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來臨之前|Before Dawn|2025
Video installation | Dimensions variable depending on venue
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黎明來臨之前|Before Dawn|2025
Video installation | Dimensions variable depending on venue
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以賽亞書 42:3
本作品轉譯並延展了當代白噪音影像語彙,此類影片常以雨聲、篝火等元素構成無敘事性的感官場景,為大量依賴此類影像進行情緒調節的人們提供平靜的心理慰藉。我將此種影像語彙延伸為內在風景的載體——將關於追尋人生意義過程中的掙扎、遲疑與沉潛中的推進,投注於火光與景物的對比之中。孤燃的篝火與遠方教堂廢墟中隱約閃爍的微光彼此呼應,象徵即使身處艱難,內在仍受彼方的引力牽動。
除了白噪音所營造的空景意象,作品更關注於在深淵、黑暗與困境中持續掙扎以追尋意義的生命狀態。比起陽光明媚的時刻,我更試圖聚焦於暗夜風雨中人的姿態與意志——在患難中所做出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我們如何被塑造。因此,我所關注的並非僅是人孤身面對世界的回應,更是其於面對中所開展的內在轉化與超越向度;這始終構成我影像創作中重要的語彙與關懷。
錄像中的廢墟場景承載著這樣的信念:殘缺並不等於消失,堅持亦非解答,而是一種連續的、不斷發生的存在狀態,也是一種於此間沉思的形式。這樣的視覺意象亦呼應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像樹林中的修道院》畫作中的殘破聖殿——即使歷經摧毀,仍以屬於精神性的堅定姿態立於風中。而這團未曾熄滅的火光,正是影像中具象承載我關懷的生命姿態:它微弱卻持續,如同於無解與混沌中,仍選擇守住信念的存在姿態。遠方的微光則在靜默中引動觀看者,引領他們進入一種無以名狀卻可能觸及的存在經驗,或於其中照見自身難以言說的感知與共鳴,彼此構成超越性的對望,亦開啟觀看與感知回聲之間的內在往返。
場域建構上,畫面呈現一處荒廢而靜默的空間:焦黑斷木、零落繩索、枯葉堆積的地面、靜止不動的船與乾涸之井,皆如記憶的碎片般散置。所置入之物件亦隱含信仰敘事場景的轉譯——撒瑪利亞的井、加利利之船、藏於落葉中的十字木與鏡子,皆作為隱喻性符號,指涉記憶、存有維度或感知邊界的經驗。循環播放的畫面中,火焰的恆定成為邀請,引領觀者將那些無以名狀的情緒與狀態寄託於光之臨在。此處的時間不再線性推進,而是被懸置於一個明亮的瞬間;「當下」亦不再是從過去與未來中抽離出的時間斷片,而是一種永存的形式。
這團火,於是成為精神旅途中的一個無聲標記——在混沌與孤寂之間,隱隱顯明那不可見且崇高的臨在。它未必能為觀者提供明確的解答,惟願觀者得以在這片靜默之境中,投射自身經驗,與這未竟之火產生共鳴,在無聲之中,獲得屬於自己的釋放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