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

專任



職       稱:研究員兼副所長

研究專長:佛教哲學、印度哲學

年輕時曾不自量力以為,自己可以兼容並治中國、西方與印度三大哲學傳統。大學畢業後負笈印度,攻讀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學思方向大略確定。我非佛教徒,卻因緣際會地以佛教哲學為個人的主要學術領域,返台後更長年於南華大學宗教所任教。無論如何,志趣所在一直是哲學探究。加入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給予自己更為自由廣闊的空間,「攄意乎宇宙之外,銳思於毫芒之內」,或能無愧於探尋真實理地的哲學初衷。

早年研究印度佛教知識論、邏輯與語言哲學,近年則措意中國佛教三論宗或中觀學統。我雖研究傳統哲學,目的並不是哲學史的,而是關切傳統哲學中具有現代價值與未來性的思想理論。中國中觀對於存在不定性與概念相待性的強調,或可以透過哲學分析與理性重構,開展為富含哲學理趣的存在觀,以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應理論比觀抗衡。另方面,印度教哲學家Bhartṛhari《字句論》(Vākyapadīya)一書語言思想豐富,其對於字詞指涉作用的見解,應可以和大乘佛教、中國哲學的語言思想匯合,建構可稱為「指示」的語言表達模式,或能另闢蹊徑地揭顯語言與實在的特殊連繫。當然,這些議題還有待深究,未來成果良窳考驗研究者的能力與用心。山上有峰雲幾重,波間無路道縱橫,為學之登高行遠,想必艱難險阻而又契機處處。







職       稱:研究員

研究專長: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

我的研究工作始於宋明理學研究,並逐漸拓展到韓國儒學研究。事實上,我對宋明理學的研究,集中於明代理學,始於陽明學,繼之以陽明後學;進入中國文哲研究所後,再以劉蕺山思想為研究重點。陽明學、陽明後學、劉蕺山思想三者是我研究宋明理學的三部曲,其間有歷史與義理的相承關係,也反映出明代儒學發展與轉變的主要脈絡。

繼這三部曲之後,我不得不面對明代朱子學巨擘羅整菴的思想,由此便轉入中、韓儒學的比較研究。我對中、韓儒學的研究,主要從明代理學(主要是朱子學,亦涉及陽明學)與朝鮮時代性理學的對比研究切入。明代中、晚期思想以陽明學為主,朱子學式微;反之,朝鮮時代的性理學奉朱子學為圭臬,陽明學無法伸展。換言之,朱子學在明代與朝鮮時代,互有消長,形成有趣的跨文化對比現象,其中的緣由值得探究。

此外,朱子學往韓國、日本傳播的過程中,羅整菴的思想產生積極的觸媒作用,故其思想在朝鮮時代所受到的重視,遠甚於中國本土,也影響日本德川時代的朱子學。我從事於「羅整菴與朝鮮性理學」的研究,除了可以彌補中文學界在羅整菴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外,還可以與目前中文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有所區隔。再者,對比於韓國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朱子學,我還可以參照陽明學、陽明後學,乃至劉蕺山思想,以深化朝鮮性理學的研究。因此,從「宋明理學」到「中、韓儒學」的研究轉向,是我的問題意識之自然發展。近年來,在探究韓國儒學之餘,我也涉及日本江戶時代朱子學、越南儒學的研究,東亞儒學乃水到渠成地進入我的研究視野。目前,我還希望從明末耶穌會士利瑪竇《天主實義》與東亞儒者的交涉,探究天主教與儒家思想的深入對話,這也是我最為關切的議題。

回顧我二十多年來的學思歷程,原是從浸潤理學家的生命與學問起步,這樣的興發與感悟常是研究動力與樂趣之所在。然而,學術生命不只要「興於詩」,還要「立於禮」,生命的暢通也當包含觀念的釐清與義理的講明。固然有真性情與真穎悟者可以為學,但學究式的耕耘卻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這是「蹲馬步」的基本工夫,必須耐得煩瑣,紮實去做。如何在貼近理學家具體的生命歷程時,又能相應地以現代的學術語言來表述其思想的意義結構,並針對當代的重要議題展開哲學提問,這是我所面臨的課題。

我希望在東亞儒學研究方面一步步地深耕易耨。對我而言,這是「困而知之」的歷程,點滴在心,得失自知。學術研究不論作為一種志業還是生活方式,都不是一條簡單的路,而是一條精神跋涉之路,也是一條身心修煉之路。在每一段腳程中,既要曲徑通幽,也要放眼高曠。若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遠路何須愁日暮?



職       稱:研究員

研究專長:兩漢魏晉南北朝哲學

我的專業領域是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哲學思想,屬於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自我定位。對於兩漢魏晉南北朝的主要哲學家與哲學專題雖皆有所涉獵,但也不敢說有什麼突破的貢獻;箇中甘苦,亦不足為外人道也。

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哲學的一部份,其研究也是依循一定的行規與解釋理路來進行的。身處兩漢魏晉南北朝之際天下多故的時代,其哲學思想展現了當時知識分子複雜而多變的面貌,可以提供我們對於生命的學問與學問的生命的反省。我設定的目標是兩漢魏晉南北朝哲學家的哲學與生命的研究。深入淺出,在不同的哲學範疇與生命型態之間展開對話,比較會通,以求有所體悟,而有客觀同情的理解。

我的研究不疾不徐,沈潛自守,在傳統古人的生活與現代周遭的生命之間來回奔波,遊於有無之際,而有恍兮惚兮、今夕何夕之感。在文哲所二樓的會議室裡,有一個固定的位置,那是我開會時的無何有之鄉,牆上有一幅字,「淡泊襟懷樂自然,不崇華飾不虛玄,但求行己而無愧,未敢浮誇望聖賢。」雖不能之,心嚮往之。



職        稱:副研究員

研究專長:先秦道家

哲學是年輕時的喜好,但是經過二十年的學術研究,才覺得哲學真是困難。要發掘一種新的哲學方法與哲學思想,簡直是必須花費個人全部的精力潛心研究,才或許在天所賜與的靈感來時有所可能。

我目前的研究重心是道家的現代詮釋與現代意義的闡發。在德國留學時跟隨Günter Wohlfart教授,研究道家與海德格相互闡釋(Auseinandersetzung)的可能,具體的成果見於2010年出版的《道家與海德格》一書。

道家學說的現代化必須奠基於新的方法與論題的提出。在方法論上,也許可以參考海德格哲學的架構,重新思考道家與西方哲學對話的可能。海德格的存有論差異與後期泰然任之(Gelassenheit)的思考,可以為道家學說之現代詮釋提供參考的架構。在論題上,道家必須因應現代社會的論題而做出回應,如科技、工作壓力、人的異化等等。對此,我寫了一些文章作為回應,如道家對壓力的態度、道家的道器理論、道家的科技觀等等。

有一次海德格講課時,學生要求他講述亞里斯多德的生平。海德格說:「亞里斯多德出生、工作、死亡。」這或許是理想的哲學研究者的寫照。

職       稱:助研究員

研究專長: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當代新儒學

呂政倚先生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曾任職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韓國儒學與當代新儒學。目前關注於中韓儒學的比較研究,試圖通過韓國朝鮮末期的論爭主題(特別是湖洛論爭的二大主題:人性、物性同異之辨、未發氣質之性有無之辨)的梳理與分判,吸收朝鮮末期朱子學者的研究成果,擴大宋明理學研究的視域、開拓新的論題,並為當代的宋明理學詮釋與探究提供來自韓儒的觀點。 

兼任



職       稱:兼任研究員

研究專長:宋明理學

我研究宋明理學三十餘年,對二程、朱子、陽明、劉蕺山等重要理學家,以及一些次要理學家作過研究。著有《王陽明思想之進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等。我的研究方法與較具體的成績是整理理學家的思想體系,表彰其成就與特色。目前更進而探討宋明理學的基本問題,如理氣概念、合理性、頓悟的詮釋,並論述理學家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政治、社會、文化活動等等。

宋明理學作為哲學學門的一個分支,其研究是循著一定的行規與解釋理路來進行的。但理學家作為生活於數百年前的「全方位的人」,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多的生活資源。我設定的目標是理學家的哲學與生活的研究。由於詩文集的自述性格,全面涉覽,其思想與生活便能全幅呈現。我的研究在形態上是對詩文集已記載的資料加以選錄解釋,在方法上也是先求掌握資料,可能的話再對於現代的研究理論加以採擇運用。

我在2019年8月1日退休,退休前後的工作是把多年積累的論文整理出版。今已出版第一本:《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