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彩鈞/著
明代文獻的搜集整理是當今學術界焦點之一,本書以近三章篇幅討論錢緒山、劉汋對王陽明與劉蕺山文獻整理之貢獻,與《明儒學案》賈本的價值。其餘篇章屬於思想研究,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王陽明在明代中期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的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與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而成為心學開展的背景。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王龍溪早慧脫俗,他們都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發展其學術精髓。另一主題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理解蕺山,對蕺山遺著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修正採用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在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鍾彩鈞/著
明代哲學思想以心學的成就為最高,但程朱理學在明代仍然繼續發展,對當時與後世皆有重大影響。本書論述明代程朱理學薛敬軒至高景逸八人的哲學思想,諸儒上承宋儒的理、氣、心、性等概念,努力理解並重構彼此間的關係。其發展脈絡是理氣關係朝向一元發展,心的地位得到提高,至晚明高景逸時竟有心本論的傾向。本書除了論述哲學思想外,為了理解哲學思想的背景與應用,對於諸儒的教育、社會、政治的思想與實踐亦略加觸及。最後一章則以明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驗證當代新儒學詮釋理論的得失。
周大興/著
《列子》一書是道家道教的重要經典,到了唐、宋時期被尊為《沖虛・至德真經》。列子與老子、莊子鼎足而三,本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源頭活水之一,近一世紀以來,則籠罩在《列子》成書的真偽迷霧之中。本書採取無罪推定原則,假定《列子》一書並非魏晉時人偽作,並針對〈天瑞篇〉「生生化化」的形上學宇宙論,「死之與生」的生死覺夢問題,〈力命篇〉的自由與決定論,〈楊朱篇〉「為我」「貴己」的個人主義,以及列子「貴虛」哲學的遊觀體證等議題,展開論述。
鍾振宇/著
百餘年來中國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哲人無不殫精竭力思索中國文化的未來。其中最彰著者以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哲學為最。牟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的探討,以「心學」為主要核心,在間文化的視域下開展了中國哲學的優勝處。(他曾以「徹底的唯心論」詮釋儒道)
筆者的研究始終以牟宗三的哲學為參照對象,希望在巨人的肩膀上稍進一步。面對心學的詮釋路徑,試圖開拓其他可能的理路,藉以開發中國哲學與當代的對話性,此一理路即是「氣學」的論述。氣學較之心學,在理路上更容易開展具體哲學、時間、歷史、文化哲學等等面向。因此,氣學具有補充心學論述之功用。
對於牟先生來說,「氣」僅是屬於形而下的,理氣是二分的。然而,西方當代哲學如現象學主張一元的哲學論述,探討身體與心靈未分前的狀態,此為尼采、海德格、梅洛龐蒂等所主張。對照於中國哲學來說,氣論所主張者也是一前主客區分的階段。如果牟宗三心學主要是與德國理念論(康德、黑格爾)對話,則本書的氣論則與當代之現象學(海德格、芬克、梅洛龐蒂)對話。
林月惠/著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論文,集中以「主題式」的研究,探討宋明理學的重要哲學論題。作者在撰寫上呈現三個特色:一是以宋明理學家的重要哲學「概念」為主(如「一本」、「一體」、「仁」、「體/用」、「見在良知」、「天命流行之體」等),深化其哲學意涵;二是側重學界較少處理的宋明理學家之文本與論點(如馮柯《求是編》、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三是各篇相關的宋明理學論述,皆根據理學家對經典的詮釋與文本的分析而展開(如《論語》「觀過,斯知仁矣」、「克己復禮」、《傳習錄》、《中庸》首章等)。藉此研究,本書彰顯宋明理學家的諸多論述,皆隱含工夫論上的超越蘄嚮與義理講明的內在辯證,並在此雙向迴旋中,動態地創發豐盈的意義世界。
周大興/著
本書收錄六篇論文,探討東晉玄學的時代課題,以及玄學與佛學交涉過程中引發的格義衝突與詮釋會通問題。作者綜合東晉玄學的兩大主軸:儒、道之間的調和折中與玄、佛之間的格義過渡,將東晉玄學定位為「後玄學」時期。詳細勾勒孫盛、王坦之、袁宏、韓伯、支遁等人的玄學思想,也展開了「公謙之辯」、「玄與重玄」、「反老廢莊」、「即色與遊玄」、「自然或因果」等重要研究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