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住院高齡長者BMI跟死亡率呈現哪種相關性呢?
結論:住院高齡長者BMI越低,死亡風險越高。
研究設計
全國性(丹麥)回顧型世代研究
比較西元2005至2014年間,全丹麥65歲以上住院長者BMI與死亡率相關。
納入age, comorbidity, polypharmacy, ADLs, marital status, prior hospitalizations, and admission year作為矯正因子,運用COX regression model 進行分析。
主要結果
共納入74589人(63%為女性),平均年齡82.5歲(SD=7.5),Barthel index平均為54分,BMI為23.9±5.1。
根據K-M survival分析(未納入矯正因子)(下圖),BMI大於30以上有較高存活率。
根據COX model分析(BMI當作連續變數,同時納入矯正因子),從中間的實線來看,不管是男性女性,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死亡率(下圖A: 整體死亡率,下圖B: 30天內死亡率,下圖C: 1年內死亡率),BMI越低,死亡風險越高。
以整體死亡率來看,死亡風險最低的點落在BMI=37.8 kg/m2
以整體死亡率來看(下表)
BMI<25 kg/m2族群,BMI若每增加1kg/m2,則整體死亡率下降6%。
BMI=25-34.9 kg/m2族群,BMI若每增加1kg/m2,則整體死亡率下降2%。
BMI>35 kg/m2族群,BMI增加與整體死亡率無關。
優/缺點: 大規模世代分析/ 國外研究,白人族群為主,肌少肥胖症未被考慮,其他造成低體重疾病未被納入矯正。
參考文獻: https://www.jamda.com/article/S1525-8610(21)00653-8/fulltext
個人評論
根據之前文獻,社區高齡長者BMI與死亡率呈現U型或J型相關,也就是過瘦及過胖死亡風險都會提高;但本研究顯示住院高齡長者越瘦,死亡風險越高。
面對需要住院的急性疾病,還是要有"病本"(肌肉、脂肪等)才能應付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壓力。
雖然亞洲人跟西方人體型、體組成差異甚大,本研究結果不一定能應用在台灣人,不過還是建議中年期還是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合併心肺、肌力、肌耐力訓練,達到"長肌肉"的目標。
問題:高齡長者體重變化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變瘦或變胖會不會有不良後果?
結論:體重變化(不論是增加或減少)都可能與高齡長者死亡率增加有關。
研究設計:
納入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
比較社區高齡長者體重變化與死亡率的相關性。
體重減輕組別:共納入30個研究,總人數達1,219,279人,69,255人最終死亡。
體重增加組別:共納27個研究,總人數達1,210,116人,65,481人最終死亡。
體重變動組別:共納4個研究,總人數達6,901人,2,283人最終死亡。
主要結果
體重下降與死亡率升高相關(下圖): 體重下降與未下降個案相比,死亡風險高出59%(hazard ratio (HR): 1.59; 95% CI: 1.45–1.74; P < 0.001).
2. 體重增加與死亡率升高相關(下圖): 體重增加與未增加個案相比,死亡風險高出10% (HR:
1.10; 95% CI: 1.02–1.17; P=0.01).
3. 體重變動與死亡率升高相關(下圖): 體重變動與未變動個案相比,死亡風險高出66% (HR:
1.66; 95% CI: 1.28–2.15; P<0.01).
優/缺點: 大規模統合分析/ 國外研究,白人族群居多,原始體重不明,衰弱等其他因子未被考慮。
參考文獻: https://academic.oup.com/ageing/article-abstract/50/3/697/5958501
個人評論
根據之前文獻,高齡長者過瘦(BMI<18.5)反而比過胖(24<BMI<27)死亡率更高。本研究再進一步提出,高齡長者體重盡量維持穩定才是最好的策略。
不過亞洲人跟西方人體型差異甚大,原始體重資料在本研究分析中也不明,所以建議中年時期還是要維持標準身材(18.5<BMI<24),並養成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
問題:有需要定期抽血檢測維他命D濃度嗎?如果不足的話需要補充嗎?
結論:
目前沒有研究探討定期抽血檢測維他命D濃度之必要性。
血中維他命D不足的社區成年人,補充維他命D之後,與未補充的個案相比較,死亡率、骨折、跌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發生率都沒有顯著下降。
研究設計: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主導進行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更新篩檢維他命D缺乏及補充之臨床建議。
僅納入隨機對照試驗進入統合分析,比較兩者間差距
篩檢維他命D缺乏 vs. 不篩檢維他命D缺乏
針對維他命D缺乏個案,補充維他命D vs. 不補充維他命D
主要比較項目
死亡率
骨折發生率
跌倒發生率
糖尿病發生率
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癌症發生率
憂鬱
身體功能(physical function)
感染
主要結果
總共納入46個研究,總人數達16,205人。
沒有任何一篇文章評估篩檢維他命D對於健康的影響。
抽血檢測發現維他命D不足的社區成年人,補充維他命D之後,與未補充的個案相比較,死亡率、骨折、跌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都沒有顯著差異。
以最重要的死亡率為例,下圖上半部顯示維他命D不足社區成年人補充維他命D並不會降低死亡率(ARD 0.003, 95% CI: -0.006~0.011);下半部顯示維他命D不足的入住機構個案經過補充後可能稍微降低死亡率(ARD -0.028, 95% CI: -0.055~-0.002)。
身體功能、感染方面則因為研究過少而無法得到明確結論。
優/缺點: 統合分析/ 國外研究,白人居多,高緯度國家居多,維他命D補充劑量、頻次、期間差異大
參考文獻: https://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home/getfilebytoken/XCAMvXugbjnYnGmeF5GtUS
個人評論
之前大部分證據顯示僅在維他命D缺乏個案身上補充維他命D才可看到好處,但這篇最新統合分析告訴我們連在維他命D缺乏個案補充維他命D也不見得有好處........Orz
納入研究對象區域跟台灣實在差異甚大;維他命D也不像藥物一樣,有標準化給藥方式劑量,要將結論套用在臨床應用,也要有所保留。
不過台灣處在亞熱帶國家,相對藉由曬太陽生成的維他命D也較多,既然在陽光不足的國家補充維他命D都沒有明顯好處,台灣人補充維他命D的好處(即使是維他命D缺乏個案),似乎也比大家想像的要來的更低..
所以除了上健身房以外,偶爾還是要走出戶外多運動!!
問題:上次提到飲食型態與健康老化相關,運動是否也能促進健康老化??
結論: 每週兩次,一次一小時的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能夠促進健康老化,但是一旦中止運動,其健康效益也會顯著下降。
研究設計:
於日本中部豐田市邀請65歲以上長者進行隨機對照介入研究。
從全市22,790位社區長者中,篩選出自己覺得有認知功能退化(subjective memory concern)的高齡長者4,441位。
根據個人參加意願,最後納入415位社區長者(平均72.3 ± 4.6歲)。
介入方法:
所有個案分為以下四組進行介入,總介入時間長達26週。
對照組: 單純衛教。
有氧運動組: 踏步及走路運動。
肌力訓練組: 負重運動及彈力帶運動。
有氧運動+肌力訓練組: 包含上述兩者,但時間減半。
運動方式: 包含下列兩項
團體運動:每週2次(健身房由教練帶領),每次包含10分鐘暖身,40分鐘運動,10分鐘緩和。
家中自主訓練。
追蹤26週後及52週後個案健康老化指數變化。
健康老化指數以WHO定義之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的Z-score作為指標,包含行走功能、活力、認知功能、心理狀態四大面向。
Z-score分數越高代表越健康,越低代表越不健康。
主要結果
26週後,與單純衛教相比
有氧運動(AT)可增進健康老化程度 (mean difference:0.17, 95% CI: 0.03-0.30)
肌力訓練(RT)可增進健康老化程度 (mean difference:0.17, 95% CI: 0.05-0.28)
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未提供更多效益 (可能因為複雜度太高而導致熟練度不足XD)
52週後
不管哪一種運動都跟單純衛教效果差不多
優/缺點: 隨機對照介入研究 / 僅適用主觀性認知功能退化個案,無法外推
個人評論
這篇也是我自己關於健康老化系列研究的最新熱騰騰剛發表文章。除了營養之外,運動介入也是促進健康老化的重要一環。
雖然運動能有效改善健康,不過一旦運動介入中止後效益也就明顯下降。所以重視賦能(empowerment),讓民眾能主動參與並持續運動,也是現行國健署推動提升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的重要目標。
還是那兩句老話:『要活就要動』、『可以坐就不要躺,可以站就不要坐』!!
問題:上次提到飲食型態與衰弱相關,那麼飲食型態與健康老化是否也相關??
結論: 遵循"多吃水果及蔬菜"及"多攝取蛋白質"飲食型態的長者,健康老化程度比較高。
研究設計:
前瞻性世代研究,追蹤666位日本高齡長者(平均69.4歲)長達3年,把所有個案根據飲食習慣及各類食物攝取量分為5組飲食型態:
"多吃水果及蔬菜"
"多吃糖與脂肪"
"多吃鹽巴及醃菜"
"多吃麵與啤酒"
"多攝取蛋白質"
追蹤紀錄3年間個案健康老化指數變化
健康老化指數以WHO定義之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的Z-score作為指標,包含行走功能、活力、認知功能、心理狀態、感官功能五大面向。
Z-score分數越高代表越健康,越低代表越不健康。
分析比較5種飲食型態與3年間健康老化指數變化之相關性。
主要結果:
"多吃水果及蔬菜"飲食型態與健康老化指數呈現正相關 (Q4 vs.Q1:mean difference[0.069], P=0.019),也就是多吃水果及蔬菜的人,健康老化程度稍高。
"多攝取蛋白質"飲食型態與健康老化指數呈現正相關 (Q4 vs. Q1: mean difference [0.092], Q3 vs. Q1: mean difference [0.101], Q2 vs. Q1: mean difference [0.083]; all P<0.01),也就是多攝取蛋白質的人,健康老化程度更高。
"多吃糖跟脂肪"飲食型態與健康老化指數呈現負相關(Q4 vs. Q1: mean difference [-0.072], P=0.026),也就是多吃糖跟脂肪的人,健康老化程度降低。
遵循"多吃水果及蔬菜"及"多攝取蛋白質"飲食型態的長者,蛋白質攝取量比較高。
從蛋白質攝取量來看,遵循"多攝取蛋白質"飲食型態之長者,動物性蛋白質攝取較多(下圖)。
優/缺點: 世代追蹤研究/ 飲食習慣不同(非本土研究)、無法確認因果關係
個人評論
這篇是我自己關於健康老化系列研究的其中一篇,國民健康署近來也不斷推廣健康老化之"內在能力"於高齡照護之應用,相當值得更多研究專注。
(關於健康老化概念介紹可參考上一篇文章https://sites.google.com/view/fdsfds13231/a/%E5%81%A5%E5%BA%B7%E8%80%81%E5%8C%96?authuser=2#h.6yoiwd9zxawq)。
多攝取蛋白質食物是增進健康老化很重要的一環,雖然本研究顯示動物性蛋白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問題:大家常說健康老化,到底健康老化是甚麼??
結論: 健康老化定義: 為了維持老年生活的幸福與完整,所進行的努力過程與步驟。所以從中年開始就要積極做準備!!
研究設計: 回顧性文章,整理目前關於健康老化相關文獻。
主要內容:
WHO在2015發表的健康老化白皮書,為"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 下了定義: 為了老年生活的幸福,改善且維持生活功能的過程步驟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functional ability that enables wellbeing in older age")。
提升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以及改善生活功能(functional ability),並強化社交融入居住環境,為實現健康老化的方法(上圖)。
內在能力內涵包括基因遺傳、性向性格、健康疾病生理狀態。其中特別以健康疾病生理狀態為最有可能改善指標。
WHO針對內在能力定義五大面向:
行走(Locomotion): 行走速度,活動敏捷度等
活力(Vitality): 營養、握力等
認知(Cognition): 記憶功能
心理(Psychological): 憂鬱
感官(Sensory): 視力、聽力
雖然目前對於健康老化還未發展出臨床上簡單方便使用的評分工具,但是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針對五大面向進行改善介入,對於各種健康相關預後是有幫助的。
https://www.who.int/ageing/health-systems/clinical-consortium/CCHA2017-backgroundpaper-1.pdf
個人評論
本人博士研究主軸,就是從前期的衰弱(frailty)轉換到後期的健康老化,這兩個概念就像是一體兩面: 衰弱是從負面疾病缺陷角度出發,健康老化則是從生理儲備復原力的觀點檢視。後者更有利於滲透散播進入中年族群,讓他們更早重視並提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
問題: 人家周潤發已經65歲還是飄撇又有男人味,為什麼平平一樣年紀我卻先老起來放??
結論: 合併實際年齡與生理年齡 (6大決定因子:肺功能、腎功能、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時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握力、高血壓),能更準確反映健康狀態。
研究設計:
回顧性世代研究,從2006-2010年間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480,019位40-70歲的個案中
,納入141,254位健康個案(平均年齡56歲),追蹤長達6-12年時間。
選出72項生物指標(biomarker),建立生理年齡(biological age)。
與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進行比較,運用Klemera Doubal method 分析與死亡率與住院率的相關性。
主要結果
健康個案(141,254位)
藍色+粉紅色柱條代表合併生理年齡與實際年齡,可解釋超過65%以上的死亡原因(上方那一排)以及住院原因(下方那一排)。
所有個案(480,019位)
藍色+粉紅色柱條代表合併生理年齡與實際年齡,可解釋超過84%以上的死亡原因(上方那一排)以及住院原因(下方那一排)。
生理年齡最重要6大因子:
肺功能
腎功能
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時間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握力
高血壓
優/缺點: 大型生物資料庫/ 並未納入所有老化相關生物指標、與老化關聯較弱的生物指標在模型裡被低估
個人評論
生理年齡6大決定因子都與中年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健康老化從中年開始準備!!
請大家學著超脫年齡數字所帶來的心理負擔,打造「無齡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