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重點計畫
一、主持人:何建興、林維杰
二、共同主持人:黃冠閔、鍾振宇
三、摘要:
現代西方哲學界有所謂的「語言學轉向」,在轉向思維中,語言與實在、概念、知識的關係備受重視。聯繫到中國與東亞,問題略有不同。首先,過往的中國哲學並無系統性的語言哲學論述,不過儒家、道家、佛家和玄學等傳統都可見攸關語言使用與語言限制的思想表述。而近現代的東亞思想家則往往藉著傳統概念以理解西方的思想觀念,或運用西方概念以詮釋東亞傳統思想,這就涉及語言概念在跨文化理解中的意義轉換與拓展。再者,中國哲學有明顯的實踐性格,因此語言與道德實踐、政治社會實踐等的關係,也值得學者們的關注反思。如是,本計畫以「東亞思想中的語言、概念與實踐」為題,期望透過本所比較哲學研究室與中國哲學研究室同仁的團隊合作,以開拓暨深化學界對於東亞思想之語言與概念向度的認知。
本計畫有三個主題,並分三年執行。第一年探討中國儒、釋、道家與玄學對於語言之本性、功用與限制的哲學見解。第二年就近現代東亞文化圈,研究跨文化視域下的概念理解與轉換等議題。第三年則探究語言與哲學書寫、道德實踐、宗教實踐以及政治社會實踐的關係。
四、關鍵字:東亞思想、名實相應、概念轉換、語言與實踐、語言學轉向
歷年重點計畫
一、主持人:黃冠閔、林月惠
二、共同主持人:陳瑋芬、林維杰、周大興
三、摘要:
本計畫以「文化詮釋的哲學基礎」為主題,探討人文科學的一個核心議題:文化。此一議題相當寬泛,在研究視野上牽涉方法論、歷史傳統、地域族群等等方面,由於人文科學具有自我指涉的特性,「文化」概念無法避免。在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文化」一詞有時涉及自我認同,或是在面對文化多樣性、文化差異的脈絡中,強調當代的「跨文化」、「文化間」的認識方式,可見「文化」概念所涵蓋的問題錯綜複雜,為了避免主題渙散,本計畫則限定在「文化詮釋的哲學基礎」上。計畫主題的內容分為三部分,分三年執行:(一)文化的概念釐清與方法論,涉及的議題包含文化與文明的差異、文化哲學與文化科學、文化研究的差異等等。(二)文化詮釋與傳統,涉及議題包含文化衝突、文化認同、文化詮釋、傳統塑造等等。(三)文化哲學的模型,以過往的文化哲學家的論述探究為核心,考辨其研究預設、哲學主張、理論效力等等。本計畫結合了比較哲學與中國哲學兩研究室,進行跨組的合作研究。
四、關鍵字:文化認同、文化衝突、理論模式、對話、概念史
「當代中國哲學經典之詮釋與論爭」重點計畫(2015.01-2017.12)
一、主持人:鍾彩鈞
二、共同主持人:吳汝鈞、林月惠、周大興、鍾振宇
三、摘要:
從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來看,哲學研究的深化與開展,往往建立在對重要經典的理解詮釋與辯證論爭上。本計畫聚焦於幾本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分別從哲學史的反思、哲學詮釋類型與義理型態的論爭,以及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兼及日本哲學的現代化)來探究,期能促進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的健全發展。
第一年分項計畫為「中國哲學史經典的正反批判和交錯」,針對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勞思光先生的《新編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三部哲學史經典進行研討。第二年分項計畫為「儒釋道三家哲學詮釋類型與哲學義理型態之論爭」,乃是從當代中國哲學的傳承與發展的角度,重新省視儒、釋、道三家哲學中具有經典性意義的詮釋類型,以及其中所引申的相關論爭與歧異。第三年分項計畫為「中日哲學的現代轉化與展望爭論」,主要內容包括:一、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化之論爭:「無限心」與「氣論」之論爭;二、中國新儒家與日本京都學派學者進行哲學現代化的轉化之探討。
四、關鍵字:當代、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日本哲學、經典詮釋
「生死與終極真理」重點計畫(2013.01-2014.12)
一、主持人:林月惠
二、共同主持人:鍾彩鈞、周大興、鍾振宇
三、摘要:
本計劃探討東亞哲學的生死觀與終極真理。生死觀與終極真理的議題,涉及人類基本的實存經驗,是一切哲學與宗教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關於計畫第一年的生死觀方面,儒家強調「未知生、焉知死」,道家強調「死生一也」,佛教更說「生死即涅槃」。除了中國哲學之外,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也都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對待死亡的態度。如何凸顯傳統生死智慧的價值,開創屬於當今時代的生死觀,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研究生死觀,最後均會接觸到人生的終極真理的問題。因此,本計劃第二年以終極真理為主軸。不管是儒家的天、道家的道、佛教的空,都希望能夠提供人生一最後的依歸。在當今東亞哲學,為了回應西方哲學的論述,日本京都學派與港台新儒家對於終極真理都有新的見解,如「絕對無」、「無限心」之提出,顯現終極真理在當代仍有必要性,需要做一番新的擴展,以安頓現代人的生命。
四、關鍵字:東亞哲學、生死觀、本體與工夫、終極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