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特性

蜈蚣(Centipede)又名百足蟲,屬於多足類唇足綱,體型細長,每一段體節擁有一對足。蜈蚣是掠食性動物,特徵是首節的附肢特化為一對毒爪,可以幫助蜈蚣麻痺或殺死獵物,而它在生態系中的色也是清除者,也以腐爛的植物為食。蜈蚣以速度、毒爪和分泌防禦性化學物質保護自己,但白天蜈蚣的視力很差,稍微遠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清楚,只靠一對細長的伸向前方的觸角探路行動,晚上也要靠觸角來搜捕獵物進行覓食。總之,蜈蚣大多是夜行性的,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淩晨4時前陸續回窩休息,天亮以後就難以見到蜈蚣了,不過也有少數種類蜈蚣被觀察到在早上活動。


由於蜈蚣沒有表皮蠟質,水份的調節影響蜈蚣很大,因為牠們在乾燥環境下會劇烈流失水分,所以需要潮濕的微棲息地以補充水分,所以蜈蚣較常在潮濕的微環境裡被發現,在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動最為活躍,也這是蜈蚣生長發育最適合的濕度,因蜈蚣多生活於陰暗潮溼處,比如土壤、落葉堆、石頭與腐木下、石頭下較細軟的土壤中,也常出現於花盆下、水溝中和陰濕的廢墟,以及山坡、田野、路旁、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柴堆及屋瓦隙間,廚房牆角邊等陰暗的角落,或在豬舍、雞舍周圍的磚瓦下。其雖然生活在這些較髒亂的環境中,但蜈蚣它很愛乾淨,會經常用下唇將觸角與身體舔乾淨。


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慣,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很少發生鬥毆而自相殘殺的現象,如果棲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時,較弱的蜈蚣會自動開,另尋棲息地。另外蜈蚣也很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進食,甚至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產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後則會把卵吃掉。

造成的危害

就整體而言,蜈蚣對人類是有益的,不會帶來病菌,不會主動攻擊人,中小型蜈蚣的毒液量少毒鉤小,因此無法咬穿皮膚,較無威脅性,不會對人的安全造成威脅。至於大型的蜈蚣,若不小心碰觸到就比較會咬人,造成局部腫痛,但也沒有致命的危險。


成年人被蜈蚣咬傷後,除了感到十分疼痛,可能會有嚴重腫脹、發抖、發燒與虛弱等症狀,不過不太可能致命。蜈蚣咬傷對於小孩與有過敏反應的人更具威脅,過敏者可能產生過敏性休克但基本上被蜈蚣咬傷幾乎不會造成死亡


蜈蚣仍經常驚嚇到人,這是因為牠們移動時同時動用大量的腳,且牠們傾向於從暗中竄出,衝向人們的腳。

建議

防止聚集:

要檢查家附近可能有適合蜈蚣的生長環境,例如潮濕、石壁中或牆身有隙縫,也要清理住所附近的木頭、腐葉堆、石頭、磚塊和其他垃圾或廢棄的物品等,其都會吸引蜈蚣來聚居。


蜈蚣侵入室內,往往是由於房屋周圍是潮濕的環境,潮濕是蜈蚣所喜歡的環境,所以家裡最重要保持讓陽光進入和乾爽,平時要多開窗通風透氣,如果無法通過門窗排減水汽,則使除濕機進行除濕。室內要特別注意陰暗和潮濕的地方,例如地下室、儲藏室、浴室、廁所等等。家居垃圾需放到垃圾桶內及蓋好。


一旦發現家裡有蜈蚣入室後,要整理好室內雜物、保持清潔、減少蟑螂,不能地上到處是雜物,不給蜈蚣藏身之所與獵物吸引,它自然就會離開。


防止侵入:

蜈蚣經由門下、窗戶縫、水管以及牆縫等縫隙進入室內。因此排水孔應加裝隔網、修補牆上和地板的細縫、並確保紗窗緊貼門窗框及保持狀況良好。


另外也要修剪靠近住所的雜草和懸垂樹枝,花圃規劃佈置最好遠離門窗,也不要緊挨牆堆放雜物,這樣可減少蜈蚣侵入室的機會


最後,蜈蚣是夜晚活動的生物, 因此夜晚要關嚴門窗,尤其是炎熱的夏天。


若在室內發現要想辦法扔出室外 :

通常蜈蚣都是一公一母,所以如果發現一隻,至少應該還有另一隻,要仔細檢查尋找


戶外養:

蜈蚣的天敵有雞、貓鼬蠑螈甲蟲蛇等等


定期用藥:

可以定期使用驅蟲藥、生石灰、硫磺、雄黃酒、樟腦圍繞著牆邊、排水口、門窗框邊上、蜈蚣藏身的角落等,這樣可預防蜈蚣聚集與侵入室內也可使用艾草進行煙燻但若是關閉門窗煙燻留一個門縫讓其逃逸。


蜈蚣咬傷後的處理方法:

最好的處理是清洗及消毒傷口,可用肥皂水或氨水、碳酸氫鈉液沖洗傷口中毒性,另外冰敷也可以減輕局部的腫脹及疼痛


通常幾天後疼痛便消失痊癒,少數人會有較劇烈的症狀,如紅腫、淋巴腺腫大等,這是傷口被細菌感染,應馬上就醫


防治方式

匯澤使用美國原裝進口超微粒ULV噴霧機,進行小範圍室內空間噴灑,噴出極細微粒可在空中停留2-6小時,讓消滅蜈蚣的藥劑徹底布滿整個空間與細縫。

匯澤使用最新鋰電池電動噴霧機,使用環保署核可的藥劑,針對各種細縫做殘效處理,徹底殺死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