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近期出版品

2020.09 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鍾彩鈞/著

明代文獻的搜集整理是當今學術界焦點之一,本書以近三章篇幅討論錢緒山、劉汋對王陽明與劉蕺山文獻整理之貢獻,與《明儒學案》賈本的價值。其餘篇章屬於思想研究,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王陽明在明代中期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的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與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而成為心學開展的背景。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王龍溪早慧脫俗,他們都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發展其學術精髓。另一主題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理解蕺山,對蕺山遺著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修正採用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在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2019.11 中國哲學的當代議題:氣與身體

林月惠/主編

「氣」與「身體」是中國哲學頗受青睞的當代議題之一,本書收入美國、韓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學者的六篇論文,針對此議題,進行理論探究與論辯。其中,「氣」之論述,以及宋明理學所占篇幅較多,顯示相較於「身體」論述,先於身心分別而無形無相的「氣」之概念是中國哲學(乃至東方哲學)之「謎」(迷)。挑戰「氣」這艱鉅的中國哲學議題,不僅需要極大的思想冒險與

勇氣,也需要具備融貫東西哲學的功力,更需要與不同學科進行科際整合或對話。中文學界有關「氣」之論述與理論建構,正在進行中,雖有爭議,也有其需要克服的理論難題,但此一議題也激活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哲學想像。

2019.11 中國哲學義理的詮釋類型與論爭

周大興/主編

本論文集是中哲室「當代中國哲學經典之詮釋與論爭」主題研究計畫第二年的子計畫「儒釋道詮釋類型與哲學義理之論爭」。具體針對傳統儒、釋、道三家哲學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哲學詮釋類型,或富含爭議性的哲學義理論爭為主軸,從當代中國哲學的傳承與發展的角度,重新省視儒、釋、道三家哲學中具有經典性意義的詮釋類型,以及其中所引申的相關論爭與歧異。論文集的出版,相信對於中國哲學研究的「批判繼承」與「創造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9.02 四端七情論

〔韓〕民族與思想研究會/編、姜日天/等譯、李明輝、林月惠/中文編校

性理學是韓國儒學的正統與主幹,而「四端七情」論爭(四七之辯)最能代表韓國儒學的精髓。本書是由韓國學者尹絲淳主導、民族與思想研究會主編的韓文論文集。其內容按時代先後,以二十三篇的專題論文來探討此一哲學議題,呈現朝鮮時代五百餘年間重要儒者的四端七情論,論述與批評兼具,完整地展現當代韓國學者的集體研究成果,極具學術影響力。讀者既可在整體上將本書視為以「四端七情」論爭為中心的朝鮮儒學史,亦可將各單篇論文視為對個別朝鮮儒者思想的研究。中譯本在韓文本的基礎上,逐篇翻譯,詳加校訂,另加上三篇附錄,有助於中文學界對於韓國儒學的深入理解,並在哲學思考的層次上提升中文學界的儒學研究。

2018.12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鍾彩鈞/著

 明代哲學思想以心學的成就為最高,但程朱理學在明代仍然繼續發展,對當時與後世皆有重大影響。本書論述明代程朱理學薛敬軒至高景逸八人的哲學思想,諸儒上承宋儒的理、氣、心、性等概念,努力理解並重構彼此間的關係。其發展脈絡是理氣關係朝向一元發展,心的地位得到提高,至晚明高景逸時竟有心本論的傾向。本書除了論述哲學思想外,為了理解哲學思想的背景與應用,對於諸儒的教育、社會、政治的思想與實踐亦略加觸及。最後一章則以明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驗證當代新儒學詮釋理論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