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的特性

隱翅蟲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體長約1公分,寬約0.2公分,故稱「青螞蟻」。喜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具有捕食性,可用來防治其它害蟲,但毒隱翅蟲並不會螫人每年4~10月出沒,特別炎熱夏季的下雨後出現,以6~9月夏天為活動高峰期

造成的危害

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隱翅蟲主要在每年的,由於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變化比較不明顯,加上最近溫室效應引起的氣候變化,因此在四月初已經可以見到隱翅蟲的出沒。


隱翅蟲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飛行,尤其是陰雨或濕熱的天氣或棲息處受到騷擾時(如整地、除草),隱翅蟲會活動加劇傾巢而出,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或觀光旅遊客為主;都市綠化後的都會地區的病例也不少。由於環境過度開發,使人類與隱翅蟲的生活空間重疊,而農藥使隱翅蟲的食物來源減少,因此向人類的聚落移動以尋找食物。且隱翅蟲具有趨光性,在夜晚可能會由門窗的縫隙入屋內,睡覺時不慎壓到蟲子可能會在隔天就出現皮膚不適的現象。


雖然隱翅蟲不會主動叮咬人隱翅蟲的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出現莫名的灼熱水泡與紅斑(急性接觸性皮膚炎)是為「隱翅蟲皮膚炎」。一般的說法都是只要不將其捏破,不會對人構成威脅,無意中碰觸到人體被拍死(或壓到或接觸到打死之蟲屍),隱翅蟲便會流出琥珀色有毒體液(體液中含有的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paederin)而造成人類皮膚的刺激。


但是實際上只要不小心碰觸到牠的身體,就會適時噴出體液,在皮膚上引起發炎,起泡和潰爛,在傷口還沒復合期間,苦不堪言。但一般不會潰爛至真皮所以並不會留下疤痕。 其傷口一開始呈現線狀、斑片狀或混合型壞蛆浮腫性紅斑(有灼熱及刺痛感),在一天左右開始出現水泡、膿皰及潰爛的病變;如果有適當處置,病灶可在三至四天後乾涸,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澱反應(咖啡色的痕跡)。若處理不好(亂擦藥膏、不當溶液或藥劑洗滌、隨意搔抓弄破水泡),則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或全身過敏,甚至留下難看的色素沉澱或疤痕


隱翅蟲皮膚炎最常出現在臉部、眼皮周圍、頸部、手臂、生殖器周圍等皮膚較為細緻的部位,雖然手掌應該是最早接觸到隱翅蟲毒素的部位,但因為手掌與腳掌因為角質層很厚,反而很少出現症狀。要比較小心的是,若不慎接觸到眼睛,會引起不斷流眼淚、結膜炎的症狀,嚴重者也可能使眼角膜受傷,影響視力。

建議

1.夏天去野外時不讓皮膚外露尤其夏季的雨後


2.紗窗緊閉尤其夜晚(隱翅蟲有趨光性)


3.戶外活動時,晚上時避免直接坐在燈光下,另外也不要進入草叢太久


4.噴灑防蟲噴霧液


5.身上有小蟲時勿驚慌不要拍打不明小蟲,而是將蟲子吹走或彈走


6.大量的清水沖洗以及冰敷


7.立刻就醫治療

防治方式


匯澤使用美國原裝進口超微粒ULV噴霧機,進行小範圍室內空間噴灑,噴出極細微粒可在空中停留2-6小時,讓消滅隱翅蟲的藥劑徹底布滿整個空間與細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