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什麼是預表?
「預表」 (type) 是一種聖經解釋的概念,指的是舊約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或制度,本身並非新約的實體,但卻在許多方面與新約中真正的主角——耶穌基督——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被視為預示或象徵著基督的身份、位格、事工以及其他相關的細節。它是一種「隱藏的比喻」(metaphor)。
舉一個例子來解釋「預表」:
大衛王在詩篇中的經歷預表了彌賽亞(基督)。雖然詩篇中大衛是在抱怨自己經歷的痛苦和苦難,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聖靈卻使用他所講的這些話,作為基督要對我們說的話。
講者進一步解釋說,即使大衛在抱怨自己冤枉、受苦,例如說「辱罵你人的入罵都落在我身上」,保羅在讀到這樣的經文時,卻認為這是基督所說的話。這是因為基督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我們對神的辱罵。因此,大衛的經歷,儘管是他個人的,卻在許多世紀後預表了彌賽亞所要受的苦難。
總而言之,「預表」是指舊約中具有『預示性質』的人事物,它們在某些方面相似於新約中的基督及其工作,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基督的位格和救贖事工。舊約聖經中的許多地方,雖然不是直接預言基督,但都以「預表」的方式指向基督。
Q:神為何揀選雅各,不揀選以掃?
首先,的內容提到,在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懷孕時,神就曉諭她「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這在雙子還未出生,善惡都未做出來之前就已決定。經上記載「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恨惡的」。講者在此解釋,這不是指神對以掃有仇恨的意識,而是西伯來文學的表達方式,意指神愛雅各勝過愛以掃。
更重要的是,強調,神揀選雅各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只在乎照著那呼召人的主」。這表明神的揀選是基於祂的主權和旨意,而不是基於雅各或以掃自身的行為好壞。講者明確指出,這段經文並非在討論誰得救、誰不得救的雙重預定論,而是要說明神預定的計畫是透過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來傳遞和實現祂的應許。神的應許屬於亞伯拉罕的後裔,也就是有信心的人。
進一步說明,以色列人追求卻沒有得到,只有蒙揀選的人得到。這再次強調了揀選是出於恩典,不在乎行為。神揀選並不是因為人的努力或影響力,而是神的主權作為。
總結來說,神揀選雅各,不揀選以掃,主要的目的是彰顯神的主權和祂揀選的恩典,這與被揀選者的行為無關。這個事件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透過應許的後裔延續下去,而這個後裔的關鍵在於信心,而非肉體的血緣。
Q:要如何理解預定論?
要理解預定論,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點來看:
● 神的自主揀選 (神主動的預定揀選呼召) 是理解預定論的核心。信息中強調,基督徒的確據不能建立在個人的立志、感覺、努力追求或靈性程度上,而是完全決定於神主動的預定、揀選和呼召。這表示神在創世之前就已經在祂的主權下揀選了一些人得救。
● 揀選是出於恩典,不在乎行為 (既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這是揀選的恩典)。《專題四》中明確指出,神的揀選是基於祂的恩典,而不是基於人的行為。這呼應了我們之前討論神為何揀選雅各,不揀選以掃時,《專題一》內容所提到的神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只在乎照著那呼召人的主」。神揀選雅各並非因為他比以掃更好,而完全是神主權的決定。
● 預定與個人的努力和追求無關。既然揀選是神主動的恩典,那麼個人的努力去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或追求卓越,並不是被神揀選的原因。最後一堂提到,以色列人追求卻沒有得到,只有蒙揀選的人得到。這強調了人的努力並不能主導神的揀選。
● 預定論與基督的愛緊密相連。《專題三》指出,沒有任何事可以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為這愛不是在我們裡面,而是在基督耶穌裡面。神的預定揀選是這份愛的主動彰顯。
● 聖經中存在「餘數」的概念。《專題四》提到,在每一個世代,神的百姓常常是不起眼、沒有影響力的「餘數」,這是神揀選的恩典所留下的。
總結來說,從這些經文來看,預定論強調神在救贖中的主權地位。神在祂的恩典中,主動地揀選一些人得救,這完全是神的作為,與被揀選者的行為無關。基督徒的確據應當建立在神的這份主動的揀選和在基督裡的愛,而不是自身的努力或感覺。這個概念也解釋了為何有時看似不配的人會蒙恩,因為神的揀選不是基於人的價值判斷,而是祂主權的恩典。
Q:請闡述的神的拯救模式是一個「虧損帶來益處」的模式。
這個概念在講述猶太人和外邦人與福音的關係時尤為明顯。牧師提到,即使是跌倒應受懲罰的人,神也可以使用他們,使別人蒙受益處。這暗示了看似負面的事件(如以色列人的不順服)可能帶來正面的結果(外邦人的蒙恩)。
更具體地,課堂中牧師探討了羅馬書第10章末到第11章的內容,指出當時許多猶太人拒絕接受福音。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他們的「虧損」。然而,這個「虧損」卻為外邦人帶來了「益處」,因為福音因此得以傳向外邦。使徒保羅被揀選為外邦人的使徒,這正是神使用一個原本是猶太教精英(法利賽人)的人,將福音帶給外邦人的例子。
同時,保羅也希望他身為猶太人的「虧損」(部分人不信)能夠激勵他的同胞,使他們因外邦人的信而產生嫉妒,進而也尋求救恩。這表示外邦人的「益處」(接受福音)可能反過來成為猶太人的「益處」。
牧師強調,神使用了一種人無法想像的方式,讓外邦人和猶太人各自在不同的階段激勵對方,甚至使用「嫉妒」這個詞,最終目的是讓雙方都歸向神。這清晰地描繪出「虧損帶來益處」的模式:
● 以色列人的不順服(虧損)導致福音傳向外邦(益處)。
● 外邦人因信稱義(益處)可能激起以色列人的嫉妒,促使他們也尋求救恩(益處)。
此外,講者也提醒外邦信徒不要因自己的蒙恩而忘恩負義,輕視不信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在福音的傳播中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這進一步說明了神救贖計畫的奇妙之處,看似的「虧損」和「益處」之間存在著轉化和相互作用。
總而言之,牧師通過對羅馬書相關章節的闡述,清晰地展現了神在救贖歷史中的一個模式,即在某些群體或個人身上發生的看似是「虧損」的事件,卻可以成為另一些群體或個人蒙受「益處」的契機,最終目的是成就神整全的救贖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