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糖尿病個案的血糖控制是否與肌肉量、肌力、行走速度等肌少症指標有關聯呢?
結論:血糖控制較好的糖尿病患者,肌肉質量與行走速度相對較佳;使用胰島素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肌肉質量也相對較高。
研究設計:
前瞻性世代研究,納入588位罹患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70歲),追蹤1年時間。
最初研究開始時,所有個案糖化血紅素平均值為7.3%,肌少症比率為6.3%。
所有個案根據糖化血紅素改變程度分為五群,比較一年後肌肉質量(skeletal muscle index)、手部握力、行走速度的差異。
主要結果:
追蹤一年後,整體肌肉質量、手部握力、行走速度沒有統計上差異。
糖化血紅素下降超過1%的個案,肌肉質量與行走速度都有顯著增加,但是握力並無改變 (下圖左)。
進一步控制相關干擾因子後,發現糖化血紅素每下降1%,肌肉質量(SMI)(beta=0.113, p=0.027)和行走速度(beta=0.145, p=0.002)都有顯著增加,但是握力並無改變 。
所有糖尿病藥物中,只有胰島素使用與肌肉質量增加有相關(下圖右)。
所有糖尿病藥物與肌力及行走速度改變皆無相關(下圖右)。
優點/缺點: 世代追蹤研究/個案數少、追蹤時間短、因果關係不明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25861020309671
個人評論:
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只能降低心血管、腦血管、腎臟等各大器官併發症,對於改善肌少症也可能有幫忙。
胰島素可能可以促進蛋白質生成及延緩蛋白質分解,對於肌肉生成可能有助益。
不過增加肌肉質量並不代表改善肌肉功能(握力、平衡、敏捷度等),所以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血糖控制與肌肉指標關聯性。
問題:老人家常常肌肉量不足,肌力下降,導致走得慢或走不遠;補充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必須胺基酸(白胺酸)是否可以增加肌肉量,改善肌力,走路跟飛的一樣?
結論:營養狀態正常的長者,補充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必須胺基酸(白胺酸),無法有效改善肌肉質量、肌力、平衡步態、行走速度及肌肉蛋白質生成。
研究設計:
雙盲隨機對照介入研究。
收案條件:
肌肉量減少(BIA < 6.75 kg/m*m in females and < 10.75 kg/m*m in males) 或/且
肌力下降 (< 20 kg females, < 30 kg males)
BMI介於19–35 kg/m*m
不抽菸者
認知功能正常
排除條件
近五年罹患癌症
糖尿病
嚴重腎臟病變
腸胃道疾病影響吸收
神經肌肉疾病
一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3公斤
無法行走
參加肌力訓練課程
每天早餐蛋白質攝取超過0.5g/天
定期補充魚油
服用影響腸胃道吸收之藥物
共納入107位65歲以上長者,分為以下3組提供營養補充(下圖),總介入時間長達24週。
白胺酸(Leucine-enriched protein)(n=38): 含有 3g leucine, 10g protein
白胺酸+長鏈omega–3不飽和脂肪酸(LC n–3 PUFAs)(n=38): 含有 0.8g EPA, 1.1g DHA
對照組(n=31): 與其他兩組熱量相同
主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兩組營養補充實驗組在肌肉質量、肌力、平衡(單腳站立)、行走速度、整體步態行走表現(SPPB score及TUG)、肌肉蛋白質生成都沒有顯著差異(下圖)。
優點/缺點: 雙盲隨機對照介入研究/白人研究
參考文獻: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dvance-article/doi/10.1093/ajcn/nqaa449/6237554
個人評論:
除了上週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發表的最新統合分析讓維他命D摔落神壇以外(https://sites.google.com/view/fdsfds13231/a/%E5%81%A5%E5%BA%B7%E8%80%81%E5%8C%96?authuser=2#h.c2ldw7uxfimp),白胺酸跟魚油對於肌少症的好處也受到嚴重挑戰。
不像維他命D能夠檢測血中濃度,補充白胺酸與魚油前無法得知體內是否有缺乏情形。
不管體內是否缺乏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或是白胺酸,本篇文章告訴我們,至少在營養正常長者身上,補充白胺酸與魚油並沒有對肌肉有明顯好處。
不要再迷信單一營養補充品,每天攝取足夠熱量及蛋白質食物(至少1.2g/kg/day),並且合併有氧及肌力運動才是王道!!
問題: 住院病患若合併肌少症可能在院內發生跌倒,是否有簡單方便操作的肌少症篩檢工具可找出跌倒高風險高齡族群?
結論: 肌少症篩檢工具(SARC-F,請參照下圖)可預測住院跌倒風險,大於等於2分以上可視為具有高度住院跌倒風險。
研究設計:
此回溯型世代研究於日本愛知醫科大學醫院(900床病院)收案,納入2019/4到2020/3間65歲以上的住院高齡個案。
所有個案入院時皆接受SARC-F(請參照下圖)篩檢,運用ROC分析SARC-F分數與住院跌倒發生之相關性。
主要結果:
總共納入9927位65以上個案,平均年齡為75.9歲。其中有159名個案(1.6%)在住院期間曾發生跌倒事件。
入院時SARC-F分數與住院跌倒事件具有顯著相關,且具有可接受的鑑別能力 (area under the curve = 0.721 [0.678–0.764],p < 0.001)。
當以2分為分界點,也就是分為 SARC-F ≥ 2分 vs. SARC-F < 2分,SARC-F具有最好的鑑別能力 (sensitivity = 0.679, specificity = 0.715 )。
SARC-F ≥ 2分相比SARC-F < 2分住院個案,有超過2倍的機會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事件 (hazard ratio=2.11 [1.37–3.26],p < 0.001)。
優點/缺點: 大規模研究 / 單一中心收案、回溯型分析
參考文獻: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603-021-1597-3
個人評論:
老年醫學大師 John Morley所發展的SARC-F不只被納入2019亞洲肌少症共識中當作篩檢工具,也能預測住院跌倒風險。
針對所有的高齡住院個案都進行SARC-F篩檢,特別是在大學醫院精細分科醫療體制下,這真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也才能建構此完整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