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羅15:1~7(參考經文:詩篇69篇)
1、一本聖經,選擇性各自表述?
信息中多次提到人們讀聖經時常出現選擇性地閱讀和解釋的情況。牧師舉例說,許多人讀詩篇 69 篇時,可能會選擇性地忽略其中咒詛仇敵的部分,只講述前後讚美神的部分。牧師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正確,並指出雖然沒有人敢公開說可以選擇性地讀聖經,但實際上人們常常這樣做。這種選擇性的閱讀和解釋,使得人們可能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偏見來理解聖經,從而產生不同的甚至扭曲的解讀。有些人宣稱相信聖經並引用經文,但卻是選擇性地引用,最終導致自己的心態變得混亂和扭曲。牧師甚至遇到有人根據以賽亞書的經文,錯誤地解讀為非基督徒的財富會被聖靈轉移到他們的戶頭。這個例子說明了選擇性地解釋聖經可能導致非常個人化甚至荒謬的結論。
2、同溫層解經的亂象
信息中用台灣政治界的同溫層現象來比喻教會中解經的亂象。牧師指出,就像支持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會選擇性地相信和傳播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導致彼此之間無法溝通理解一樣。在教會中,許多基督徒也可能受到名嘴牧師或特定團體的影響,只接受他們選擇性餵養的聖經資訊懶人包。這使得大家雖然都聲稱相信同一本聖經,但因為接收到的資訊是片面的,導致對神和信仰的理解五花八門。一旦進入這種宗教同溫層,即使鼓勵他們自己讀聖經,他們也可能帶著成見,只擷取符合自己立場的片段,最終仍然認同同溫層的觀點,這與被邪教洗腦非常相似。牧師強調,這種同溫層的形成使得人們難以全面和客觀地理解聖經,導致教會內以及不同教會之間產生對立。
3、所有經文都指向基督
牧師在信息中提出了理解聖經的一個關鍵原則:整本聖經都在見證基督。他認為,所有的經文,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最終都指向基督。舊約中的預言直接指向彌賽亞(基督),而一些救贖的經文則可能以隱喻或預表的方式與基督的身分、位格和事工相關聯。牧師以詩篇 69 篇為例,認為大衛在困境中的禱告,雖然是他個人的經歷和抱怨,但在聖靈的引導下,也預表了基督的受苦。保羅在羅馬書 15 章引用詩篇 69 篇的經文,並將其視為基督所說的話,就證明了這個觀點。因此,當我們在讀聖經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思考這段經文與基督有什麼關係。如同前往火車站,不同的道路最終都會到達目的地,只是直接或間接而已,聖經中所有的話最終都是指著基督說的。
4、彼此接納:不再『一書各表』
根據信息內容,彼此接納是打破 "一書各表" 困境的重要途徑。保羅在羅馬書 15 章勸勉信徒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他們一樣。這段經文的背景是當時羅馬教會中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間存在隔閡和矛盾,例如在飲食習慣和節期遵守等方面的差異。保羅強調,從前所寫的聖經(舊約)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目的是要藉著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使我們得著盼望。因為基督已經承擔了我們對神的辱罵,使得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能在基督裡合一。因此,信徒不應該為了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彼此排斥,而應該彼此忍耐包容,一同得安慰,享受在基督裡合一的盼望。牧師認為,只有聖經能夠打破人為的同溫層,引導我們轉向基督,建立真正的家人關係。當我們彼此相愛,彼此同心,擁有相同的盼望時,就能自然地榮耀神,而不是刻意地去做某些行為。
總結來說,信息強調了全面和認真閱讀聖經的重要性,避免選擇性的解讀和陷入同溫層的偏見。理解聖經的關鍵在於認識到所有經文都指向基督。基於基督的接納,信徒應該彼此接納和包容,超越文化和習慣的差異,從而打破 "一書各表" 的困境,一同在基督裡得安慰和盼望,最終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