中研院真正的聘任同仁。那麼「院士」到底是什麼?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的英文名稱為「member」,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英文名稱為「academician」。中文譯名「院士」、而英文名稱「member」的單位較多,如美國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日本學士院、中國科學院等。中文「院士」、而英文名稱為「academician」,也有一些單位,如亞太材料學院(Asia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不論稱為member或academician,相同點是這些院士的產生,都是藉由同儕推選的程序而來。這些學院的院士,通常只是一種榮譽頭銜,並非是這些學院的聘任人員。因為多數的這些學院(academy),與中研院的結構不同,他們並沒有研究的實體功能,也就是這些學院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研究員。

與「院士」有些類似的是學會的「會士」,其英文名稱主要使用「fellow」;在過往的中文譯名中,「fellow」也曾被翻譯成「院士」。學會的會士通常被認為是學會中學術表現最佳的一群,有些學會的會士資格則也涵蓋對學會會務有重要貢獻者。同樣的是這些會士也是榮譽的頭銜,而其產生也都是藉由同儕的推選程序而來。

因為專業領域中,相當重視同儕的評價與看法。而院士與會士的產生,都是經由同儕的推選產生。這種同儕的肯定,對專業人士而言是非常大的榮譽。這也是為何專業領域中很重視這些院士與會士名銜的原因。至於不同院士與會士的學術地位如何?這是相當主觀的議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學術水準與當選門檻,在全世界類似的組織中,是屬於很前段的一群。

後記:該篇新聞中,列舉了之前入選的華人學者。很可惜的漏掉了徐遐生院士。徐院士學術地位崇高,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與多種重要學院的院士,早在一九九二年就當選了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報導標題】:表彰工程領域中的「居禮夫人」典範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20.04.14

2019年(民國108年)

【報導標題】:《決勝21點》與美國名校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9.10.28

【報導標題】:勿忘烏腳病 用井水需謹慎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9.08.12

因為科技部所支持國立清華大學的「臺馬潔淨水質與永續能源海外科研中心維運計畫」,前往馬來西亞工業大學(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UTM)參加2019臺馬潔淨水質與永續能源工作坊。一位來自高棉國際大學的教授,在工作坊中報告了現在發生在高棉湄公河盆地附近的井水砷汙染的問題。對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可能都還有著台灣烏腳病患者的悲慘記憶。在工作坊中看著這些高棉患者的照片,心中那種衝擊實在是難以言喻。

台灣的烏腳病是嚴重的砷中毒病例,所造成的原因應是在深掘井後,砷溶入井水中造成。高棉的情形是相仿的,在欠缺自來水的地方,老百姓自行掘井,非常不幸的附近剛好有砷礦層;礦層中的砷溶入井水,造成水中含砷量過高。台灣的烏腳病病例與砷的檢測基準,是目前高棉最重要的參考資料。高棉的研究群們採集當地的水、食物、與受測者的生物樣品。含砷過高的情形,不止是存在於當地的居民,也存在於使用井水灌溉的農作物。

在這二次的不幸事件中,相同的原因之一,都是認為深掘井可以獲得較乾淨的水源。掘深井所獲得的水源在所謂乾淨的程度上,似乎是達成目標的; 但是砷溶入的問題,卻是始料未及的。台灣前陣子曾再度傳出可能因飲用地下水,造成一些患者含砷過高的案例。歷史容易被遺忘,但是知識不足,也會造成輕忽風險的情形。清涼甘甜的井水是現代都市人的渴望,但是參考台灣的歷史與近日鄰國的慘痛經驗,使用井水的風險也不容輕忽。

【報導標題】:城市採礦 談手機回收、稀有金屬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9.05.27

2018年(民國107年)

【報導標題】:博物院的小小志工講解員
       (小志工傳承文化小種子)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8.08.11

此次到山西太原參觀了山西博物院,除了博物院建築物的雄偉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博物院的一群小小志工講解員。

每個展廳入口,有一群穿黃色或綠色衣服的小小講解員;黃衣的是國小學生,綠衣的是中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國小三年級,但是口齒清晰,講解有條有理,內容豐富合宜,非常令人激賞。

據了解,這群小小志工由山西博物院招募培訓,小學生組與中學生組都約二百多人報名,最後挑選約七十名學生。培訓長達十個月,訓練內容包括知識內容與報告解說的台風。透過培訓過程,學生對相關歷史文物有了深入的了解;經由向訪客解說,練就落落大方的態度及榮譽感。

博物館的小小志工講解員是個非常好的教育活動,或許台灣可以參考仿效。參與者得以更加瞭解博物館與文化中心,拉近距離,也可培養小孩子學習與服務的榮譽感,是很好的教育;也紓解了講解員的需求,可說是一舉數得的好作法。

2017年(民國106年)

【報導標題】:博士的「哲學」成分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7.12.06

【報導標題】:18公里長的「天路」有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7.11.06

【報導標題】:大學三件事:教育、研究與人才
       (大學當自省 教學深廣度夠嗎?)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7.09.15

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目前正處十字路口。大學過多,有些學校開始招生困難。資源不足,台灣的大學於世界排名下降。其它包括從過往是評斷大學是否從事研究,到現今是試圖評斷是否從事「真正」的研究。在這波中,多數學校也不停檢討,討論因應與改變這樣的狀態。以下三個看法,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在教育上,跨領域能力與核心能力培育須取得平衡:新世代的知識創造與流動快速,各種新方向與新領域不斷產生,能夠因應迅速變化,跨領域知識需求迫切。然而世界愈平,在各種競爭中,能夠穩定領先,扎實核心能力也不可或缺。在跨領域能力與核心能力之培育上,須取得平衡。不能盲目追求一項,而忽略另一項。

二、在研究上,應用技術與基礎研究間沒確切界線:落實大學研究,檢討技轉與價值創造成效,是常被提起的議題。然而應用技術與基礎研究間並無確切界線,欠缺基礎研究,很難產生重要的應用技術。但大學經費來自社會,大學有責任回應社會的要求。套用清末譚嗣同名言:「不有基礎研究,無以圖將來;不有應用研究,無以回應社會」。

三、人才是大學、企業與社會之共同資產:爭取一流人才是維繫一流大學重要事情。大學需要大師,大師培育人才、創造知識,是社會進步根本,也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重要依據。大學人才競爭,來自於全世界。僅盤點大學技轉所創造的利潤,忽略人才培育才是更大貢獻,是非常短視的行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學還肩負著創造知識的使命,更應具有遠大的眼界與理想。相信台灣的大學一定能不忘初衷,努力培育下一世代的傑出人才,繼續創造造福人類的知識。

2016年(民國105年)

【報導標題】:批判違反學術倫理 勿因噎廢食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12.17

教育部與科技部舉辦國際學術倫理工作坊,邀請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的前副主任達伯格博士進行經驗交換。他提到,違反學術倫理的情況增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各種圖像編譯軟體的普遍,所以造假較容易。另一原因可能是因研究愈來愈複雜、跨領域的情形愈來愈普遍,所以共同作者也愈來愈多,彼此不熟悉的情形提高,也增長了違反學術倫理的可能性。

近年來國內的情況,不少是與此情形相關。達伯格也指出,現在檢查抄襲的軟體功能愈來愈強,也增加了抄襲被發現的可能性。

他們發現被指控的一百個案件中,平均約有十五件是證實有不當行為。在他的統計數字中,資淺的研究人員違反學術倫理的比例較高,此點雖與一般印象有出入,其實台灣的情形亦如此;只是可能因資深者違反倫理較易獲得大眾目光,所以一般曝光度高的案件,通常是以資深教授為主。達伯格提到違反學術倫理的研究人員下場,就是「徹底完結(ruined)」,其學術機構聲譽也受到很大傷害。

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有二個主要部門,一是關於案件調查,另一個是關於教育。前者是要確保各與其相關的學術單位,對違反學術倫理行為有著嚴謹的調查與處置。而教育部門的重要性,不亞於前者。雖然教育不能完全避免不道德的行為,了解學術倫理也不代表會遵守,但是教育能引起大眾對學術倫理的認同與了解,也會降低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

舉辦學術倫理工作坊,有其教育與宣示上的功能,應該值得肯定。但是為何會有研究人員鋌而走險,也是須予以深究的。

在學術領域中,同儕是非常重要的評斷,違反學術倫理行為,通常也是來自於學術同儕的發現。如果主管單位對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圈的聲譽與參與,在升等與獎勵機制上給予較多關注與比重,提升研究人員注意在「真正學術同儕」間的名聲,應會有助於改善違反情形。

違反學術倫理的批判聲高揚,難免會給兢兢業業的研究人員一些感嘆,包括「少做少錯」的消極想法。在談學術倫理的同時,仍呼籲學術單位與研究人員切勿因噎廢食。這一波批判希望表達的是正面的,研究人員需本著學術道德進行研究,而不是負面的不進行研究,否則同樣代表著知識產生的「完結」。

【報導標題】:禁煤 燃油天然氣要安全考量
       (能源、環境與安全不偏廢)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16.11.29

台灣化工學會年會在中央大學舉行,大會演講之一長春化工的林書鴻總裁提到兩點,包括汽電共生與煤使用,值得社會重視與省思。

汽電共生同時產生蒸氣以供工業製程使用,而多餘的熱可以進一步發電,綜合能源使用效率最佳,且汽電共生電廠可以達到分散電廠,在能源與安全考量上,政府應持續支持。

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煤,然全面以燃油與天然氣取代煤,燃油與天然氣的儲存勢必增加,儲存與戰備儲量的安全問題,也將直接影響社會安全。能源、環境與安全與國家成長、社會安定直接相關,討論制定國家政策時不宜偏廢。將環境議題拉高,但不能以安全為代價,因為安全引起的災難,可能也會是環境更大挑戰。

【報導標題】:芝加哥機場的科普牆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6.11.24

【報導標題】:蘇格蘭的「知識交換夥伴」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6.09.27

【報導標題】:歐洲與南亞不偏廢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6.09.17

【報導標題】:南進泰國徵才行動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報導日期】:2016.05.19

【報導標題】:中研院再出發 從分享開始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05.16

中研院最近成了媒體曝光率最高的學術單位,往好處想,一般人對中研院也開始有較多了解。在這波討論過程中,也有部分聲音是探討中研院的存在價值與對社會的貢獻。

沃爾夫基金會執行長李雅女士最近參訪清大,希望借重清華學術地位,推薦合適的沃爾夫獎候選人與評審。沃爾夫基金會設於以色列,沃爾夫獎是學術地位崇高的大獎,得獎者接著獲得諾貝爾獎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常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前哨指標。

沃爾夫獎頒獎的重頭戲之一,是邀請以色列許多青少年與小孩一起參與,並請得獎的學術界巨擘,向這些年輕人談談成長過程,以及用淺顯字眼來說明學術的研究成果。因為這樣的分享與科普活動,沃爾夫頒獎不僅是學術界的大事,也是許多青少年、小孩的教育大事。

中研院院士的選舉是於二年一度的院士會議舉行,選上的新科院士,通常於二年後,才會首次參加院士會議。如果中研院的院士大會,可以於會議首日,邀請國(小)高中學生參加,並安排「新科」院士進行科普與成長經驗分享。受邀學生與大師們的互動經驗,也將會是下一代成長重要的養分。

相信新科院士都會願意與年輕的下一代見面,大師們的分享與基礎學術講座,必然會是國內教育的大事。於是中研院的院士會議,不僅是學術圈內的會議,同時將是國內教育的嘉年華會,相信這樣的中研院將會獲得社會更大的支持。中研院的再出發,就讓它從分享開始。

【報導標題】:科學理性與美學感性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6.03.25

【報導標題】:各校降低競爭 共推來台念書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03.23

據報導台大看重東南亞,將招收三百名僑外生。就在此時,許多台灣大學院校,也正在越南舉辦高等教育展,以吸引優秀越南學生來台;四月會前往馬來西亞,五月則有泰國高等教育團。

東協人口多且年輕人口比例高,如越南九千二百萬、馬來西亞三千一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印尼二億五千五百萬,確是備受重視的未來人才庫。

其實台大招收僑生的歷史悠久,人數並不低,也擁有相當多優秀的東南亞校友,此次主要是招生作法的突破。目前各大學的外籍生招生是各校獨立,僑生主要分為海外聯招與獨立招生,海外聯招的管道又分個人申請與聯合分發。各大學院校多數皆同時進行上述不同管道招生。

在全球化的風潮之下,當然不只有台灣重視東南亞各國人才庫,面臨的招生競爭,將是來自全世界。台灣的大學院校普遍師資與設備優良,學術水準高,只是與香港英美各國相較,台灣的大學普遍較難提供優渥獎學金,因此在宣傳上難免吃虧;但是台灣的學費低,校園生活環境友善,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海外獨立招生經費與人力負擔重,台灣的學校相對規模又都不大,各自打拚十分費力,因此各校應降低彼此競爭的考量,更重視互相扶持,努力提高台灣高等教育知名度。為提高宣傳效果,台灣的大學在教育部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等各種團體的安排下,通常會一起出擊,共推來台念書,這應是更佳的作法,也是帶頭大學的社會責任。

【報導標題】:滑板上的犀牛來了 台灣...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03.05

台灣廿多所大學,包括清大、政大、台大、中山等校,近日在澳洲墨爾本參加亞太教育者年會。此次大會的主題,是亞太—全球教育與研究的起動機:研究互動與教育移動力的新模式,探討高等教育在國際化潮流下的因應與做法。

會議所在之墨爾本市,被譽為全球最宜人居的城市,市區乾淨方便。初秋的雅菈河畔,確實是非常迷人。澳洲國土是台灣的一百九十倍,但是人口卻僅約二千四百萬,與台灣接近。這個曾為白澳政策籠罩的國家,在全球化的趨勢中逐漸轉變。

墨爾本市區中,年輕的亞洲面孔比例非常高,據說是前來念書或念語言的學生。三日的澳洲太陽先鋒報報導澳洲的國際旅客增加了八趴的消息,創下去年一年六百九十萬名旅客的歷史高峰。國際旅客在澳洲消費更高達了三六六億澳元,成長了約十五趴。

墨爾本市區的電車多又方便。市政府在交通安全的廣告上,訴求電車宛如超大的犀牛在滑板上朝你前來,你應該注意看聽,並趕快讓開。全球化的威力,應是比電車更加巨大。面對這樣的趨勢,台灣應是儘速登上此列車,才能快速的前進。若是無警覺的站在電車前,必將是悲劇收場。

世界是平的,人才在這平的世界中移動。台灣是個少資源的國家,我們必須在全球化中的浪潮中,尋找我們的出路。此次之年會能吸引到如此多之國內各大學參加,或許也正反映了國內各大學對國際化非常重視之相似看法。

【報導標題】:「雪花獨六出」追雪要科學觀察、環
        境關懷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01.27

上周末下大雪。「連新竹市區都下雪」、「清大在下小星星」,更是令人嘖嘖驚奇。平地竟然會下雪的新聞,引發了所降是雪或霰的討論。

氣象局說明:「雪通常發生在負五度的低溫環境,結晶為六角形…零度至負五度則是雪和霰混和,霰的形狀不是六角形…」。經此罕見寒流,一般民眾除熟悉少見的「霰」,或許也體認了氣候變遷、啟發了對雪花細部觀察的科學興趣。

雪是水的結晶,結晶是相當複雜的行為。在結晶的過程中,分子依最低能量狀態排列。雪花是六角型的原因,與水分子的結構特性相關,也即是與水分子排入時的低能量角度相關。但水分子在排列的過程中,也會隨著環境而改變。十九世紀末的賓特列先生觀察了數千雪花,發現每個雪花都擁有各自獨特圖案,竟然找不到任何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雪花!

觀察是科學的起點,對雪花的好奇與觀察並非始自今日。在漢代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中,已提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清楚點出花草多為五瓣,惟雪花為六角形之特性。當然對雪花的興趣,不僅限於古人或文人雅士。富學術盛名的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的樂伯特教授,最近剛發表了成長「雙胞胎雪花」的技術,試圖改變不可能有二個相同雪花的說法。

不止雪花令人好奇,水變成冰,密度反而變小,也是十分特別。水結冰之後浮在水上,加上冰的傳熱效果不好,形成了良好的絕熱;使得結冰僅在上層,冰下的魚類得以在寒冬生存。反之則整個水域將會完全結冰,魚類也將無法存活。大自然千變萬化,科學、環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這次的寒冬震撼,希望除了引發追雪熱情外,也能激起一般民眾對科學與環境的關心。

【報導標題】:大學合併結盟...拚國際競爭力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01.08

最近大學併校與合作的議題十分熱門,資源與排名常被提及。培育人才與知識創新,是大學最重要之使命;如何善用資源,提供學生最佳的教育環境與氛圍,才是最重要之思考前提。

隨著全球化發展,如何培育具國際競爭力與視野之學生,是目前所有大學迫切的課題。將眼光放在國際視野的高度,可以較客觀了解國內各大學的優勢與困境,各校目的也會較一致,國內校際競爭就會少一些,相對地校際合作意願就會提高。

國際招生與宣傳,經費負擔都不小,因此國際化之校際合作努力,更顯得重要。政治大學、陽明大學、台北藝術大學與清華大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共同成立了「台灣頂尖國際校園聯盟」。這四校各自具有不同之特色與強項,合作推動的事項,最主要的就包括了國際教育展(招生與宣傳)之合作、國際交換生與國際學位生的跨校選課、國際合作同仁經驗交流等。

清華大學有約兩百名印度學生與博士後研究員,常是各校徵詢經驗之對象。台灣各大學在印度之招生,絕對應是彼此合作而不是競爭,同理其他國家之招生亦應是如此。

【報導標題】:溫暖的郵局 不要消失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6.01.02

因柯文哲市長一句話,郵局一夕之間成為討論焦點。從小到大的個人經驗,郵差總是非常溫情與正面。縱使到了今天,e-mail與LINE如此發達,我每年還是會收到許多好友的耶誕賀卡,包括多年前在美國工作的老闆與同事。那種溫馨的感覺,真的無可比擬。

此外,郵局遍布各地,且有金融服務,郵局同仁與附近社區居民,也會發展出一種非常在地、緊密、人性的連結。那種感覺有如「電子情書」電影中的那種獨立書店的感覺,非常的個人、溫暖。

家父去年去世,到他常去的郵局辦理一些繼承事情,該郵局同仁不停向我說,家父的好、生前與他們的互動,令我非常感動。可以想像當時退休後的父親,雖說到郵局辦事,更像是去與朋友聊聊天。我衷心希望「溫暖的郵局,千萬不要消失」。

2015年(民國104年)

【報導標題】:鉛水管風暴/鉛的輝煌年代...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5.10.25

鉛水管這幾天沸沸揚揚,鉛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使用的歷史更是早從古羅馬帝國時期已開始。雖然羅馬帝國亡於鉛中毒的說法,被認為值得存疑,然而古羅馬人確是被驗出含鉛量過高。

錫鉛合金,是電子工業主要的軟銲材料,在二○○六年才開始要求無鉛銲料。但是因為無法完全取代,迄今在部分高階封裝產品中,鉛禁令仍獲得豁免。目前無鉛汽油,與二○○○年前存在於台灣的高級汽油相比,是因不含四乙基鉛抗爆震劑;鉛酸蓄電池,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汽車用電池。Ⅹ光室用鉛擋板,迄今有其無可取代之地位。鉛筆的筆芯主要使用石墨,倒是不含鉛;只是以往鉛筆表面有些油漆含鉛,因此引起過愛咬鉛筆小孩鉛中毒之危險。高級的水晶杯也多數含鉛,以提升其透析感。雖然陸續有許多含鉛產品遭到禁用,但如釣魚的鉛錘、空氣鎗的子彈…等,使用鉛的地方仍是非常多。

如此頻繁使用鉛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鉛發現早、蘊藏量多、加工容易。早在七千年前,人類就已經認識鉛,在「聖經.出埃及記」也提到了鉛,鉛的使用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提高。此外,許多材料中添加鉛,其性質與加工性也可獲得大幅提升。如含鉛黃銅具有很好的成型性、切削性與耐磨耗性。鉛的熔點約三百廿七度,是古代人類很容易可以創出的加工溫度,因此加工、與鑄造非常便利。

然而近年來因為暸解鉛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尋求替代品或積極回收含鉛產品成為主流,鉛的使用量也開始日漸下滑。英諺說「狗也有它的出頭日」,然而對鉛而言,它最輝煌的日子應已是過去了。

【報導標題】:外語培育/培植東南亞語 就怕一窩蜂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5.10.15

這幾天熱門的高等教育消息之一,是目前國內大學的英語系太多,東南亞語言系太少。外語當然不止是英語,東南亞語言確實是十分重要,台灣也確實需要培養一些人才。

然而驗諸過去的經驗,若未有對應的一些提醒,較令人擔心的,是短期內將一窩蜂成立東南亞語言學系。

高等教育的消息,尚包括「高教人才荒,教部年育五百學術博士」。乍看之下,語言及博士培育二者間並無關聯。然而「博士過剩」與「流浪博士」之討論言猶在耳,博士就讀人數快速下降,現在卻又談起人才荒。二者相同的是「一窩蜂」的作法,與衍生「扶得東來西又倒」之可能困境。

除了西班牙語之外,相較於英語之市場,其它語言市場皆仍較小;這應是在談論外語系轉型時,也必須一起提出說明考慮。一時湧入太多的東南亞語人才,恐將重蹈人才過剩的窘境,因其人才市場相對較小,當出現人才過剩時之問題也會較大,因此更須提早注意。

【報導標題】:潛力股印尼 台灣快下單
       (印尼-赤道上的翡翠)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5.09.02

近日熱門國際新聞之一是日本和中國競逐印尼第一條高鐵,因印尼政府宣布延後決定,未來究竟會由哪一國得標?印尼是東協十國的重要成員,而東協市場是全球最重視的經濟新興地區。印尼GDP總額占東協一半,因而此高鐵競標結果也更動見觀瞻,受到各方矚目。

恰巧此時台灣三十多所大學,在印尼的泗水、雅加達與棉蘭舉辦了三場台灣高等教育展。包括清大、台大、政大、成大等都率團參加,也吸引印尼超過七千名以上學生參加。親自走在印尼街頭,也感受其國家蓬勃發展氣氛。

印尼位於亞洲大陸及澳洲之間,東西長五一六○公里,南北長一六○○公里。橫跨赤道,由一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是被譽為赤道上的翡翠之群島國家。印尼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錫、銅、黃金等;人口二億五千萬,為全球人口第四大國。

印尼積極加強基礎建設,並努力吸引外資進駐,近年在環球金融危機中仍表現強勢。雖然多數金融評估機構對印尼政府仍有些保留,但對其整體進步之預估皆是正面。在全球經濟不振、股市大幅下挫之際,印尼藉由經濟振興方案之宣布,股市上周四還能大漲四·六%。

在全球化趨勢中之作法與因應,對台灣未來的發展與生存十分重要。印尼豐沛的天然資源與人口、以及其為東協成員之重要戰略地位,是我們人才來源與市場開拓的最佳發展夥伴,非常值得台灣關注、重視與爭取。台灣的各大學積極於此時在印尼招生,毋寧也代表著許多大學對未來共通之看法。

【報導標題】:太陽能敗給低油價 張忠謀改做熱電吧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5.08.26

能源永續是人類文明能否永續發展之關鍵。尋找可靠的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是能源永續技術最重要的二個支柱。昨日有二則與能源相關的新聞,一則是油價每桶跌破四十美元,為金融海嘯以來新低;另一則是台積電宣布將台積電太陽能公司結束營運。從永續經營的角度而言,這二則消息都有些傷感。油價低固然是好事,但是也恐將令人淡忘了傳統能源十分有限的威脅;太陽能公司不具經濟利益,也顯示了目前的再生能源技術仍有很大努力空間的事實。

雖然能源是目前炙手可熱的議題,但令人震驚的事實是,目前能源使用效率並不高。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統計,目前的能源使用中約有高達五十五%是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因此如果能夠將廢熱回收再利用,將可以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廢熱回收是目前能源主題中最重要之議題之一,美國的能源部近年來也投入了相當大之研發經費。近年美國的業界籌組了一個「熱即力量」之聯盟,用來統合剛起步的廢熱回收工業之力量。

熱電元件利用溫度差產生電壓差之熱電效應,能將廢熱直接轉換成電能,是目前主要探討之技術。國內的工研院、中研院、中鋼與許多大學,也都積極投入開發。因為太陽亦為熱的主要來源,亦有將熱電與太陽能系統整合之技術探討。石化業之汽電共生是早期典型的廢熱回收,目前針對的廢熱則包括了較中低溫,以及如汽車等移動熱源之研究。

目前熱電發電元件的效率仍不夠高,是其商業化最主要的限制。現今主要的熱電研發努力,集中在改進材料以提升熱電效率。太陽能發電須與傳統的能源競爭,當油價低時,太陽能發電就很難有經濟上之競爭力,因此太陽能發電商業化之效率要求甚高。

熱電發電所使用之熱源主要是廢熱,其發電能源成本可說是免費,因此也就比較不受到油價之影響。尤有甚者,廢熱本身亦為環境之汙染,所以熱電發電同時又解決了環境汙染。在雙重因素之考量下,熱電發電商業化之效率要求較低。在目前的研發積極投入情況下,熱電材料之效率不斷提升。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看來,熱電成為具有商業競爭性產品之機會不斷提高。

熱即力量,或許張董事長可考慮將台積電太陽能公司直接轉成台積電熱電公司!

【報導標題】:「我的理想」是一道國際選擇題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5.07.18

今年清大大學部共有來自中國大陸七百餘名高中畢業生申請,經審查後招收了五名,獲得錄取者之學業成績與課外活動表現皆為一流。其中一位錄取生,是中國大陸頂尖高中之該校高考(類似我們的指考)狀元。媒體訪問她為何選取台灣清華大學就讀時,她說了許多台灣與清華大學之優點,結語的話為「我的理想,在彼岸的清華」。

這樣的選擇,一方面是對台灣過去教育努力之肯定,另一方面也是所有學生與家長,對大學教育更大的期盼。然而一般的台灣高中生,在選擇大學時,心中的期許又是什麼呢?

湯瑪斯.佛里曼於「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指出,科技的進步使得資訊、物資、知識流通都更流暢,也更緊密的將全世界連結在一起。因此許多競爭,也將來自於全世界。在這全球化席捲之際,「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又是另一項相當受人關注的議題。

培育學生全球的視野,審視自己的文化與特殊性,創造全球化中之特殊性與普遍性,將是一流大學非常重要之責任。

清末六君子譚嗣同曾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如果高中畢業生還有些太年輕,希望我們的大學畢業生,都能在全球化的氛圍中思考「我的理想」的出處。

【報導標題】:台電不補貼/帳面問題  不應影響教育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5.01.10

昨天報紙報導,台電不再補貼學校電費,可以想見的是,各級學校哀鴻遍野。

雖有學者表示,台電盈虧含社會責任等政策負擔在內,就無法如實顯示其經營績效之帳面問題。但是企業難道不須負有社會責任嗎?這陣子社會不少問題,大家的呼籲不正是「企業須有社會責任」嗎?台電可以將補貼學校的電價差價,明列於其財務報表中,這不就可以「如實顯示其經營績效」了嗎?

台電撒手不管,是企業擔負社會責任的大退步,也將導致實質教育經費大幅縮減。如果連台電這樣的壟斷公營企業,都從社會責任抽離,怎能希求台灣的其他企業能夠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呢?

帳面問題由做帳方法來解決,教育是百年大計,不應為了帳面問題來實質影響教育經費。

【報導標題】:誰教你不要念博士
【報刊雜誌】:師友月刊
【報導日期】:2015.01.05

【報導標題】:因材施教 培育就業能力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自由開講
【報導日期】:2015.01.04

2014年(民國103年)

【報導標題】:不是與數學負相關,只是與英文更相
       關(英文好 成績好 學測數學好 大學成
       績差?)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4.11.05

國立清華大學的大學部學生成績追蹤顯示,學生入學學測的英文成績與入學後的學業學習成績,存在明顯正相關;但是與數學學測成績,則是負相關。與英文程度正相關頗符合預期,而正相關之原因,許多專家學者已有說明。但是數學入學成績高,入學後學習成績差,這樣的結果難免令人震驚。數學是理工之語言,是理工學習之重要工具。對這樣出人意料之結果,應再進一步思考真正意義。

首先,數學考試確實較易受到臨場因素影響,使得數學測驗成績與數學程度相關性較低。其次,目前大學的錄取是以數科成績之總和成績做為錄取依據。因此在同一科系之中,英文成績較高者,其數學成績可能較低。因為英文相關性高,而數學相關性低,所以學業成績好的學生,主要是英文成績高。因為數學相關性不明顯,在以總分為錄取依據之情形下,就會產生學業成績與數學成績負相關之假象。

清華大學的統計結果,可以提供數學教學與測驗相關人員參考改進。這結果也可以做為各大學院系參考,調整數學成績在招生條件中之地位與比重。但是因為目前統計樣本中,英文入學成績與數學入學成績並非獨立之變數。因此數學程度佳,理工學習反而會較差,並非此統計結果之合理推論。不論如何,清華大學都是招收到台灣最前端的學生,他們各科的成績都是相當優良。所謂高低,也僅是最佳與次佳之差異而已。

【報導標題】:馬來西亞崛起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4.04.30

【報導標題】:數理好、英文寫作差 教育怎因應?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4.04.25

台灣年輕人在全球之競爭力,是最近常被提到的議題。昨日聯合報報導台灣學生數學程度全球領先與進步幅度很大。台灣學生平均數理程度優異,應是長久存在的事實。

最近參加GRE亞洲諮議會,讀到了二○一三年(二○一二年七月一日至二○一三年六月卅日)的GRE普通測驗成績分析,也得到了台灣學生數理優異之類似結論。GRE為普遍用在研究所(尤其是美國大學)入學申請的標準化考試。GRE普通測驗在二○一三年的應考者約五十三點四萬人,來自於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地區)。

GRE普通測驗的內容分成字彙推理、計量推理與分析寫作等三部分。三部分之成績滿分各別為一七○、一七○與六‧○。二○一三年全球測試的平均成績分別為一五○‧六、一五二‧二與三‧五;台灣學生的成績為一四五‧三、一六○‧四與二‧八。在接受測驗人數超過五百人的卅八個國家(地區)中,台灣的排名分別為廿九、三與卅六。以所有參與測驗的國家(地區)之學生來比較,台灣學生的數理成績約在前段七%,但在分析寫作的成績約是最後段的七%(五%至十%之間)。

參加GRE測試者通常是各國學業較佳的學生,GRE成績縱使不能直接與競爭力相關,至少應是很好的全球學習成果指標。令人高興的是台灣學生在計量推理上之能力,確實是名列前茅。但令人遺憾的是英文分析寫作成績,台灣學生卻幾乎是敬陪末座。非常低的英文寫作成績,是否真實反映了台灣學生的英文寫作程度?寫作是重要的溝通與表達媒介,也是邏輯思考重要的訓練。如果我們學生的英文寫作程度低,毫無疑問的將會對台灣的全球競爭力產生負面的影響。

我們必須針對此敬陪末座的成績有些檢討與省思。英文教育是否必須改進?英文寫作能力培養之加強,主要應是在中學、或是在大學教育中養成?英文教育的時間是否重新進行調配?也希望藉由這樣的討論,讓我們的英文教育可以日益改進、漸入佳境。更擴大言之,是否中文之寫作能力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是否中文之教學亦有檢討之空間?可能是教育界該一併思考與因應的議題。

【報導標題】:你不知道的五年千萬獎學金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14.02.25

2013年(民國102年)

【報導標題】:回收手機救大地 刻不容緩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3.11.25

【報導標題】:水清木華的清華校園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3.08.25

【報導標題】:清華園的蝴蝶與校狗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3.03.07

世界保育盛名的珍古德女士最近寫了一封信給國立清華大學,感謝清華頒授給她榮譽博士學位,於信中並提到當天清華行給她帶來的驚喜。珍古德抵達校園當天,下車時,首先迎接她的是清華校狗小花;她上台接領學位時,則有二隻翩翩飛舞的蝴蝶陪伴。校狗與蝴蝶是珍古德女士對清華園深刻的印象。蝴蝶與校狗是清華園的重要成員,「選擇」在清華大學重要場合露臉,宣告著他們在校園的地位。

北歐神話中,宇宙區分為三層,最上一層為「諸神國度」,眾神與精靈們居住於此,他們養花養草,與鳥兒蝴蝶嬉戲。常常覺得清華的人文社會學院,就像是清華的「諸神國度」。人社院館為建築師李祖源設計,以蟠龍之姿座落於清華園的較高處。人社院緊臨相思湖與十八尖山,湖中常年有各種水鳥,湖畔柳樹青青、花葉扶疏,沿著人社院館後的哲學家步道,走到清華著名的蝴蝶園,夏季時蝴蝶漫天飛舞,色彩繽紛。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中蝴蝶是生死相許的化身;芬蘭人認為蝴蝶是夢境所生;羅馬尼亞人相信蝴蝶是由眼淚演變而成。清華園的蝴蝶似乎未摻雜神話中常見的傷感或悲情,可能是因為與人文社會學院相聯,清華的蝴蝶都像是夢化的莊周,學問與氣派多了些,但是少了無可救藥的浪漫。看著滿山的蝴蝶,總覺得這些蝴蝶都是在試驗彼此的忠貞;在翩翩的舞姿中,帶著些不肯入世的風雅,或許還有些非理工的狡詰。

清華的校狗,不是兇惡的冥犬,但也不是里見八犬或十八王公中的忠犬。與清華恬淡、獨立的校風相似,校狗與清華人甜蜜互動,但也帶著不接受權威與管理的個性;清華校狗的形象在溫馨中帶點卡通的夢幻,比較像是耶誕老公公的馴鹿;校狗徜徉在清華校園,出入大師的演講、參與清華人的活動。傳說校狗在清華的地位,高於大一新生;在清華運動會中,屢次與選手競跑百米的小黑,對校狗在清華的地位,應有著一定之堅持。

耶誕傳說中有魯道夫、彗星等馴鹿,清華園中則有黑嘴、畫眉、布朗尼、小丸子、小花等校狗。魯道夫發亮的紅鼻子是冬夜時的指引與路燈,翩翩蝴蝶則是清華園芬芳的顏色。下次在清華園中散步,對校狗與蝴蝶在校園中大剌剌的態度無須在意。正如在珍古德女士前的大方露臉,他們只是宣告亦為清華園主人的合理地位。行筆至此,心裡倒有些納悶,清華園中的松鼠與鴿子,不知如何看待此種地位之安排?

【報導標題】:學測不考 高三課程不念...
       (學測範圍應含高三上學期課程)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3.01.23

廿七、八兩天將舉行大學學測,這也是九九課綱之首次測驗。最近清華大學舉辦高中教師營,與老師有許多互動。有不少老師提到,因為學測只考高一與高二課程內容,造成一些學生對高三上學期課程不用功學習等不恰當現象。先前媒體報導也提過一些高中校長有類似抱怨。

部分高中學生不努力學習高三上學期課程的現象,與課綱無關,但是與學測考試範圍相關。大考中心在公告考試範圍時,應參考主要的高三上課情形,將高三上學期課程內容列為考試範圍。

雖然課綱主要是以學年規畫,每個版本對上下學期的學習安排,不必然是一樣。但是只要教育部將高三此一學年之課綱,再費心分為上下學期;然後再將此安排事先公告,學測考試範圍就可包含高三上學期。部分高中生對高三上學期課程不努力學習的現象,應可以獲得改善。

2012年(民國101年)

【報導標題】:文理分流過早,人才難頂尖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2.12.27

【報導標題】:選系仍應以興趣為主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12.12.18

【報導標題】:好的博士 產業界搶著要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12.09.04

【報導標題】:博士生衰減 人才培育警訊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2.05.12

貴報接連出現「育才、攬才再度成為焦點,教育部蔣部長有感於海外人才庫面臨斷層,同意提高公費留考之名額」:「人才培育機制失靈 台灣發展隱憂」等新聞。注重人才培育是件重要的事,只是百年樹人,今日所見到的果,其實是許久以前種下的因。解決遭遇之困境,固然重要;但是注意警訊,防微杜漸,在人才培育上更是重要。

如海外人才庫面臨斷層一事,約肇始於一九九○年間。國內研究型大學學生出國求學比例,年年屢創新低。而其影響,在三十年後之今天,清楚展現。但在最近這幾年,雖然與六○至八○年代之出國熱潮不能相提並論,國內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出國求學比例已略有回升。鼓勵拓展國際視野仍是十分重要,但是精力與資源,更須注意到目前人才培育的真正警訊。

國內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生報考率,近年來是大幅衰減。清華、陽明、台大、政大、中央、交大與成大等七校的博士生報考率,以民國一○○年與民國九十九年相比,減少了一九%;以今年與去年相比,更減少了二○%。各校雖有些小差異,如清華略優於平均值;但是高比例的衰減,則是各校完全相同。更弔詭的是大幅衰減的科系,皆是業界熱烈需求的科系。

優秀的人才是國家與產業發展之根本,鼓勵台灣優秀的人才接受挑戰、接受更高的培育,應是目前高等教育之當務之急。研究型大學之博士生報考率,以每年近二○%之比例急凍,是一項人才培育之大警訊。尤其如果對所報考學生的來源與程度進行分析,對優秀人才的不再進一步接受培育,也就更令人憂心忡忡。

【報導標題】:暑期兵役(四個月役期)應更多彈性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2.05.12

募兵制推動在即,但是多數人不知道募兵制之後,仍有四個月的兵役。國防部研議於大一升大二與大二升大三間之二個暑假,服二段二個月役期之規畫。立意雖佳,但是卻可能對大學教育造成非常深遠的負面影響。

教育不止是在課堂上之學習,教育也不止是知識的學習。目前的暑假,是大學非常重要的教育的一環。可能是學校規畫的工廠實習,可能是屬於課外活動的志工、國際交流、或是社團活動,也可能是跨校的暑修、或暑期研究,或是打工賺學費的時機,這些不同的活動,構建了暑期豐富的活動,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若是讓兵役占據了大學生活中精華的二個暑期,少了上述暑期活動,長遠在人才培育上必然會為此付出嚴重代價。

募兵制推動在即,但是所有的役男,仍有四個月的役期。該如何進行?必須謹慎思考。考量馬總統美意、以及對大學教育影響較小之前提,筆者建議在培訓品質可以維持下,提供越多的彈性。如開放所有的暑假,含高三升大一、大三升大四與大四畢業後之暑假,以及寒假中六周培訓之可能性。想想看少了暑期活動的大學生,是什麼樣的光景?如果沒有了這些彈性,暑期服役的美意,恐將會成為教育上最大的災難。輕忽不得!

【報導標題】:科幻液態iPhone? 液態金屬非液態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2.05.05

在媒體上充斥著蘋果的iPhone 5,可能採用「液體金屬(或液態金屬)」作為機殼材質的消息。報導中提到液體金屬「沒有固定型態」,配上阿諾電影流來流去、型體上千變萬化的液態金屬機器人,不禁讓人對此材料充滿幻想。

固體與液體,區分方法之一是以黏度大小來分,黏度大到一定程度,無法流動者,就稱為固態:黏度較小,可以自然流動者就稱為液態。另一種分法,則是以其原子排列是否有一定規律而定。依此定義之固體,與晶體是相同意義。一般之玻璃在室溫下,依黏度之定義,當然是屬於固體,但是依晶體之定義,玻璃並非固體。所謂液體金屬,其實就是金屬玻璃,或是非晶金屬。

金屬因是小分子,在一般冷卻條件下,都會順利結晶。所以傳統上金屬皆是晶體(固體)。近年來因合金技術發展,開發出一些特定組成之合金,可在一般冷卻凝固條件下不會結晶,成為近年來材料研究之新領域。

液體金屬(金屬玻璃、非晶金屬),確實是會具有與結晶之傳統金屬不同之性質。但是液體金屬在應用上,並非會流來流去的液態,而是具有固定型態。

【報導標題】:我有個夢-多元價值觀
       (那些明星高中的小動作...)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12.04.12

因職務之故,常常安排到各高中演講。大部分高中都非常歡迎,但筆者也注意到某些明星高中非常微妙的動作。

某明星高中希望我另外排演講時間,老師私下表示,因為演講時間在選填志願之前,校方擔心筆者說得太動人,會讓學生棄台大選清華。因媒體主要以醫學系與台大之錄取人數來表達學校辦學成效,所以他們也很無奈。我感到啼笑皆非,一方面對校方對筆者評價有些沾沾自喜,但也對該校理念感到婉惜。

有這些小動作的學校不僅於此。如明星高中對台大招生宣傳的杜鵑花季是安排交通車集體北上,但是對其他學校類似的活動,常常只是張貼布告了事。這都與近來媒體以醫學系與台大之錄取人數來排明星高中名次相關。

媒體是社會公器,負有將社會帶往較好方向之責任。近來媒體每每在考試之後,就大剌剌統計上述數據,然後再分析原因。這樣單一價值的媒體,希望能產生多元的社會價值,有些緣木求魚。

套句美國人權牧師金恩博士的話:「我有個夢想,有一天台灣的媒體在大學入學考試之後,不是以考取醫學系的錄取人數來訂排名,而是以考取中文系(或是其他系)的錄取人數來排名;不是以考取台大的錄取人數來訂排名,而是以考取清華大學(或是某個私立大學)的錄取人數來排名。」

當然我最大的夢想是:「台灣的媒體在大學入學考試之後,不再有任何高中考試績效的排名。」

【報導標題】:關心食安 鋁不是重金屬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2.04.11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應具有提昇整個社會素質的責任。難得台灣的百姓,對「食品安全」非常重視,媒體與政府部門應把握這個機會,進行相關知識的傳播,讓社會的百姓逐漸有客觀判斷的能力。如在這波「鋁」新聞熱潮中,聽到了電視的主播們,嚴肅的指出「油條與甜甜圈含『重金屬』鋁。」在環境汙染領域與金屬工業,對「重金屬」存在不同之定義。關心環境危害者,可能是以毒性來定,金屬工業則是以密度來定。但是依二者之定義,鋁皆並非為重金屬。鋁是金屬工業中之「輕金屬」,密度約每立方公分僅2.7 g。

鋁是僅次於氧與矽元素,地殼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是蘊藏量最豐富的金屬,也是目前公認是最環保的食品容器。雖然經過已近半世紀之研究,仍無法證實鋁會引起老人痴呆症。但是與電磁波之議題相似,經過一段時間,此議題就會被提出討論。不論鋁會引起腦病變之正確性為何,但是經由這些熱門之議題討論,如能引起大眾對老人痴呆症之興趣,或許也是好事一件。尤其如果除了科學之外,可以藉由此次之討論,帶動如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之影響,喚醒大家正視老化與失憶之問題,那將是很大之收獲。

【報導標題】:募兵制後遺症 小心應對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2.01.09

據報載國防部宣佈「民國八十三年一月一日以後出生的役男,自一百零二年起,將免服兵役,改為接受四個月常備兵役軍事訓練;大學軍訓課仍可折抵訓練時間,但最多折抵三十天。四個月的軍事訓練規劃分為實施各八週的入伍訓練、專長訓練。大專兵可選擇在大一和大二暑假實施,或畢業後一次完成。」

這是一件非常大的變革,尤其是此年齡的男生,正是屬於升學與就業的年紀。四個月軍訓的施行,將嚴重影響台灣人力資源市場、甚至是大學教育,因此在執行上必須非常小心。針對大專兵的受訓時機,筆者建議應增加入學前(高中甫畢業)的暑假、以及為期一個月的寒假。若非如此,將會對目前的大學教育產生很大之衝擊。

大學的教育除了課堂之學習之外,各種課外的活動以及與同儕間的互動,是人才培育非常重要的一環。目前大學暑期中蓬蓬勃勃的各種活動,如暑期營隊、海外實習、服務學習、國際志工、國際交流、打工...等,對做事的能力、國際觀的培養、服務精神與氣度之培養,皆提供了許多重要磨練的機會,是不可獲缺之一個重要環節。

與已完成或無軍訓義務的人相比,如果是畢業後一次接受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對擬繼續升學的人而言,將在時間上損失一個學期甚或一個學年;對擬進入職場的人而言,是少了四個月的收入、以及在就業上的先機。因此可以想見的是絕大多數的大專學生,為了避免畢業後仍須負有此軍訓的義務,應都是選擇於暑假中履行其受訓。

大學應不斷的教育我們的學生,年輕時應多參與各種活動,這對人才培育與一輩子發展皆很重要。然而筆者擔心肯犧牲明顯短期利益、以把握這些好的磨練與拓展視野的機會的人並不多。也就是若依目前國防部之規畫,未來絕大多數的大專男生,在大學求學過程的三個暑假,將有二個暑假在接受軍訓。多數大專男生將不再參與活動,這對人才培育是何等嚴重的事情。

為了減低這嚴重的募兵制後遺症,只有將大學入學前的暑假納入。這對約有半數以申請進入大學的學生,可以利用此假期完成一半的役期。大學的寒假約略是一個月,所以對因修讀軍訓而折抵一個月的學生而言,可以利用寒假來完成剩下的一個月之役期。如此一來,原本被佔據的二個暑期,將至少可以騰出一個暑期。對學生參與活動機會減損的衝擊會較小。此建議也請國防部與教育部三思。

2011年(民國100年)

【報導標題】:人才培育的反淘汰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1.10.24

日前報載國科會提出「促進博士後到產業就業方案」,簡稱「57K方案」,引起了不少爭論。國科會李主委也投書說明係提出「促進博士後到產業就業方案」,強調這不是「57K方案」。

「博士就業不佳」,基本上是過於籠統的陳述,需要有更細緻的闡明。筆者所服務單位的博士生,在產業界、學研界都大受歡迎。我們所遇見的是企業界「求才若渴」,而不是就業困難。

 在這個議題中,被忽略與遺忘的是「社會與產業進步需要更多高階的人才」,尤其是「優秀的高階人才」,而博士之培育是此部分非常重要之一環。優秀的人才願意繼續攻讀博士的意願日漸降低,是目前大學所普遍遭遇到的難題。雖然優秀的博士在就業上實況是極受歡迎,然而弔詭的是「擔心就業困難」,竟是許多優秀人才於碩士完成後,不願意就讀博士班之原因。

「博士就業不佳」是一項過於籠統之陳述,未對此陳述進行深度之剖析、切割與說明,「國科會」驟然提出此種對應方案,將是對此陳述之社會刻板印象,有著推波助瀾之效果。對「優秀人才就讀博士班」意願,將又是一大打擊。其影響所及將讓更多優秀的人才提早進入職場,更多合適就讀博士班者因錯誤資訊而放棄就讀,形成了人才培育上之錯置與反淘汰。呼籲教育部與國科會應正視高階人才培養之重要,應對此議題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切割與瞭解。

2010年(民國99年)

【報導標題】:警大校長 事務官不宜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0.12.23

【報導標題】:一流大學從等級制起飛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10.06.13

清華大學決議:從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起,校內學業成績評量將從百分制改成等級制,輿論重點環繞在與國際接軌及與現行百分制轉換上接軌及與現行百分制轉換上。

清大具有卓越之學術學風,招收了一流之學生。我們希望清大的優秀學生,可透過評分制度之改變,免於斤斤計較與追求如九十四分、九十二分等些微分數上之差距,得以在大學時有機會與時間接觸更多其它有義意的事務。清華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之服務學習(到山區、災區、弱勢家庭之課輔…)、國際志工等各種活動,推動繁星入學,推展暑期到中國與全世界各國大學之交流,皆是沿著此一教育理念主軸之不同作法。

我們堅信清華大學將能培育更多A級的學生,他們除有堅實的學術基礎,也將具有領導者所須有的同理心、溝通領導能力、以及視野與氣度。

2009年(民國98年)

【報導標題】:專家學者?電腦撿的!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9.11.08

【報導標題】:「尚難同意」的損失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9.10.26

【報導標題】:英雄豪傑到此莫不低頭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9.03.23

請問總統府資政、行政院部會副主委、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學務長、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英國在台分公司經理、科學園區之外籍工程師、法國高等科技學院的學生、園區實驗中學學生、新竹建功國小的學生,有什麼共通之處?答案是: 他們都在清華大學理髮部理髮。

最近清華大學出了一本頗受好評的書「我是清華人」,對清華人不同之風貌,有許多很有趣的呈現。因係第一版,難免有些遺珠之憾。未來如果出版第二版,最該補納入的應是清華大學的理髮師。清華理髮部收費便宜理髮師專業親切、環境舒暢,已經過媒體之報導。男士理髮收費九十元含理髮、洗頭、吹風,對資深的顧客還會按摩二下。師傅們經驗豐富,清華大學將於後年慶祝「世紀清華」,這幾位理髮師的專業年資加起來應亦是不徨多讓。

這幾年來國內大學國際化日深,外籍師生比例日漸增加。加上新竹科學園區之故,清華大學校內之外籍人士頗多。有位英國在台分公司的經理,來台之前已探知清華理髮部之名聲,所以來台之後第一次理髮,就是帶著秘書浩浩蕩蕩到清華大學理髮部。其實清華大學理髮部英語也可以通,簡單的「Keep the same」、「A little」、加上一頁中英對照之法寶,這幾位理?師將早已將來自印度、聖文森、巴西、越南...各地之國際人士,整理得服服貼貼。他們還可以分析不同人種之理髮習性與髮質,所以這幾位理髮阿嬤實在是國際化最深,也是我們外交的最前線。她們也是繼新竹城隍廟邊,那位英語流利讓韓國KAIST大學副校長佩服不已的愛玉冰老闆之後,我所知台灣英語教學的成功的另一明證。

下次到清華大學,除了參觀優雅的梅園、繽紛的蝴蝶園之外,記得散步到成功湖畔,走上水木生活中心之二樓。花個九十元,享受一下與部會首長、中研院院士們同等之理髮待遇,應是非常划算與有趣之經驗。如果你夠誠懇,理髮阿嬤可能還會讓你看看她抽屜的名人簽名簿。你若是追星一族,看過簽名簿之後,說不定留在清華理髮部就是你的畢生志向了。

2008年(民國97年)

【報導標題】:與馬總統談大學生程度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8.11.17

【報導標題】:千人搧涼地球? 多此一舉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8.04.23

為了迎接四二二世界地球日,與世界許多國家同步,全台灣於近日舉行了許多關於環境保護之活動。

地球只有一個,喚醒民眾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確實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只是重要活動之一的「千人揮舞涼扇、搧涼地球」,卻是十分違反科學常識的作法。拔掉電源是可以降溫、不用冷氣是可以降溫;但是揮舞著涼扇,卻是無法搧涼地球的。基本的熱力學知識告訴我們,以地球整個系統而言,揮舞著涼扇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熱,一定是大於其可以移除掉的熱。一群人聚在一起,猛搧著扇子,對小範圍的校園而言可能是降溫的;但是對整個地球而言,卻是反其道而行的。

呼籲大眾節約能源是萬分正確的、喚醒大家愛護地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千人搧涼地球?這是沒有可能的事啦!

【報導標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需要社會更大的支
       持
【報刊雜誌】:清流月刊
【報導日期】:2008.03.01

研究型的大學,對社會十分之重要。但是研究型的大學肩負有人才培育與知識創造之責任,其經費之需求不同於一般的單位,不容易從一些簡單之成本分析去判斷其經費需求之合理性。最近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上了台灣的新聞,主要是該校在從人類皮膚培養幹細胞上研究的突破。但是該校最近還有件消息,應也頗值得國內關心大學教育者參考。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約等於國科會之機構)之統計,在2006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的研究計畫金額為9億美金 (約290億新台幣)。以工程與科學合計有8.3億美金 (約270億新台幣),為全美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為私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總共有15億美金(約490億新台幣)。但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金額中,包涵了主要進行國防與軍方研究的「應用物理實驗室」的7.1億美金。在非工程與科學研究經費中,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合計有7千三百萬美金(約23.8億新台幣),在全美則是位居第一。第二名是私立的哈佛大學,計有5千4百萬美金(約17.6億新台幣)。可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確實是在研究上表現優異。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是州立大學,與國內的國立大學形式上較為接近,因此該校之經費結構可以做為國內大學經費合理性判斷上之參考。該校的學生數為41466人,教師為2053人。若以學生人數為基準,其研究經費約是每萬名學生新台幣70億元。在學費方面,該州居民學生每學期3594美金(約是11.6萬台幣),若是外州居民則為10719美金(約是34.9萬台幣)。該校每年的預算為21億美金,扣除研究計畫的9億,約是12億美金;主要是學費、捐贈與政府之補助,約是每萬名學生新台幣94億元。大學學費高低之政策是可以討論的,但是不論是政府補助、捐贈或是學費,皆可視為社會對大學教育支持之一部份。以絕對金額來論,該校在研究經費、與社會支持(含政府補助、捐贈與學費)之所得,皆比國內的國立大學高出許多。美國的per capita GDP為43800美元,台灣為16030美元。若是考慮到我們的國民所得較低,因此以16030美元所得為基準來校正,則該校經此換算後之研究經費、與社會支持分別為每萬名學生新台幣25.6億、與新台幣34.4億。

國內一流之研究型大學,以教授們努力向外爭取所得之研究經費而言,在絕對數值上雖然仍低很多,但是若考慮國民所得,調整後之金額應約略是較低至相仿間。在社會支持收入之項目上,不論是絕對之金額,或者是依國民所得調整後之相對數值,國內之一流大學所獲得到之支持皆是遠低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威斯康辛州不是美國的富州,與同樣屬於中西部的州立大學相比,其學費亦是屬於中等,與知名的私立大學相比,學費則是更低。也就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所獲得之來自社會(經費)支持,在美國的大學間並不特別高,此數值在美國的州立大學間應具有很好之代表性。雖然經費多寡不能與學校的是否優良直接畫上等號,但是不夠的經費支持是不可能產生卓越的大學。國內在討論經費時,常常忽略了研究型大學之特殊性。美國研究表現優異之州立大學這些經費上的數據,應可以讓社會大眾加以參考。很明顯的若是希望國內亦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我們社會是應該再給予國內研究型大學更大之經費支持。

【報導標題】:陌地已不生-再訪麥城

【報刊雜誌】:UW-Madison SAT Newsletter
【報導日期】:2008.01.21

在闊別了近廿年後,再度回到麥迪遜(Madison)鷹嶺(Eagle Heights)小住一學期。沒有近鄉情更怯的感慨,有的是時空的交錯、以及夢醒猶是年少的恍惚。

1985年8月是人生的首次出國,獨自航向那遙遠未知的北方。心中有些不安的焦慮、亦有些遠颺的興奮。1985年的台灣,猶是優秀學子爭相出國的年代。自己倒是原無出國的打算,所以除了此校化工系是化工的聖地之模糊印象外,對麥城的瞭解十分缺乏。抵達機場是週六晚上,對麥城的第一個印象是昏暗與涼意。接機的學長們將我送抵春街(Spring street)的Essex公寓,與我合租的室友是當時念東亞系的振念兄。振念兄比我早約十天抵達麥城,已經開始了打工的生活。當晚在簡短的寒暄後,二人都頗早就休息。經過長途的旅程後,倒是一夜好眠,完全沒有時差的問題。

第二天週日早上與振念兄約同時起床,振念兄邀我一同慢跑。從Essex出門,沿著Orchard street,跑往雲谷菈小湖(Lake Wingra)。八月底的麥城清晨涼而不冷,微涼的風、與清新的空氣,不禁的深深呼吸,感到無比的舒暢。早上天空清澈湛藍,沿路綠草如蔭,樹木蒼翠盎然,住家前紅黃粉白綻放的鮮豔花朵,自己覺得宛如置身於畫中。到了雲谷菈湖畔,湖上氤氳漂揚,悠游著野鴨與少數的野雁;近岸邊的湖中尚有探著頭的水獺,撲通的潛入水中。天亮後對麥城的印象,是清澈、潔淨、美麗如畫。在廿年後之今天,當天麥城的印象猶鮮明的留於我心中。

接著的幾天,應是與所有的新生相仿。到銀行開戶以將錢存入、到系上及學校的外籍學生辦公室(現改稱國際學生辦公室)報到、申請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現在似乎已有許多申請上之限制) 、到材料系與指導教授見面(最嚴肅的一刻)、辦理住家的電話(當時尚無手機與網路,所以也省卻了些麻煩)、辦理家裏的有線電視、辦妥研究助理獎學金(RA)的入帳與學費的分期扣繳、確定在系上的研究室、到大學書局(University Bookstore)選買舊教科書、到州政府的監理所(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辦州身份證(Non-driver license)、辦妥選課與註冊,然後就是求學與校園探索的開始。

1985年的台灣社會猶處戒嚴,中西部的學校大多有二個台灣的同學會。那時Madison有台灣來的學生近五百名,加上約有三百名的眷屬與訪問學者,是中西部擁有最多台灣學生的學校,倒很意外的只有一個中華民國同學會。那時必辦的活動就是國慶與迎新晚會、以及春節年終晚會。當時從中國與香港來的學生人數都較少,所以這二個晚會都是此地具代表性活動。還記得迎新晚會上,一位學姊的話「來Madison快樂用功的念書是應該,苦讀倒是不必」。1985年的台灣學生,還有不少寒窗苦讀、一舉成名的想法,所以聽起是有些感動。但是現在的學生大概打算「苦讀」的原也不多,所以這樣的建議應亦是多餘。

在Madison從1985年到1990年念了五年的書。在春街的角落搬了四次家,當時春街的房租(單人一間)每月約在285~400元間。單身時從Essex搬到了原在大氣系旁Co-op,結婚後在又在春街換了二次房間,然後在鷹嶺住了三年。鷹嶺當時是已婚研究生的住宿區,申請時必須繳交結婚證明書。但是因為房價十分便宜,所以等候進住的人十分之多。當時鷹嶺的房租已開始調漲,三年內從每月的185元到離開時的285元,但與現在的705元比,猶是令人懷念的低廉。住Co-op是一項非常新奇的經驗,連吃帶住只要220元(-二人一間房間),但是必須分擔一些工作。住的主要都是大學部的學生,行為非常複雜。磕藥後大鬧的女生,令二十多歲的我大開眼界。

1988年換上新的女校長Dana Shalala,是一位短小精幹強悍的女校長,啟用了許多女的行政首長。除了開始調漲鷹嶺的房價外,她還開放同性戀婚姻者的申請鷹嶺。但是當初同性戀的婚姻,在大多地方(至少威州)還不被承認,自然無法提供結婚證明。因此聽說只要自己填一張聲明即可申請,也聽說因此同時「創造」了幾對台灣來合住在鷹嶺的「同性戀」家庭。當時Shalala校長的另一項強勢作風,是全校建築內全面禁煙。此項規定在1988年的校園激起許多學生癮君子的抗議,但是Shalala校長的名言是「所有的戶外都是你們的」。當時在寒風冰雪中,偶而會見到系上抽煙的女秘書,穿起大衣到門口抽抽煙再進來,心中總覺十分之有趣。

1988年到1989年擔任了一年的同學會會長,除了例行性的舉辦二次晚會、餐會、放中文的電影(從芝加哥辦事處所拿來的金馬獎得獎影片,還是膠卷的片子)外,幫所有的台灣同學申請了當時原來只有少數人才有的中央日報海外版,並首次向大學申請活動補助款(在以前主要是會費、芝加哥辦事處之補助、以及此地一些商店之廣告贊助)。此外還結束了同學會的一個奇怪歷史背景下的同學會附庸社團-Taiwan's benefit association,而且也編了應是最後一期的大漢風。當時剛好碰到了1989年中國的天安門事件,對我們的同學會亦有不少的影響。我記得當天晚上,家中的電話響個不停,主要是各方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包括來自於芝加哥辦事處的關切。

陌地生(Madison)陌地已不生(應是原東亞系周策縱教授之語?)。此次重訪麥城,少了年少時的匆忙,對麥城的認識更加的深刻。在日落時後搭著船從夢了她湖(Lake Monona),穿過水閘進入夢到他湖(Lake Mendota),看著夕陽在湖面上落下。從鷹嶺走到Picnic point,在此穿進湖心的半島中,靜靜看著滿湖面的野鴨與野雁。沿著湖邊走進此片稱為Eagle Heights Natural Area 之森林。想像當初在鷹嶺遨翔的老鷹,印地安人相信神馬(spirit horse)住所之鷹嶺,想像他們偶而會聽到的馬叫與馬蹄聲,想像在多雲的天氣裏、偶而會在此山巔出現的神馬。

在Madison五年,拿到了碩士與博士學位;從單身、認識女友、結婚,到離開Madison時已為父親,麥城永遠是我最值得懷念的地方。在離開近廿年後,再度回到當初念書的系上教書,心中有非常多的感動。待在系上,有時會覺得自己猶在清華的研究室中;縱使在教室中,恍惚之間覺得這些金髮碧眼的學生,似乎也與清華的學生相似。麥城是我貫穿時空的入口,在心底上自己似乎不曾離開。等到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裏,我猶會是那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1985年聖誕夜的晚上,獨自坐在材料系的研究室裏,看著大學路上深厚與安靜的雪。

2007年(民國96年)

【報導標題】:「跨國雙學位」省思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7.11.06

看到了「跨國雙學位」之新聞,心中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國內大學重視國際交流是好事,憂的是對國際交流的標準,應可以再提高,尤其是國內學術表現較好的學校。

現在所謂的跨國雙學位,所傳達的訊息似乎就是學生付錢出國念研究所。但是在過去七○與八○年代中,台灣大部分的學生出國念研究所,是由美國大學來支持經費的(包括獎學金、研究助理獎助、與助教獎助等)。但是美國的大學並非社會福利機構,獲得經費上之資助,並非因為我們是窮學生;而是代表美國大學對台灣優秀人才的需求,以及肯定台灣學生在世界人才市場競爭上之地位與價值。

此外擔任研究助理或助教之研究生,會與計畫主持教授或授課教師,成為一定程度之命運共同體。教授或教師會對擔任研究助理或助教之研究生給與更多之要求,當然研究生的壓力會加大;但是毫無疑問的,當面對研究與教學上之問題時,教授會相對給與更多之協助,以儘快將問題解決。所以擔任研究助理或助教之研究生,其學習也會比其他學生來得更多、更深入。

因此,國內大學除了鼓勵學生爭取國際交流之機會外,應該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價值。過分「惜售」當然不好,但是在國際人才市場上賤賣,似乎也未必見得是好事。尤其對國內學術聲望較佳的學校而言,除了鼓勵學生繼續發展並爭取國際學習的機會外,也應充分讓他們了解自己於台灣所培養出來的價值,是能夠與世界上所有的人才一起爭取合理的待遇與機會的─不僅僅是自己付錢出國念研究所。

【報導標題】:日漸降低的國際活力
       (訪外學者少,難接軌國際)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7.10.14

我這學期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訪問。十二日上午在學校的「國際教職員服務辦公室(International faculty & staff services)」,見到一個非常令我吃驚的數字。該牆壁上掛著一面世界地圖,標示著到該校訪問學者的國家與人數。資料是於2003年所統計,在此一年內,來自台灣的訪問學者為10人。而從中國來為194人、韓國為140人、印度85人、日本82人、德國64人、加拿大50人、法國43人、英國39人、俄國35人、西班牙32人、義大利31人、...、巴西26人、波蘭20人、瑞士20人、荷蘭16人、奧地利11人、挪威10人...等。與全世界主要的國家相比,台灣到該校參訪的人數偏低,與南韓相比更是瞠乎其後。面對此偏低的數字感到有些難以接受。

心中當即浮現的想法是「台灣較為進步,所以向外的需求較少;而且排行在前的國家大多國民人數眾多,所以出國參訪人數當然也較多」。為了說服自己,絕對的數字並不客觀,於是進一步將這些數據除以其國民之人數。以下所得之數據為每千萬國民中到此校參訪之學者人數,其結果為韓國為28.5人、瑞士26.5人、挪威21.6人、加拿大15人、奧地利13.4人、荷蘭9.7人、德國7.8人、西班牙7.8人、法國6.8人、日本6.5人、英國6.4人、義大利5.3人、波蘭5.2人、...、俄國2.5人、中國為1.5人、巴西1.4人、印度0.75人...,而台灣為相對低4.4人。面對這樣的數據,心中感到更是震驚。因為除了韓國是國民所得與台灣相仿的國家外,越進步的國家到此大學參訪之比例是越高。

而這些與參訪人數比例較低的國家多是大國,其中惟有台灣是一個小國家。大國對外需求較低可以理解,而來自台灣參訪學者的比例與絕對數字都低,卻充分表示台灣在國際學術上的活力偏低。在大學教書這十七年來,一直對台灣銳減的留學生人數感到憂心,尤其是前往較具競爭力學校的研究生人數。可是這偏低的訪問學者人數,卻也敲醒自己,台灣不再跨足國際的原來不僅僅是學生而已,更是一項普遍在流失的國際活力。台灣是一個小國,學術與經濟之茁壯,不能沒有國際學術的滋潤與刺激,更不能缺乏與國際接軌與交流。如果還要爭辯說「參訪人數多寡,未必能真實反映交流與國際化之水準」,那我也只能默禱「天佑台灣」。

【報導標題】:延長大法官之任期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7.10.04

【報導標題】:節省能源(耗能-因為研究)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7.06.06

  為台、清、交、成大等大學用電量較高,成為新聞議題。研究活力較高之大學,因為研究設備上之需求,因為師生夜以繼日之努力,所以用電量確實是比研究需求較少之單位高,這是不爭之事實。節省能源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道德標準,各單位與個人確實皆應檢討是否在節省能源上盡心盡力。但是用電量較高,與不節省(或浪費)能源應是兩回事。節省能源之意涵應是用所當用、省所當省,將能源用在最有效率與合宜的地方。如果將用電量較高,簡化成浪費能源,那對辛勤工作的個人與團體將是一種不公平的打擊。討論能源使用,必須依據其單位特性與產出成果,據以判斷其能源使用之效率。如果台、清、交、成大之用電與國際上同樣活力的大學用電比率上為高,則這些學校確實該被譴責;反之如果這些學校用電相對較省,社會當給與鼓勵。同樣的,討論國內其他單位與產業時,亦應以國際上同類型單位之標準為指標。惟有橘子與橘子、蘋果與蘋果之比較,才是各單位是否節省能源公平之比較。 

2006年(民國95年)

【報導標題】:台灣華語文教育的藍海策略
【報刊雜誌】:國語日報
【報導日期】:2006.09.13

最近連續發生數件與華語文教學相關的事情。首先是6月26日此期的時代雜誌(Time)以「學漢語、Learn Mandarin」為封面故事。接著是7月11日教育部開始販售「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之簡章。7月14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則呼籲推動將漢字(正體字)列為世界文化遺產。7月19日國民黨馬英九主席於黨中常會中,對正體字與簡化字的趨勢表示意見。國語日報7月23日之之專欄中,翻譯了一篇學漢語的投書。7月28日則另有一篇聽「老外說普通話」的文章。語文教育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市場經濟價值外,更與觀光、商業等市場直接關聯。透過前來對學習語文之國際人士之潛移默化,長遠上更會影響國際上對一個國家文化與政治上之看法,所以語文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尤其台灣是一個小的國家,在國際上之地位又是十分特殊,對國際的語文教育市場更須加以關注。

時代雜誌中所提之漢語或Mandarin係特指北京話,也就是台灣過去所說之國語、或是中國所說之普通話,在本文中則將使用教育部所用之「華語」。台灣是全世界使用華語最為普及的國家,很可惜的是在中國代表華語的刻板印象下,台灣擬在華語文教育上分得市場,將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工作,因此必須努力考慮華語文教育上競爭之策略。競爭之藍海策略首要在於產品之差異化。在口說語言上,台灣之華語與中國之華語,除了少數詞彙之意涵略有差異外,相似度上是非常之高。撇開方言不談,基本上二者是同一種口說語言。但是在使用之文字上,台灣所使用的是繁(正)體字,與中國使用的是簡體字,二者之差異是十分之大,已是二種不同之文字。台灣在思考搶攻全球華語文市場時,該努力思考如何強調此「書寫不同文字」之差異。

在時代雜誌6月26日該期之文章中,還指出了韓文與日文中亦使用了大量之漢字,以強調學習華語之重要。很遺憾的是該文並未指出,若是到中國學簡體字,對學習韓文與日文之助益是有限的。台灣所使用的繁(正)體字,才是真正與亞洲的韓文與日文相通的,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文字才是真正與亞洲的中國、日本、與韓國的古書接軌的。在台灣學華語文,才有可能真正讓學習者瞭解到亞洲的文化精華。台灣不須(也很難)與中國在最基礎之華語(口語)教學市場上進行激烈競爭。但是台灣與中國使用不同之書寫文字,這才是真正華語文教學產品差異化最大的地方。台灣應該讓世界上知道-「二岸是使用不同文字」。要讀在1955年以前之中文書籍要學繁(正)體字,要瞭解中國以外之亞洲文化要學繁(正)體字,而要學繁(正)體字就必須到台灣來。

台灣人民水準較整齊,環境較安全,國情與國際較為一致,所說的華語與中國無異,部份對中國有疑慮的西方初學者,可以將台灣做為學習漢語之起始,這些都是台灣華語文教育者可以陳述之事實。但是台灣與中國使用不同之文字,這才是台灣華語文教育中所須強調之特色與市場。更有利的是台灣所使用之文字-繁(正)體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文字。此一文字在數千年迄今的亞洲文化中,毫無疑問的是一項最重要的文字。台灣是一個小的國家,但是我們卻擁有此項最大之利基,這是台灣真正須搶攻之華語文教育市場。台灣的華語文教育者應強調此一差異性,體認自己是全球「繁(正)體字」之教育中心。千萬不要面對中國就妄自菲薄,將台灣是「繁(正)體字」教育中心之地位拱手讓人。希望有一天中國的漢學家、歷史學家也須到台灣學繁(正)體字,這才是真正成功的台灣的華語文教育。

【報導標題】:流浪教師? 錯!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6.09.04

【報導標題】:中研院院士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6.07.08

【報導標題】:調整學費-老人老規矩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6.07.05

  為了高等教育之學費,週日在教育部前發生了抗議與爭執。高等教育學費是高是低,各方有許多不同之看法。但是目前國內大學之調整學費,是採取全校一致之作法,此點應有可議之處。學費之調整應是針對新招收之學生,已入學學生之學費則應受當初他們入學時所公告學費金額之保障。尤其目前各大學間之學費並不同,因此學費應視為入學時之契約之一,不應再予以調漲。目前於學生入學後,才調高其學費;雖說漲幅不高,但仍難免讓學生有已上賊船之感。所以針對學費之調整,套句中國之順口溜,應是「老人老規矩、新人新辦法」。學生於入學前已清楚知道未來四年學費之數額,不會受到未來學費調漲之影響,相信這應會減少一些學費調整之異音。 

【報導標題】:抗議,別忘了創意!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6.04.25

  反核團體推出裸女「寧裸不核」,引起不少爭論。正如此一反核團體所言,利用裸體之反核行動,在國外已是司空見慣。只是國外使用裸體反核,是因取裸體之Nude與核能之Nuke諧音,加上人類裸體本來就有其吸引人之處;所以「Rather Nude than Nuke」,確實有其訴求之處。但是國內反核團體如此之裸體訴求,就意義全失。「裸」與「核」無諧音的牽連關係,「裸女」的意義就只為「裸女」,也難怪引來外界之批判。如果前一陣子財政部針對信用卡債務問題,推出以裸體書寫「寧裸不躲」之廣告;雖然僅是仿效欠缺創意,但起碼是改寫的有意義。抗議要有創意!沒有創意也要有意義!反核團體之「寧裸不核」,少了創意與意義,徒惹裸女之爭論。 

【報導標題】:上網考試樂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6.02.04

在晚間的新聞中,聽到了一則關於學生學習之新聞。大意是說現代之大學生,只要將問題貼在網路(雅虎知識)上,自然就會有人回答問題。於是記者就加了一句評論,「那學生就不用讀書了」。其實學習可以非常多元,從網路上尋求解答,只要其答案為正確,何嘗不是一件好的來源。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只能仰賴有限的課本與週遭的老師與同學。然而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可以將一起討論的對象,立刻拓展到所有對此主題有興趣者。這正是身為現代人在學習上最有利之處,我們不但不應該反對,還應該多多加以利用。記得以前在比對專利資料時,常須親自到智慧財產局(以前之專利局)查資料,花了許多之時間。現在則有許多之資料庫可以直接連線比對,真正是「秀才不出門」了。網路的蓬勃發展,使得知識傳播無比迅速。身為大學教育者,自己也常鼓勵學生多多利用網路,以節省蒐尋資料之時間。目前最大之困難,其實是在於錯誤之知識,亦一樣迅速傳播。如何瞭解所蒐集資料之正確與否,可說是現代人最大之挑戰。

然而於該新聞中,該受訪學生提到,若是於網路上求援被教授知道,則該科死當。這其實是另一件關於「誠實」的議題,與網路並無太大之關聯性。考試亦可非常多元,除了口試與筆試之粗分外。在筆試上可大致上分成於定點定時之閉書考試(closed-book exam)、可查書考試(open-book exam)、可帶小抄(一頁預先準備資料)考試(cheating-sheet exam)、以及帶題回家(定時後交答案)之考試(take-home exam)。不論考試型態為何,與作業最大之不同,主要是在於不能求援。如在可查書的考試中,書本必須為自己帶的書本;在可帶小抄之考試中,不能參考其他人準備之資料;若是帶題回家之考試,當然是不能與他人討論,包括不能詢問其他人可參考之資料。若不遵守,則視為考試作弊。同理當然是不能將題目貼於網路上求援。考試「誠實」是道德基本之議題,網路的發展並不應對其有改變與影響。

2004年(民國93年)

【報導標題】:譯名請加連字號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4.06.15

最近國內大多所有的主要道路與地標,皆加入英文,成為中英文具陳之雙語標識。然而所有之譯名,字與字間皆未有斷字,常令人無法讀出可以瞭解的聲音,筆者認為譯名之設計尚有改善之空間。

中文之名稱,不論是二字、或更多字,雖然在意義上是合在一起的一個名字,但是在發音上卻是每個字個別分開的。"Bade"、"Chungli"、"Yungan"為抄錄自鄰近路標之幾個例子,由洋人念來的地名分別為"背(的)"、"春葛利"、與"雲崗"。但是若將之斷字後,則為"Ba-de"、"Chung-li"、"Yung-an",一般人皆可念出可以瞭解之"八德"、"中壢"與"永安"。

為了符合中文名稱意義上是一體、但發音是獨立字之習慣,建議在譯名上將之以一個英文字處理,但是於每個中文字與字間應一律加入連字號。這樣的連字號標示,如標點符號之有助於釐清文句意思,其對發音應會有很大之釐清作用。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天留我不留”故事一般,連字號對譯名是會有很大之助益的,所以"譯名加連字號不?加!"。請有關單位不妨考慮考慮!

【報導標題】:請給對手掌聲吧!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4.02.22

總統的大選辯論吸引了國內絕大多數人的眼光。這創造了中華民國歷史紀錄的二場辯論,不論其演講之實值內涵為何,此活動之進行在民主的成就上已有非凡的意義。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現場的觀眾藍綠分明,吝於給與對方掌聲。在陳總統演講後,綠營的觀眾是掌聲如雷,而藍營邊的則是沉默以對。反之在連主席演講後,藍綠營的觀眾表現亦然,只是鼓掌與安靜之角色互換而已。雙方在民主的素養上,實在是值得改進。

如果對方陣營的意見有可取之處,對關心的是國家前途的老百姓,自然應該給與喝彩,並督促自己的支持者予以採納。如果對方之意見不佳,從反向思考而言,他將失去某些支持度,而這不正是值得你興奮鼓掌的嗎?我的女兒今年國一,在晚飯桌上談論此事時,她為此下了以上之註解。越想女兒的話越有道理,除了為下一代之民主教育成功高興外;也希望全國的選民,能開心的接受此想法。讓我們在對手演講結束後,有風度的給與些掌聲吧!

2003年(民國92年)

【報導標題】:教孩子禮貌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3.08.08

教改與花蓮縣長選舉與可說是最近最熱門的議題,前者正方興未艾,後者雖已事過但仍紛擾未息。這二件議題最近各有一些風波,前者為最近一群學生與教育部長對談,部長對學生之態度有些微言;後者則為楊檢察官,因對中央部會之查賄作法有些不以為然,遂於公開場合多次以不雅字眼批評長官與其作法。討論教改與保障司法,在用心上應皆屬於正面;願意站出來關心公共事務,亦皆值得喝采。然而這二件時事之當事人,其論事行為粗魯與不注重該有之禮貌,卻是其中很大之敗筆,也是十分不好的教育示範。

我在清華大學教書時,常提醒學生「要用功念書、要具有自信、要冷靜批判、要與同學交往、要有禮貌」。學生常常覺得最奇怪的是提醒他們「要有禮貌」,因為他們總覺得這是中學教育中最過時該被拋棄的部份。其實「禮貌」是代表著對人之尊重,而這正是文明之所以是文明的地方。我們可以不贊成別人之意見、我們必須要有敏銳的批判與堅持,但是這絕不等同於粗魯與無禮。我們需對事情爭論是與非,但是非是理性的爭執,罵街與衝撞絕非合理與成熟社會的討論方式。

社會的進步須要大家對公共事務關心,進步的政策須要大家的討論與爭辯,但這絕不等同與吵架與罵人。有禮與理性討論的目的,是要瞭解真相、拉進彼此認知之差距,但是情緒性的罵街卻只會製造對立。我們社會已非常欠缺對事情討論爭辯之能力(甚至是溝通之意願),知識份子請不要再讓社會對公共事務討論有負面之誤會。部長於當日已提醒學生們態度之問題,我也盼望著楊檢察官能向社會解釋自己之失當部份,尤其是這件事已成為最熱門之新聞之一。我們社會需要有怏怏風度、能剖析是非與堅持立場、亦能懂應對進退之君子。「禮貌」是文明之象徵,讓我們一起培養「揖讓而升下而飲之有禮的理性社會」。

【報導標題】:假如念書像打球:談教改盲點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3.06.29

我們家的小朋友是「快樂」的羽球學生,在學校中也有專門的體育老師教他們。可是我想如果我們將成為羽球選手、在各種羽球競賽中得名,做為他們練習羽球的惟一目標。他們若是比賽輸了球,或是他們根本不是選手,我們就哀聲嘆氣,我實在很難相信他們還會是「快樂」的羽球學生。假定出現了如此重視「競賽」與選手「頭銜」的家長,該做的正確事情是說服此位家長:「打羽球不是惟一的出路」。而如何進行說服的辦法,與如何教羽球是不太有關係的。目前教育改革的盲點就在於試圖以改變教育的方法,來達成扭轉因升學競爭所引的壓力與不快樂。而很明顯的,這並沒有對症下藥。

升學競爭壓力是來自於對其結果之過度重視,而這又根源於社會對成功的價值標準過於單一。教育的改進應是讓所有的學子願意學習,良好的學習,及有學習的機會。而這樣整體的進步,是無法降低個別對競爭排名之重視。這宛如體育課的賽跑訓練與挑選選手間之關係。良好的培訓(教育),是可以全面提升所有學員之跑步情形。但這樣的提升並不能減緩,對擬從學員挑選代表的選手前往參加奧運比賽所引起的壓力。因為這樣的壓力是來自於學生對參加奧運之期許。而所有學生對參賽的期許與沒有當選的失望,是不能藉由跑步的訓練來消除的。

升學的競爭,宛如在競爭奧運選手的資格。而篩選奧運選手資格的原因,是在於培訓資源的考慮。教育改革者可以呼籲投入更多之教育資源,以容納更多之候選選手。但是試圖模糊篩選的機制,以使其鑑別率降低,讓跑步成績差者也有可能「出頭天」以參加奧運。甚或以抓鬮的辦法產生選手,讓運氣成為挑選選手的辦法。可以想見的是這樣辦法產生的選手,最終在世界奧運的舞台上還是無法得名的。

再次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希望,應首先將其定位釐清。教改能做的事情是在於如何提升學生學習之意願,如何提供良好的學習方法,及提供合適的學習機會。但是讓教育的歸教育、競爭的歸競爭,教育改革者可以勸說社會大眾「升學不是惟一成功的路」。但是千萬不要讓此呼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因為對莘莘學子而言,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優良的學習,而不是在於避免競爭。

【報導標題】:如果參加奧運是上體育課的唯一目標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3.06.25

國中的學測剛結束,教改的議題又起,中時的社論今天也談了此一令人深思的問題。多數的人們都會同意,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學習的機會、學習的意願、與學習的效率,是教育中最主要的三件事。惟有願意學習,並有好的學習效率,才能把握學習機會,達到學習的成效。以上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談論教育改革時,我們所關心的應當是如何提升學習的意願、提供可能的學習機會、與提高學習的效率,也就是如何合理的兼顧意願、機會與效率三者。多數重視教育的人士均一致的呼籲社會應更重視教育,希望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提升學習的機會。然而審視教改歷年與現在的訴求中,如何提升學習效率之議題,是普遍的受到了忽略。

學習意願的提昇,則是受到各方的關注,然而意見也最紛歧。教改所提「快樂的學習」,主要的功能即在於提升學習的意願。然而除此之外,功利與實用的心態,有時亦會是學習之助益。做小生意的心算特別好,即是基於實用的需求。蔣夢麟先生在其西潮的序中,提到其小時後,長輩鼓勵小孩要念書,長大才能當大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唸一唸,倒也唸出興趣來了」,這則是功利的趨動。「學習意願」其實是學習最重要一環,因此「快樂的學習」其實是對學習是有助益的。目前許多談教改(包括支持或反對)的人士,似乎總會將「學習不佳」與「快樂學習」畫上等號,這是十分不對的。因為學習意願的提升,對學習而言絕對是正面的。

「學習不佳」與「快樂學習」為等號的迷思,來自於「學習效率評量」與「不快樂學習」為等號的迷思。學習的成效是學習的重要議題,如果欠缺學習之成效,那將是一無所得,虛執了光陰與學習機會。學習效率評量是教師用以修正教學方法之工具,是學子用以修正自我學習方法之利器。學習評量存在著許多之型式,是反應學習效率的工具。學習效率評估是必要的,並不會引起不快樂的。只是學習成效,常常被與學習的輸贏混為一談。學習成效關心個人在學習上之成長,學習輸贏關心在特定議題上之相對高低。「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這是關心學習的輸贏;孩子跑的情形如何,則是學習成效之評估。學習輸贏的過度重視,才是不愉快的根本。二者實在不應混為一談。

我們是重視教育的,我們希望小孩在快樂的學習氣氛中長大。這是因為惟有如此,學習效率才會高,他們學習的意願才會整輩子的長。只是培養學習意願與盲目迴避競爭,是二件不同的事情。以跑步為例,瞭解自己的跑步已漸進步,心肺功能越來越好,沒有造成運動傷害,這是學習成效的評估。但這與自己是否能參加奧運比賽,是明顯不同的二件事,因為後者牽涉到了競爭。奧運的選手是令人稱羨的對象。可以在奧運中競技,是許多人夢寐以求之事,這確實也會鼓勵許多人日以繼夜的練習。只是當挑選奧運選手加以集訓時,因為基於學習資源有效的分配,必需先進行篩選較少數的選手加以集訓。篩選是否成為學習不快樂的泉源,這與學習者之心態是有關的。如果參加奧運比賽是上體育課惟一目標,多數人的體育課都會是失望不愉快的代名詞,但嚴格說來這並不是體育教育之問題。

學習的輸贏,不應當在學習中被誇大。技不如人或輸在起跑點,都不應當成為放棄學習的理由。在教育中應關心的是,我們是否有效的學習事物、社會是否提供合適的學習機會、我們是否具有學習之熱忱。筆者同意這社會中確實是存在著文憑主義,只是這牽涉到的是社會價值的判斷,嚴格的說來是與教育無關的。文憑主義所帶來的不愉快,是該加以批判,只是更該將之從教育改革中抽離。升學考試在教育上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下一階段的學習機會。而這正如挑選奧運選手一樣,在很多情形下,是資源有效利用的決擇。若是要求挑選奧運選手的門檻需降低,以避免打擊許多學子上體育課的熱忱,我想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是一件不合理的訴求。文憑主義所帶來升學的壓力,該從文憑主義的批判進行,但這不應該與教育的改進混為一談。

「後教改年代所需思索的課題」是如何提升學習。學習意願的提升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這不應該以犧牲學習的效率為手段。台灣的教育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的生活品質與深度提升,要讓他們在國際的環境中具有競爭力。「快樂的學習」是讓我們下一代能努力學習的重要原因,但千萬不要過份強調「快樂」而忘記了「學習」之本體。社會如此的重視文憑,其實肇因於社會價值觀念之單一,肇因於社會對各行各業有貴賤差異的看法。這種單一的價值觀,其所引進的升學競爭,才是學習不快樂的來源。但試圖以模糊學習成效的評估,來去除此重視文憑之現象,絕對不是對症所下的藥。拒絕學習效率評估的教改,只是掩耳盜鈴,絕對不會對教育有幫忙的。為了去除太重視升學主義的現象,以教育的效率做為陪葬,那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結果。教育的改革是是為了提升全體的學習,是為了讓每個人皆有合適的學習機會,這才是我們談教育改革正確的方向。

【報導標題】:後SARS時代-科普教育之契機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3.06.13

SARS疫情對整個台灣帶來了衝擊,雖然尚未脫離所謂的觀察名單。慶幸的是在整個社會一致的努力下,SARS之陰影總算逐漸遠離。檢討這波的努力與作法中,遺憾的是整個社會大眾的科學知識並未有明顯之增加。這波的疫情中,整個社會只學到了戴口罩與勤洗手可以防止傳染,以及「奈米」此一具有魔術字眼之名詞。可是一般的大眾依然不瞭解為什麼是「病毒」?一般的大眾依然不瞭解「奈米」之科學意涵與限制。「奈米」今日之於我們的社會大眾,恐怕與早年前的「美國仙丹」是相等的意義。嚴格來說,台灣的社會經歷了半世紀之發展後,在科學知識上是沒有多少長進的。

基礎科學(科普)教育對社會之重要性,至少包含了二個部份。第一部份是可以去除社會大眾不當的迷信。當人們知道了日蝕與月蝕是大自然的現象,就不會做出敲鑼打鼓以試圖趕走天狗之動作。第二部份的功能是科學知識之增加,可以更加瞭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當我們知道石墨與鑽石皆為相同之碳原子所組成,但只因結構之不同組合,卻可以有截然不同之性質,我們對大自然也就更增添一份敬佩與好奇。第一部份之功能是如同滿足人之基本生理需求一般,僅是為了解決社會之問題。而第二部份則是如同欣賞文學與藝術一般,可以提升生命與生活之深度。

在這波SARS之疫情中,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皆是在如何有效的避免感染SARS。科普教育在目前的台灣,至少是具有第一部份之功能。至於增加對基礎生命科學之認識,瞭解何謂「病毒」、何謂DNA、RNA,以進而提升科學知識,在這波之努力中是完全欠缺的。目前整個社會對科學知識的需求,大約仍停留在求溫飽之層次。也就是對社會大眾而言,科學僅是用來解決問題之魔法,至於對科學之好奇心似乎是很少的。然而科普教育之二個部份功能,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惟有基於第二部份之興趣,社會大眾之科學知識才會持續提升。整個社會人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平時是國力與生產力之提升;在面臨問題時,整個社會則不會有太多不科學之舉動。

SARS的疫情是個不幸,然而至少介紹了「病毒」甚至是「冠狀病毒」之名詞給了大多數的國人。我們應當把握此機會,在抗煞之同時,對之做些簡單之科普介紹。如此全民之科學知識獲得提升,這對未來防疫與社會品質的提升是很有意義的。如前一陣子的限用塑膠袋,帶來了很多之爭議,但亦引起大眾對塑膠與環境之興趣。只是環保署並未能把握機會,推展正確的科學環保知識,這都是令人遺憾的。科普教育是提升社會品質是重要事件,需要持續之鼓勵與努力。日蝕與月蝕的來臨,眾所皆知是科學教育的好時機。SARS的來臨,引起了社會對「病毒」之關注。如果這關心能夠轉變成為社會關心科學之起點,成為科普教育之新契機,「打斷手骨,巔倒勇」,這將是此SARS疫情不幸中之大幸了。

【報導標題】:朝有錯!夕改可以!
       (如何處理隔離考生才是當務之急)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3.05.24

今日最令家長與教師錯愕的消息,莫過於教育部與招聯會的突然宣佈,因為避免閱卷委員感染SARS的風險,今年的指定考科將不考作文與計算題等非選擇題。更令人意外的,教育部在不到24小時內,又對此做了修正。此事的震撼部份有二:首先是時間過於倉促,更嚴重的是其理由不具說服力。

非選擇題考與不考?其優缺點各為何?這爭議已經延續了數十年,在昨天之前所有的指定考科仍皆保留了部份之非選擇題,考非選擇題之立意與優點為何不言自明。如果教育部與招聯會的更改,是以較佳的教育效果為理由、是以較佳的篩選效果為理由、甚至是較佳的公平性為理由,在此短短的四十天內突然宣佈都已很難令人信服。更何況其更改之理由與教育完全無關。

我們的衛生官員很清楚的告訴我們,SARS的病人在發燒前是不具感染力。因此藉由體溫之量測,就可以有效避免SARS的傳染。招聯會只要多準備幾位閱卷委員,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則大家的閱卷負荷可以少些。如果有幾位臨時有發燒的疑慮,則由其他之委員分擔多出之工作,閱卷仍可進行,如此就可以完全解決了不考非選擇題之困難。

教育部與招聯會此時該討論的是,如何有效的辦理此次的學測,如何處理可能的隔離考生。教育部此時該做的事,是解決存在的問題,以安撫面對疫情已是煩躁不安的社會,而不是去引出一項更多爭議的議題。朝錯夕改,尚稱明快。惟值此多事之秋,請教育部與招聯會做事前仔細考慮,此時此刻請不要再節外生枝了。

【報導標題】:立刻制定關於SARS的標準作業程序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3.05.08

SARS疫情爆發,引起社會普遍之動盪。其對亞洲經濟之影響,更是十分之巨大,這期之NEWSWEEK評估已造成110億美元之損失。而台灣自從台北市之和平醫院事件以來,業已直接捲入了SARS暴風圈中。這期間各方醫療人員、官員、首長、學者、與專家與之努力固然是不容抹滅,惟迄今未見任何官方公佈之關於SARS的標準作業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實在是令人感到十分之遺憾。網路上與各種媒體上關於預防SARS、診斷SARS與其它任何與SARS相關之資料滿天飛,正確的與不正確的混淆不清。今晨與系上多位同仁討論,大家一致的結論是:制定並公佈關於SARS的標準作業程序是當務之急。

我們的建議是:請立刻制定公佈相關之SARS標準作業程序,至少包括民眾自我診斷、醫師的診斷與通報、居家格離的規範、公務單位的因應…等。請主管單位各邀請一名專家針對特定主題立刻執筆,緊急邀請專家群針對寫下之標準作業程序討論,立刻(二天內)定稿公佈。雖然同為研究人員,我們可以瞭解專家們的意見可能會有不同,決策難免會有風險。但是於此混亂緊急之際,應該有當擔的綜合各方意見,在可知的範圍內訂出合理之規範。若是因為其間之可能未知之風險與未定性,而踟躕不前。讓一般民眾道聽途說、自力救濟,陷整個社會於無知之惶恐中,這實非有為政府所當為。

【報導標題】:理性探討公共政策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3.02.10

在今天中國時報的頭版上,見到了有關塑膠限用的消息,隨後亦見到了環保署長立刻之回應。環保署的塑膠限用政策宣佈實施以後,引起社會上的一些爭議與諸多的關注。筆者曾投書建議環保署應對限用之塑膠製品,進行專業之「生命週期評估」,以比較塑膠與其它諸種代用品之環保衝擊量。一方面可以檢驗環保署政策之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可以趁此教育國民正確之環保概念。透過理性的公共政策辯論,來凝具全民的共識,是現代民主國家最理想與重要的行為。很可惜的是國內目前引起討論的許多公共政策,因牽涉到的因素很多,甚且有許多是意識型態的問題,因此很難有心平氣和的討論。也因此形成目前國內普遍的「民粹」行為,凡事不問是非,只問多少人贊成或反對。君不見任何的談話節目,必備的是贊成或反對的打入電話數,至於客觀優劣分析的數據,倒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對國民之理性與民主教育,實在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

環境保護是科學的一環,現代科技追尋的是如何在永續的概念下,依據生命週期評估的結果,選擇可以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發展。塑膠限用因與一般市井小民生活相關,其政策是否合理的「科學」討論,最容易引起一般國民之關心。也因其可以有科學數據的陳述,所以心平氣和的討論應較容易。很可惜的是迄今未見到環保署對此有任何回應,亦未見到環保署提出科學比較的數據。看到的卻僅是電視與報紙的大篇幅廣告與宣傳,談的僅是片面的塑膠用量與片面的缺點,談的是環保署署長一再宣誓執行此政策之魄力與決心。筆者再度呼籲「環保政策必須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須是可以談論是非優劣的政策。請環保署對限用塑膠政策提出「生命週期評估」之結果,以供社會大眾參考與討論,勿將此政策又演變成比魄力與比票數的民粹。如果尚未進行「生命週期評估」,筆者相信國內的許多研究單位,應該都會很樂意的承接委託,其所需的費用大約亦應不會超過環保署廣告費的零頭。

【報導標題】:哀哉!以「外籍」為篩選之歧視!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3.01.07

  據報載教育部擬自國外引進一千名外籍教師,初步規畫每位老師的月薪高達九萬元。教育部努力為求國內英語能力之提升,立意雖佳,但是這整件事情卻是負面之教育。教育部此次之作法,非以「英語」能力為篩選之標準、非以「英語教學」能力為篩選之標準,而是以「外籍」為篩選之標準,是最赤裸裸的「歧視」(discrimination)。不論你的語言發音是如何之標準,不論你的英語能力是如何之流暢,不論你的英語教學是多麼之傑出,對不起你是不符資格的,因為你不是「洋人」。這種不問能力,只問出身的情形,不正是進步社會所該避免的「歧視」嗎?而且更奇怪的是,歧視我們的還是我們主管教育的教育部,這真是荒謬的可以的。教育部如果真要提升英語教育,正確的作法是建立一個標準,不論你是洋教師、本國教師一律可以申請。以工作所需來定規範,以是否能達成工作來審核,這才符合進步社會之原則。本人非常嚴肅的呼籲教育部,立刻認錯,向全台之英語教師道歉,停止此一荒天下之大唐之政策。請回家做功課,想好了方法再來。 

2002年(民國91年)

【報導標題】:「生命週期評估」是判斷真假環保的
        基準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2.12.27

環保署將於元旦起,開始第二階段的塑膠袋限用。因為影響層面深遠,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只是在這波的爭論中,只見到越來越多的「政治」。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保概念「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卻似乎是缺席了。環保署的陳義是否過高?塑膠袋是否該被限用?紛擾中很難有合理的評價。但是如能藉由這樣引起社會關注的議題,促進社會大眾瞭解正確的環保概念,甚至是瞭解什麼是「塑膠」?什麼是「高分子」?對社會大眾進行科普的教育,無疑的這才會對台灣水準的提升有正面的影響。因此「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應該被提出做為討論的基礎。

首先瞭解所謂的「永續」,並不代表生活必需回歸原始,而是如何在「滿足基本需求與較好的生活品質」條件下,選擇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輕,不至於危及未來的需求。陳義過高,放棄現有文明的永續,是太激進的作法,其本身就無法獲得永續的認同。以罐裝飲料為例,罐裝飲料為工業之生產,對環境自然會產生衝擊。但是無疑的,在炎炎夏日中喝一罐冰涼的飲料,這確實是現代人「滿足較好的生活品質」的條件。因罐裝飲料之生產,會對環境產生影響,而建議「限喝或禁喝」飲料,無疑的是過於激進的作法。但是我們應積極的評估,要怎麼做才能既可享受飲料,但卻可以對環境有最小的衝擊。

但是「用什麼種類的飲料罐」,才可以對環境有最小的衝擊呢?以玻璃罐與保特(PET)瓶罐比較,是不是因玻璃罐可以回收,所以就一定比較環保呢?所謂產品的「生命週期」是指產品從所用原物料的生產開始,到產品壽命結束被丟棄結束。一樣產品是否比另一樣產品環保?「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指出,應以完整的產品生命週期為基準,來計算產品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而不是僅以末端的一次使用來比較,或是僅以能不能回收再利用為判斷之基準。這樣的評估在細節的運算上,宛如產品的成本計算,只是成本變成「環境衝擊」量。而其所包括的部份,為產品生產、運送、回收、廢棄等每步驟的「環境衝擊」。惟有經過這樣的流程後,才可以對何種產品是較為環保有正確的概念。而事實有時與直觀的認知並不相同,但這正是「生命週期評估」概念重要之處。

保特瓶的原物料來自石油,石油的開採對環境會有一定之衝擊。PET塑膠的工業生產,需要耗費能源,對環境亦會有一定之衝擊。玻璃所用玻璃砂的開採,同樣亦會對環境產生衝擊。但是因為玻璃罐是可回收重熔的,所以其所須開採的量就較少。以此點觀之,玻璃罐是比較環保。但是玻璃的熔煉是高耗能的工業,比起塑膠工業之用量更超出許多,對環境亦會有更大的衝擊。此外因為玻璃罐遠較保特瓶罐為重,將來在飲料罐之運輸上需要耗費更多之能量。從此點觀之,玻璃罐並不一定會比保特瓶罐環保。至於何者較為環保?端賴仔細之定量計算結果。生命週期評估,即是以定量的方法,評估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內的環境影響。

「塑膠袋該不該限用」的答案,應是在「滿足基本需求與較好的生活品質」條件下,以生命週期的方法,評估塑膠袋與其它代用品的環境衝擊。如果不用袋子,那正如不喝罐裝飲料,少了工業之生產,自然是較為環保了。但是如果袋子之使用仍屬必須,則不論其是紙袋、可重覆使用之厚袋子,它們是否真的會比塑膠袋更環保?環保署應藉此進行產品之「生命週期評估」,以教育社會大眾。教育部應亦應藉此教育社會大眾,何謂「高分子」?何謂「塑膠」?何謂「可分解之塑膠」?如果此次之「塑膠袋限用」風波,能演變成全民對現代科技的學習,提升全民對環保與永續的內含的瞭解,那此風波倒是好事一件了。

【報導標題】:多關心學時成效、少關心學習輸贏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2.10.01

在近日的民意論談壇中,分別有李家同教授與周中天教授談到此次國中學測中,英語成績出現雙峰的問題。二位教授共同的擔憂,主要是目前國中英語教材偏難。李校長是我們的好鄰居、同事、與敬佩的長者,他從社會關懷面出發,更加令人深思此問題。只不過對學習而言,教材的簡化不是成效的保證。

教材的合適性攸關學習的成效,太難與太容易的教材同樣的都會降低學習的興趣。雖然是否必要仍是見仁見智,但是致立於學子們英語程度之提升,確實是近年來國內少數所有教育單位皆一同努力推動之工作。目前的英語課程,也已推進至國民小學。也就是說國中一年級的新生,將不是初次接觸英語。而任一學習階段的畢業生,其英語的程度將會比以往要求更高。

如果我們能明瞭此點,我們就會瞭解我們需要努力的是「學習成效」的提升。我們關心的應是學生們的英語程度,是否達成該有的水準?只是學習成效的提升,應是表現在受教育個人自我知識的增長,並非是與他人競爭的提升。如果將學習的目的定義為兢爭,如果在學習的道路上、擔心的是「輸」在起跑點;而競爭不如人,竟可以成為學生放棄學習的原因。那麼任何的學習策略,是都沒有辦法達成鼓勵所有人學習的目標。

國中學測英語成績出現雙峰,原因並不僅可能是受測的學生英語程度分成二群;測驗題目與計分方式之不當,亦有可能引起雙峰之扭曲。教師們所該關心的應是測驗成績是否反應事實?學生的綜合英語程度是否提升?教材的難易程度,確實是應該討論的可能性之一;但是將英語的學測成績出現雙峰,與教材難易於目前劃上等號是太快的結論。將之與社會的公平性連在一起,更將使問題失真。

2001年(民國90年)

【報導標題】: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補正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1.12.24

在今日的中國時報中,看到了一則有關「科學(Science)」期刊所選拔之「年度10大科學突破名單」的新聞。在充斥著偷窺、與無聊的媒體人物消息的媒體中,此消息實在是令人眼睛一亮,可惜的是該文中有些疏漏。雖說小疵不掩大瑜,但是因有關科學之報導,基於科學求知求是的精神,仍盼貴報予以補正。在有關「人類基因定序」之消息,根據「科學」期刊的資料是「已解開了六十種以上的其它有機體之基因組序」。其中原文是「已解開」,而非「將解開」。雖說僅是一字之差,但在表彰科學之成就上,則是差之千里。

有關超導體之消息,則是完全沒瞭解重點。超導體之研究從1911年由Onnes發現迄今,該領域已數度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具超導特性之材料亦各有不同。絕對零度是理論上之絕對低溫,所有的超導體之超導溫度當然皆在絕對零度以上。科學家希望能發展接近室溫之超導體,而不是發展接近絕對零度之超導體。但是去年之「超導體」之主要突破,並非在於溫度之提升,而是在於截然不同超導材料之發現。該段宜重寫為「發現兩種新超導體,其中之一是具簡單結構之二硼化鎂,另一則是在碳六十之晶體中引進有機之分子。目前前者之超導溫度在39K(攝氏零下234度),後者之超導溫度與碳六十之間距有關,目前可達117K(攝氏零下156度)。科學家們希望能繼續向室溫超導之目標邁進,以發展分子級超導電子元件。」

另一項疏忽則是遺漏了有關「玻色愛因斯坦(Bose-Einstein)」的消息,因此全文僅剩九大突破。「玻色愛因斯坦」之相關研究,也是今年諾貝爾物理獎之主要內容。本具突破性研究的簡介可寫為「將原子予以冷卻,讓它們和諧運作,變成了新的物質狀態,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態(BEC,Bose-Einstein condensates)。BEC之相關研究尚處於甫獲今年諾貝爾物理獎之光芒中,科學家又成功的發展出製備BEC氦的方法。這項發明將有可能帶來近雷射光原子束之發展,未來可以用於在矽材料上雕刻出奈米線路。」

【報導標題】:醫療的報導需謹慎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1.10.20

國內某大醫院昨日表示:「其院內數位腎臟病患,有鋁中毒現象。建議腎功能不全患者避免使用鐵、鋁罐包裝飲料」。鐵、鋁飲料罐是市場飲料罐材料之主流,尤其是鋁罐被認為是綠色環保產品,然而對照前面之醫院之新聞,讀起來難免令人心驚。

筆者特別上網查了有關這方面之資料,結果發現有關鋁引起骨軟化與腦病變之網頁達數千個,尤其是有關於鋁引起老人癡呆症(Alzheirmer disease)之消息最多。可是在筆者所進去看的網頁中,上述之疑慮並無正式醫療團體之證實。相反的在正式之醫療團體中之資料,如Iowa Clinic之網頁存在「鋁累積已被證實非老人癡呆症之病因 (...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 in the brain have been disproved.)」。鋁曾被懷疑是老人癡呆症之主要原因,是來自早期之研究發現老人癡呆症患者之腦中有較高之鋁金屬累積,然而爾後的研究發現那是病徵並非病因。

醫療之報導,因為容易引起人們之恐慌,所以必需比一般之報導、甚至是比學術的研究,更加謹慎小心。在醫院公開上述之報導時,應已治療了上述疑是鋁中毒之患者,並已充份瞭解病徵已由降低血中之鋁含量得到控制。此外鋁的來源十分之多,如何確定是由罐裝材料溶出?尤其是報導中指出「鐵、鋁罐包裝飲料的含鋁量較高」,其中鐵罐之鋁溶出從何而來,亦是令人不解?筆者同為從事研究之人員,可以瞭解研究人員對新發現之喜悅,然而醫療之報導社會責任較高。在興沖沖的向新聞媒體報告前,應先將成果在學術圈內接受審視。

【報導標題】:貪多嚼不爛的「九年一貫教育」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1.09.05

在中國時報的社論上讀到了有關需修正教改速度與幅度的社論,深感心有戚戚焉。教育要跟著時代與環境而變遷,但是改革的幅度與速度,則必需端視其影響的程度而定。國民基礎教育之改革,影響深遠。為求有效的推動與配合,改革的方向與內容必需讓參與的學生、教師、與家長瞭解與接受。「九年一貫教育」,顧名思義是把目前國小、國中課程作一次整編,讓九年的課程有一個整體性的貫通。但是目前推出的「九年一貫教育」,目標似乎並不止於此。從報章上看到的其它重點洋洋灑灑,至少包括了強調學校本位的教學、老師自訂教材的教學、強調整合的教學…,甚至連是否採記平時在校成績都混在其中。而且對這些議題的討論更是喧賓奪主,儼然成為「九年一貫教育」的重點。目前「九年一貫教育」的改革,最大的混亂來自於其試圖將教材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篩選入學的機制,甚至國民教育定位等哲學思考問題,併在一起討論。如此混亂與多元的改革宣誓,如此「貪多」的「九年一貫教育」,正是社會「嚼不爛」此道「九年一貫」好菜的主因。

對課程進行「九年一貫」的整編,是因應社會變遷的課程內容改革,雖然其改變之幅度已是前所未見,但嚴格說來改革的幅度仍僅限於教材內容。根據筆者和中學教師們的接觸與瞭解,此部份的變革對教師的衝擊是不算太大的,教師們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如果將「九年一貫教育」界定於教材的整編,對社會的訴求是清楚的,身為家長的筆者們疑慮是沒有的。雖然改革的幅度可能達不到革命的效果,但是改革正面的效應應該是沒有異議的。如社論中所指出,教育是百年大業,改革的步伐必需穩健,國民教育的改革需要喚起社會的共鳴。筆者建議教育部將目前「九年一貫教育」議題回規定位為教材的改革,抽離教法上的改變與學校定位的改變等議題,以單純的訴求爭取社會的認同。至於「協同教學是否必要?」、「整合教學是否必要?」、「如何進行入學之篩選?」,這種孰優孰劣的富爭議性議題,請教育學者們先以小規模的試辦,再以實值上的成效來說服社會大眾與中小學老師。目前這種太多目標的「九年一貫教育」改革,只會模糊了基本教材改變的焦點,破壞了大眾對原有目標的支持。

【報導標題】:全面開放大學課程給優秀在學高中生
       先修
【報刊雜誌】:自由時報
【報導日期】:2001.09.01

教育部最近努力加快腳步,對目前大學教育之一些規範頻頻提出修正。於日前之一次座談會後,宣告將開放各大學之「隨班附讀」,也就是說一般之符合基本學經歷要求之社會大眾,將可以至大學選修一般之大學課程。在不久之前教育部則亦宣告了將於明年起停辦各大學可以招收當年度參加大學聯招、且符合繳交志願卡最低分數標準者為先修生的「大學先修制度」。在這一放一收之變革中,筆者對教育部之作法是給予全面之喝采。

筆者忝為清華大學「隨班附讀」座談會之代表,提出了本校在大學自主的概念下,開放社會人士選修之隨班附讀已經有五年之經驗,對終身學習與社區回饋收到最大之功效。惟清華大學之開放社會人士選修在二年前有了更進一步之作法,基本上此辦法是和「大學先修」的概念是呼應的。只是本校的「大學先修制度」是將大學將課程開放給優秀的在學高中生先修,而不是如目前教育部所開放的招收「二軍」的作法。

一位優秀的高中生於其高中在學時,可能已經開始對大學的某些科系產生興趣。允許優秀在學高中生選修的「大學先修制度」,將可以改善目前社會對現有中學教育制度不能「因材施教」、與高中生對自己興趣並不確定與對大學科系並不清楚的困境。上述的「大學先修制度」,若配合近來的「大學申請入學」、及將大學的修業由「學年制」改成「學分制」的作法,也將顯得更有意義。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後,其先前所修之課程也可以獲得抵免,在「學分制」的辦法下,他也可能獲得提前畢業的機會。

解除需高中學歷之限制,將大學課程開放給優秀的在學高中生選修,將大大的增加了目前學制上的彈性。將課程開放的程度與挑選學生的責任,完全尊重大學的專業判斷。大學的教育資源也可以順勢開放給鄰近社區之高中,加強了大學與社區之互動,打破大學與社區的藩籬。這樣的先修制度對台灣的教育也才會有深遠的影響。盼望著各大學在開放隨班附讀時,除了經濟面之考慮外,也多多考慮這樣有意義的「大學先修制度」。

【報導標題】:科系不等於產業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2001.01.22

在前些日子之「聯合筆記」中,檢討竹科人才過度集中現象,並提到了「搞本行」之想法。在今日之報導中,則提到了根據調查,有某些科技領域之人才嚴重缺乏。在這二則報導中,據我的瞭解,均犯了將科系與產業劃上等號之錯誤。「大學科系」與「產業」是二項不同之概念。科系培養該領域之人才,而產業則是以製造、銷售產品為目標。雖然有些科系恰好與某些產業有相同之名字,但更多之大學科系並無對應之產業,(如經濟、企管、物理、統計…),或與之同名之產業並不龐大(如材料、控制、生物技術…)。科系並不等於產業,所謂是否「搞本行」,是以其所學的背景是否能發揮而定。所以法律背景的人才,任職於台積電之法務部、與任職於理律事務所,都是「搞本行」。若是因其其進了台積電是電子業,就說他不搞本行,很明顯的是不對的。

一項產業通常須要有不同領域人才之搭配,一般之製造業公司須要企管、公關之人才,縱使在生產線上亦各種不同背景之工程師。所以在徵募人才之需求上,我們看到的是需「製程工程師」,背景可以是化工系、材料系、電機系;我們看到需「設備工程師」,背景可以是機械系、電機系。我實在很難想像台塑只有化學工程師,或台積電只有電子工程師的情況。因此台積電之人才需求,不能將之與電機電子劃上等號;六輕之人才需求,亦決非等同化工之人才需求。隨著時代與產業之進步,科技人才需求量持續增加,所謂「知識經濟」正是仰賴著這批源源不斷之人力。但產業需各種人才,是一項越來越明顯之趨勢。科系不等同於產業,以產業之需求,做為其同名科系之人才需求,是犯了膚淺與不求甚解之錯誤,千萬要小心避免。

【報導標題】:碲的小檔案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2001.01.19

中國時報針對「碲中毒」之新聞,搜集資料寫了有關「碲」的小檔案。這舉動對普及科學知識應有幫忙,本是應值得鼓勵肯定之一件事。只是此小檔案之標題「碲製造合金必要原料」就不正確,文內第二句「具有穩定材料的特性」亦有誤導之嫌,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合金是指含有二種以上不同元素之金屬,它可以含碲,亦可以不含碲。大致上而言,大多數的合金並不含碲,(或者更嚴謹的說:含有顯著量的碲);也就是說「碲並非製造大部份合金之必要原料」,因此碲才不為多數人所熟悉。

至於「具有穩定材料的特性」,亦不知所指為何?材料之穩定與否,為依不同材料(與組成)之特性與其所處之環境而來。如在略低於0oC之環境中,純水是固態。但於水中加入一些食鹽,會降低水的凝固點,使液態水在略低於0oC仍為穩定態。但是類似「具有穩定材料的特性」之籠統陳述,並不具意義,對一般大眾瞭解「碲」的特性並無幫助。我十分肯定中國時報編寫「碲小檔案」之努力,但為了提供正確的訊息,我建議將標題與內文第二、三句刪除。如有必要可以以下數句代替:「碲(Te)是一種化學元素,在室溫下是銀白色固體,熔點449oC,具脆性,屬於半導體。」

2000年(民國89年)前

【報導標題】:是的!  本世紀最後的七夕!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1999.08.20

在8月18日中國時報第三版的方塊上,刊登了一篇標題為「本世紀最後的七夕?」之文章。此篇文章之主要內容是藉由批評二十一世紀是由那一年開始之問題,進而批判起台灣的社會。今年-西元1999年是否為二十世紀之最後一年,原非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該文之作者據此以批判社會的現象,同時擺在主要報紙之社論下方,這就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了。更令人在意的是該文所稱「2001年,開始了二十一世紀」之說,並非世界大眾所必然認同。其所提扳扳手指就算得出來的簡單算術,其實忽略了曆法的變化。這種輕率的「偽科學」態度,充斥著臺灣的坊間,其實該方塊才正是最負面之教材。

根據主要字典對世紀(century)所下的定義如下:(1) 偉伯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octionary): 在通常用法上,一個世紀始自尾數為00之年終至尾數為99之年,如1800-1899,1900-1999;(2) 牛津字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在二十世紀中,即自西元1900年至1999年;(3) 朗文字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1900-1999為二十世紀 (The period 1900-1999 is the twentieth century.)。也就是說一般人所採行的通則,皆認為1999年確實為二十世紀最後一年。

至於為什麼扳扳手指,無法做出正確的計算?那是因為其中牽涉到了由Julian calendar,轉換到如今通用之Gregorian calendar之曆法變換。Julian calendar之2001年1月1日,實為現今Gregorian calendar之2001年1月14日。所以因為有了曆法變換之複雜因素,過度簡化之推論,不但不能令真相大白,反而增添了各種似是而非的論調。你可以認為二十一世紀是由2000年開始,你也可以認為2001年才是二十一世紀的開始。但是不試著瞭解事情背後的原因,以過度簡化的推論就大肆批評。就這種「偽科學」對真相的荼毒,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漫不經心。

【報導標題】:全面開放大學課程給優秀在學高中生
       先修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1998.08.24

教育部今年首度試辦「大學先修制度」,同意大學得招收當年度參加大學聯招、且符合繳交志願卡最低分數標準者為先修生,此創舉也引來社會各界各種正反面意見的討論。據報導昨日完成最後一天的申請,共有一萬二千多人次登記,預見會有不少考生「二次落榜」。筆者對於「大學先修」的概念是十分贊成的,只是筆者認為合適的「大學先修制度」應該是允許各大學將課程開放給優秀的在學高中生先修,而非目前這種招收「二軍」的作法。

一位優秀的高中生於其高中在學時,可能已經開始對大學的某些科系產生興趣,對某些科目有更深入追求知識的希望。若是能經由一定程序的審核,他可以申請到附近的大學院校選修他有興趣的課程。在這樣的課程選修中,他除了得到了他所企盼的受教機會,也可以進一步瞭解這樣的科系是不是他興趣真正之所在。因此這樣允許優秀在學高中生選修的「大學先修制度」,將可以改善目前社會對現有中學教育制度不能「因材施教」、與高中生對自己興趣並不確定與對大學科系並不清楚的困境。

上述的「大學先修制度」,若配合近來教育部提倡試辦的「大學申請入學」、及將大學的修業由「學年制」改成「學分制」的作法,也將顯得更有意義。若是高中生可以到大學選修課程,在完成並通過該課程的要求後,他將獲得該大學所給的「學分証明」。這樣的先修証明就如同「試讀」之經驗,將有助於大學各科系於辦理申請入學時,能於眾多的申請者中挑選到真正合適就讀該科系的學生。而此具天份與興趣的高中生,在通過篩選的過程(聯考、甄試、或申請)進入大學後,其先前所修之課程也可以獲得抵免,在「學分制」的辦法下,他也可能獲得提前畢業的機會。

將大學課程開放給優秀的在學高中生選修,有著非常多的好處。這樣的作法在國外是常見的,這樣的先修制度對台灣的教育也才會有深遠的影響。盼望著教育部在近來高舉改革的大纛中,也能允許這樣有意義的「大學先修制度」。

【報導標題】:刪減國中課程  淪為政策工具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1997.08.18

教育部宣佈為了配合「常態編班」政策的實施,將大幅刪減國中的課程標準,如理化課程內容即將減少30%。教育部預見的是國中生課業負擔的減輕與「常態編班」政策的落實。課程標準是應該因應時代環境的改變、學童身心發展及學習能力的改變來進行修改,但令人遺憾的是此次課程標準改變的原因並非上述任何一項原因,而卻令人感覺主要是為了減少「常態編班」政策所遭遇的阻力。

很難令人理解何以「常態編班」會與課程標準的降低,扯上任何關係?除非教育部預見的是「常態編班」會大幅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效。很明顯的我們並不期望著任何較差的學習方式,而我相信這也並非教育部之本意。這種赤裸裸以不相干的降低課程標準,來換取大眾對其「常態編班」政策支持的作法,實在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在政治上企圖宣佈減稅以獲取選票的政客們。

人們應不會相信面對著更精進的廿一世紀,下一代需要的會是更少的知識?然而在這課程標準的改變中,並未提到這部份於國中減少教授的知識,學生將於何時與何處獲得學習的機會?也並未提到為了下一代的教育,何種知識的增加是必須的?我們很遺憾的見不到任何負責任的教育理想與目標的探討。在政治上考慮欠週的減稅方案,將無可避免的會引起行政服務品質的降低。在教育上考慮欠週的課程標準減少,也將嚴重的威脅到下一代的教育。「常態編班」政策的優劣是可以討論的,然而以降低課程標準作為政治的籌碼絕對不可取。

【報導標題】:「我心如秤」是法官所應服膺的真理
【報刊雜誌】:聯合報
【報導日期】:1996.10.19

  屏東縣長伍澤元因案出庭應訊,結果承審法官以其涉嫌重大,當場收押禁見。此戲劇性的發展,引起了各方的關切。在競相報導下,此案之審判長一時成為各方注視之明星。尤其是她過去判案紀錄所顯示的「嫉惡如仇」,甚至成為不少媒體的標榜。讀到此一消息,心中頗感遺憾,我始終相信「我心如秤」才是法官所應服膺的真理。以「嫉惡如仇」來形容某位警察或檢察官,或許可以視為讚美。以之形容法官,卻絕對是貶抑之詞。我曾看過一則報導,有位法官素來自動迴避任何有關性侵犯的案件。因為此法官其姐妹曾是性侵犯的受害者,他自覺他自己「嫉性侵犯者如仇」。他自認若由他來審理此類案件,恐將有過度嚴格之刑罰,對性侵犯者是十分不公平的。我深覺此種法官追求公平正義與深切的自我反省能力,真是令人敬佩。國內的司法不公,素來為人所詬病。這幾年來不少有志之法官立圖擺脫此一印象,頗值得鼓舞。但是,希望不要扶得東來西又倒。令犯罪者逍遙法外,固是不公;以過度之處罰來博取社會清譽,亦是矯柔做作,決非公平正義。「我心如秤」才是法官所應服膺的真理。 

【報導標題】:從警察大學的改名看其新校長的任命
【報刊雜誌】:中國時報
【報導日期】:1996.06.19

警察大學校長一職將由前警務處處長陳壁先生接任。消息見報以來,各方有褒有貶。在批判的方面,尤以前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博士,因其為警察教育出身的背景,與人感覺尤為深刻。宋省長則對陳先生的操守與能力,再作了一番的肯定。

警察大學甫由警官學校「改名」,學校的師生猶籠罩在「改名」的喜悅中。然而在喜悅之餘,改名成「大學」所代表的意義,應是關心警察教育者所更應思考的。警察大學負責全國警官的養成,「改名」的意義所代表的應是社會對警察的「專業性」與「學術性」的肯定。我想這是「大學」這二字所賦與的驕傲與榮譽,也是「改名」值得喜悅之所在。

警察大學校長的人選,也因此需從此觀點來思考。警察大學校長是在「專業性」與「學術性」上能勝任的「大學校長」,而並非僅為高階警官的一項「職務」。因此警察大學校長的人選,也並非一定必須是高階警官。正如師範大學在過去雖負責中等學校教育師資的培養,但師範大學的校長,並非由各教育局長或教育廳長昇任。陳壁先生接任警察大學校長是優是劣,見仁見智。但如何從職務安插的觀念中跳脫,早日真正的朝向「專業性」與「學術性」,這才是關心警察教育者所更應探討的。

【報導標題】:實驗室隨想
【報刊雜誌】:中央日報
【報導日期】:1987.07.20

    以電流為光源

    這金屬-亙古而來,盤古的遺骸

    須經

    七七四十九天洪爐的冶煉

    鑽石鋸的切片

    粗磨、細磨

    並自戕於腐蝕液的酸洗、晝夜

    才能

    刮筋剔骨、做成顯微鏡的試片


    如果

    熱情是光源


    那,我的心

    須經

    多久的等待

    想念的煎熬

    才能磨去羞澀

    堅定而透光

    讓你見到

    我的愛戀-美麗的晶體圖形

【報導標題】:實驗室隨想
【報刊雜誌】:中央日報
【報導日期】:1986.09.23

    如果將身上的碳原子

    抽換成矽

    則你我的心,是否

    將透明 如水晶

    於是

    我的羞靦

    不再遮掩我的愛戀


    只是,你的心

    會不會因此

    冰冷如石?

    則我那失去血色的心呀

    將因低溫

    而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