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接受白內障手術是否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關呢?
結論: 接受白內障手術可能與降低失智症風險相關。
研究設計
美國的大型縱貫追蹤分析研究(1994-2018)。
納入65歲以上未曾被診斷失智症長者。
篩選出罹患白內障、青光眼個案(n=3,038),透過一年兩次追蹤,觀察失智症發病情形。
以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s分析比較(1)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n=1,382)與(2)未接受白內障手術(n=1,656)發生失智症風險。
主要結果
個案平均年齡74.4± 6.2歲,女性占 59%,白人佔91%。
接受白內障手術 vs. 未接受白內障手術(下圖): 前者女性較多,年紀較輕,罹患白內障較早,收縮壓較低,自我評估健康狀態較好。
4. 從發生失智症風險來看(下圖):
接受白內障手術 vs. 未接受白內障手術 (Model 1[primary model]): 失智症風險下降 (HR = 0.71; 95 %CI:0.62–0.83)。
接受青光眼手術 vs. 未接受青光眼手術 (Model 3): 失智症風險無變化(HR = 1.08, 95 %CI: 0.75–1.56)。
5.進一步分析相關風險因子(下圖):
失智症風險(包含各種病因)較低: 近期接受白內障手術,教育程度高,無APOE4失智症基因。
Alzheimer失智症風險較低:曾接受白內障手術,教育程度高,無APOE4失智症基因。
優/缺點: 長時間世代研究/ 無法確認因果關係、仍有誤差未被矯正、醫療保險體制不同,無法適用在台灣族群
參考文獻: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86583
個人評論
可能原因
接受白內障手術長者,視覺功能改善,更能接受外界刺激活化大腦,延緩失智出現。
接受白內障手術長者,可能較注重自己的健康,而且具有較高社經地位,因此積極投入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減緩失智發生。
雖然接受白內障手術跟失智症因果關係仍不明,不過也再次強調感官功能對於認知功能維持的重要性!!
問題: 流感疫苗除了預防流感之外,對認知功能有影響嗎?
結論: 接種流感疫苗(特別是曾多次接種)可能與降低失智症風險相關。
研究設計
縱貫追蹤分析研究 (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 medical records,9/1/2009~8/31/2019)
納入65歲以上未曾被診斷失智症長者。
以competitive risk models追蹤比較未接種流感疫苗者(n=56,925)與曾接種流感疫苗者(n=66,822)發生失智症風險。
主要結果
個案平均年齡75.5± 7.3歲,女性占 3.8%,白人佔91.6%。
曾接種流感疫苗者 vs. 未接種流感疫苗者(下圖): 失智症風險下降 (HR = 0.86; 95 %CI:0.83–0.88)。
曾接種流感疫苗者超過6次以上 vs. 未接種流感疫苗者(下下圖): 失智症風險下降 (HR = 0.88, 95 %CI: 0.83–0.94)。
優/缺點: 長時間世代研究/ 無法確認因果關係、分類誤差、無法適用在台灣族群(白人男性佔多數、美國退伍軍人世代研究、疫苗可近性、民眾接受疫苗程度)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410X21010793
個人評論
可能原因
願意並多次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相對來講較注重自己的健康,因此進行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減緩失智發生。
曾接種流感疫苗長者得到流感及併發症風險較低,減少病毒或細菌腦部損傷。
曾接種流感疫苗長者因流感及併發症導致失能、營養不良風險較低,因而避免腦部快速退化。
雖然接種流感疫苗跟失智症因果關係仍不明,不過到了流感季節,又多了一個好理由可以說服長者施打流感疫苗!!
問題: 睡眠時間不足是否與認知功能退化有關?
結論: 中年期睡眠時間不足,可能會增加老年期失智症發生機會。
研究設計
縱貫追蹤分析研究 (Whitehall II study),從平均年齡50歲開始追蹤長達20年。
根據原始資料,將所有個案分為睡眠時間≤6小時,7小時,≥8小時三組。
以COX regression長期追蹤新發生失智症的風險。
主要結果
總共納入7959位個案,其中睡眠時間≤6小時: 3149人;7小時:3624人;≥8小時:1186人。
在追蹤期間中,共有521位個案被診斷為失智症。
以睡眠時間7小時作為基準(下圖):
睡眠時間≤6小時則發生失智症風險升高 (fully adjusted model: HR=1.22, 95% CI: 1.01-1.48)。
睡眠時間≥8小時不會改變失智症風險。
4. 從追蹤期間睡眠時間變化來看 (下圖):
以睡眠時間無變化(persistent normal)為基準,睡眠時間一直維持較短(persistent short)的人發生失智症風險比較高(fully adjusted model: HR=1.3, 95% CI: 1.00-1.69)。
5. 從客觀性睡眠時間(以身體活動加速度計量測)來看 (下圖):
左圖為fully adjusted model,右圖為fully adjusted model再加上missing data management using inverse-probability weighting。
兩張圖皆顯示至少7小時睡眠時間發生失智症風險較低,若低於6小時失智症風險開始逐漸升高。
優/缺點: 長時間世代研究/ 無法確認因果關係、仍有相關因素未被矯正(residual confounding)
個人評論
本文指出中年期睡眠時間不足,與老年期失智症發生具有相關性。
其他關於睡眠的指標例如: 睡眠品質、入睡時間、起床時間等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50歲左右的中年人正是社會中流砥柱,也正位居事業發展的巔峰,需多注意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朝向健康老化目標邁進!!
問題:失智症患者常合併憂鬱症狀,請問哪種治療方式比較好?
結論: 非藥物治療 (包含認知刺激、認知刺激+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運動+社交促進+認知刺激、按摩治療、多元介入、職能治療、懷舊治療)對於憂鬱症狀改善有明顯效果,而且不比藥物治療來的差。
研究設計
系統性回顧及網絡統合性分析。
比較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改善失智症患者的憂鬱症狀程度。
非藥物治療包括(下圖):認知刺激、環境改變、按摩治療、職能治療、社交促進、運動、多元照護、心理治療、懷舊治療、動物治療。
主要結果
總共納入256個研究,28483位失智症患者。
患者以70歲以上女性為主,診斷以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最多,失智程度以輕中度為主,患者來源主要是社區及機構長者。
大多數研究治療期間小於11週,憂鬱評估工具以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及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為主。
針對失智症患者合併憂鬱症狀,但先前未被診斷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者,
與一般常規治療(usual care)相比,下列幾項非藥物介入更能夠改善憂鬱症狀(下圖左,網絡統合分析結果)
認知刺激
認知刺激+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運動+社交促進+認知刺激
按摩治療
多元介入
職能治療
懷舊治療
與藥物治療相比,下列兩項非藥物介入並不比藥物治療效果差
認知刺激+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運動+社交促進+認知刺激
優/缺點: 統合分析研究/ 研究異質性高
個人評論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患者的憂鬱症狀改善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鼓勵失智症患者多參加團體運動(group exercise),不僅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肌力及生活自理功能,也能夠提供社交刺激,改善心理健康,可謂一舉數得!!
問題:長輩常常有牙齒方面問題,除了影響進食跟外觀,還有其他壞處嗎?
結論:
牙齒數目越少、未裝假牙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
80/20原則: 80歲以上長者至少要有20顆以上自己的牙齒
研究設計:
前瞻性世代研究,納入17079位認知功能正常之65歲以上長者(平均年齡83歲),追蹤長達16年時間。
個案牙齒數目及假牙情形: 76.2%個案牙齒少於19顆,27.3%完全缺牙,29.1%使用假牙。
追蹤認知功能分數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分析比較兩者間相關。
結果:
共有6456人在追蹤期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現象。
未使用假牙,比起使用假牙個案,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升高 (Hazard ratio=1.25, 95% CI=1.17—1.33)
牙齒數目與認知功能衰退:
綠色三角形:最初 0顆牙齒 的長者,比起超過20顆牙齒的長者,發生認知功能衰退風險最高 (Hazard ratio=1.31, 95% CI=1.20—1.44)
藍色正方形:最初 1-9顆牙齒的長者,發生認知功能衰退風險次高 (Hazard ratio=1.23, 95% CI=1.13—1.33)
紅色圓圈:最初 10-19顆牙齒的長者,發生認知功能衰退風險稍高 (Hazard ratio=1.14, 95% CI=1.04—1.24)
優/缺點:大規模世代研究/ 僅有最初牙齒資訊、牙齒功能狀態不明
參考文獻:
個人評論
日本歯科医師会從1989年就開始提倡「80/20運動」: 80歲以上長者至少要有20顆以上自己的牙齒
(https://www.e-healthnet.mhlw.go.jp/information/teeth/h-01-003.html)
#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16年
「8020」達成率為51%
#「8020」達成人數(綠色長條部分)也逐年增加
雖然牙齒功能狀態(例如:蛀牙)、殘存牙齒種類(門齒、犬齒、臼齒)、牙齦疾病等與認知功能關聯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不過總歸一句話: 先求有(牙齒),再求好(牙齒),沒有記得快去裝(假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