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哲研究叢刊


2019.02 四端七情論

〔韓〕民族與思想研究會/編、姜日天/等譯、李明輝、林月惠/中文編校

性理學是韓國儒學的正統與主幹,而「四端七情」論爭(四七之辯)最能代表韓國儒學的精髓。本書是由韓國學者尹絲淳主導、民族與思想研究會主編的韓文論文集。其內容按時代先後,以二十三篇的專題論文來探討此一哲學議題,呈現朝鮮時代五百餘年間重要儒者的四端七情論,論述與批評兼具,完整地展現當代韓國學者的集體研究成果,極具學術影響力。讀者既可在整體上將本書視為以「四端七情」論爭為中心的朝鮮儒學史,亦可將各單篇論文視為對個別朝鮮儒者思想的研究。中譯本在韓文本的基礎上,逐篇翻譯,詳加校訂,另加上三篇附錄,有助於中文學界對於韓國儒學的深入理解,並在哲學思考的層次上提升中文學界的儒學研究。




2017.12 東亞哲學的中級真理

鍾振宇、陳威瑨 /主編

本論文集乃本所中國哲學組主題計畫相關會議論文編輯而成,論文集中文章探討了中國哲學與東亞哲學中關於終極真理的論述,對於探討東亞真理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016.11 東亞哲學的生死觀

周大興/主編

本論文集為中國哲學研究室「東亞哲學的生死觀與終極真理」研究計畫之研究成果,分就中日韓等東亞國家面對死亡之態度加以探討,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2015.11 東亞視域中的越南

鍾彩鈞/主編

越南作為新舊、海陸、東西的交會點,應該以文化交流的視域把握其特質。本書前四篇為專題論文,從東亞文化交流觀點討論越南文學、宗教與獨立運動。丁、黎、李三朝僧侶詩學重於政治作用,與宋朝詩僧的高度文學自覺不同。陳朝後期佛教向儒學轉化,是用儒學強化王權、削弱宗室的結果。十九世紀的碑刻表現廣東移民的宗祠與功德墳寺,與越南重母系的特質相融合的現象。越南近代抗法志士潘佩珠的遊日經驗對其構想新國家藍圖有重要意義。後四篇為專書評介。金永鍵與山本達郎為二戰前後日本之越南研究的奠基者,分別從文獻、田野考察與歷史考證研究日越、中越交流史。Woodside 從阮朝前期對清代制度的模仿及轉換中看到越南人的創意。白石昌也對於潘佩珠遊日經歷與思想改變,有細密的經驗研究。


2012.12 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

鍾彩鈞/主編

黎貴惇(1726‐1784)是越南後黎朝著名的政治家與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越南傳統學者中著述最豐富的一位。黎氏主要的著作方法是面對源自中國的學問,勤於閱讀,分類抄錄,而後彙集成書。因此讀其著作可以理解當時中國學問素材的狀況,與黎氏抉擇的立場和眼光。黎氏曾於乾隆盛世時出使中國,其學問受到中國學者官員的稱讚,在北京又有接觸西學的機會,並得與朝鮮使臣交往,因此其學問與詩作又是當時東亞學術交流的一個縮影。

本書所收論文,範圍包括黎貴惇的哲學、經學、史學、文學與善書。對黎氏的哲學從比較眼光與時代背景來研究,對黎氏的經史諸作則以書為單位,探討其體例、作意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