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長期補充Omega 3脂肪酸是否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最常見之心律不整之一,與中風、心肌梗塞相關)?
結論: 目前證據顯示長期補充Omega 3脂肪酸可能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特別是每天補充超過1克以上風險更高。
研究設計
統合性分析。
從2012-2020間從MEDLINE, EMBASE挑選出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只挑選個案人數500以上及至少追蹤1年以上)進入分析。
納入7篇隨機對照試驗中共挑出81,210位個案(平均年齡65歲,女性占39%)進入分析。
其中72.6% (58,939人)使用Omega 3 脂肪酸≤1 g/d,27.4%(22,271人)使用Omega 3 脂肪酸>1 g/d。
主要結果
服用Omega 3 脂肪酸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達1.25倍 (n=2905; HR, 1.25 [95% CI, 1.07–1.46]; P=0.013)(下圖)。
攝取量>1 g/d:心房顫動風險達1.49倍 (HR, 1.49 [95% CI, 1.04–2.15]; P=0.042)(下下圖)。
攝取量>1 g/d:心房顫動風險達1.21倍 (HR, 1.12 [95% CI, 1.03–1.22]; P=0.024)(下下圖)。
優點/缺點:統合分析 / 外國研究、缺乏專門針對劑量研究
參考文獻: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5654
個人評論
根據本篇文獻,不管原先有無心房顫動病史,長期補充Omega 3脂肪酸可能會增加心房顫動風險,特別是每天補充超過1克以上風險更高。
本分析未納入亞洲研究,結果是否能應用在台灣人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雖然魚油(含Omega 3脂肪酸之大宗健康食品)早已成為大家琅琅上口作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家常必備良藥,但是仍可能存在導致心房顫動風險。雖然目前大部分健康食品中Omega 3脂肪酸的建議攝取量都遠低於每天1克,建議趁著這段過年期間,大家可以檢視家中長輩服用健康食品中Omega 3脂肪酸含量!!
問題: 正常血壓(收縮壓小於120mmHg)或是高血壓前期(收縮壓介於120-139mmHg)的高齡長者也需要吃藥嗎?
結論: 目前證據還是不建議正常血壓或是高血壓前期的高齡長者服用降血壓藥物。
研究設計
個人層面統合性分析。
從48個隨機對照試驗中共挑出344716位個案進入分析。其中157728位罹患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65.7歲,初始平均血壓為146/84mmHg),186988位未罹患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65.7歲,初始平均血壓為157/89mmHg)。
平均追蹤4.15年。
探討血壓下降程度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等之相關性。
主要結果
心血管疾病個案(下圖左): 收縮壓下降5mmHg,主要心血管疾病(major CV events)風險下降(HR= 0.89)。
無心血管疾病個案(下圖右): 收縮壓下降5mmHg,主要心血管疾病(major CV events)風險下降(HR= 0.91)。
3. 心血管疾病個案(下圖左): 原先收縮壓小於120mmHg,收縮壓下降5mmHg,主要心血管疾病風險(HR= 0.77)及 總體死亡率下降(HR= 0.81)。
4. 無心血管疾病個案(下圖右): 原先收縮壓小於120mmHg,收縮壓下降5mmHg,主要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下降 (HR= 0.83)。
優點/缺點:大規模分析 / 外國研究(亞洲研究少)、只用心血管疾病有無及治療與否進行分類、藥物使用種類不明
參考文獻: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0590-0/fulltext
個人評論
亞洲人與西方人相比發生中風的機會較高,本分析納入亞洲研究較少,對於中風的成效上也較不一致。
結果顯示不管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患服用藥物就能夠帶來心血管好處。
雖然收縮壓小於120mmHg服藥似乎也有好處,不過這類研究族群屬於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不然哪個研究敢把血壓小於120mmHg的人抓來服藥XD)。此結論對於老年人、多重疾病、認知障礙、自理功能受損的人來說並不適用。
作者想強調降血壓藥物不只能夠降血壓,最重要是能保護心血管系統,甚至正常血壓或是高血壓前期的人也應該服用藥物。雖然本文發在Lancet這種神級期刊上,但是基於目前證據還是不建議正常血壓或是高血壓前期的高齡長者服用降血壓藥物。
問題: 當病患因為肌肉痠痛等症狀停用降血脂藥物(statin),下一步該怎麼辦?
結論: 再次嘗試降血脂藥物副作用不會太明顯,而且對於心血管益處實在太巨大,所以建議還是要繼續服用!!
研究設計
隨機對照雙盲交叉試驗 (n-of-1 trial): 每個人在一年的期間內,各接受6個月降血脂藥物治療以及6個月安慰劑治療。
納入200位(平均年齡69.1歲)因為肌肉痠痛症狀近三年停用降血脂藥物(75.5%)或是預計停用降血脂藥物的病患(24.5%)。
一年期間內,以2個月為一期,每位個案各接受3期的atorvastain 20 mg/day及3期的安慰劑治療。
比較個案接受降血脂治療及安慰劑治療時,肌肉痠痛症狀嚴重程度。
主要結果
看下圖最右方odds ratio,99%CI通過1,代表兩組間無統計上差異。也就是個案不管接受降血脂治療及安慰劑治療時,肌肉痠痛症狀(疼痛、無力、觸痛、肌肉僵硬、抽筋)都差不多。
試驗完成後,將近9成個案覺得試驗對他們有幫助,三分之二的個案願意再次嘗試降血脂藥物治療。
優點/缺點:交叉研究、臨床實務研究 / 英國研究(白人居多)、研究未針對常出現痠痛症狀病患。
個人評論
大家都知道stain藥物對於心血管的益處巨大,有吃有保庇,但是確實有些病患因為肌肉痠痛無法續用。
本篇文章提供實務證據,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有機會可以獲得statin藥物帶來的好處。
國人體型不似歐美人高大,調降劑量 (例如:atorvastain 10mg/day)也為一種可嘗試方法。
問題: 大於75歲以上高齡患者,有多少人正在服用阿斯匹靈與降血脂藥物?這樣合適嗎?
結論:
大於75歲以上高齡患者,未罹患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但存在高風險族群,服用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好處不明,但有45.3%個案仍持續服用。
大於75歲以上高齡患者,已罹患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服用降血脂藥物(statin)預防心血管疾病復發的好處很明確,但有43.6%個案未服用。
研究設計
擷取美國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研究,累積2011-2018年每一年份橫斷性資料。
納入非入住機構的50歲以上長者共11,392人。
根據病患自我主訴用藥情形,調查阿斯匹靈(aspirin)與降血脂藥物(statin)使用情形。
主要結果
本張圖針對未罹患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但存在高風險之族群。
橫軸為年齡,縱軸為目前服藥的比例;深橘色代表阿斯匹靈,淺橘色代表降血脂藥物。
可發現隨年紀增加,阿斯匹靈及降血脂藥物服藥比例漸增。
大於75歲以上高齡患者,服用阿斯匹靈比例為45.3%。
本張圖針對已罹患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之族群。
可發現隨年紀增加,阿斯匹靈及降血脂藥物服藥比例未出現明顯變化。
大於75歲以上高齡患者,服用降血脂藥物比例為56.4% (這地方原文文字描述與圖呈現明顯不符,姑且相信文字是對的XD)。
優點/缺點:全國性研究/ 美國研究、橫斷式研究、用藥情形為病人主訴
參考文獻: https://ag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gs.17038
個人評論
若與台灣相比較,因為美國未實施全民健保,所以降血脂治療比例相對較低,而阿斯匹靈反而常被當作健康食品 (OS:親戚長輩們回台常會把阿斯匹靈當作伴手禮XD)。反觀台灣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藥物檢視對高齡患者的重要性再次被強調,包含潛在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PIMs) 及潛在被忽略用藥(potential prescribing omissions, PPOs)。
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兩個網址:
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magazine/115/021.pdf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4d84c2594e48484bb86ab291d38698f2
高齡用藥又是另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之前我曾針對日本在宅醫療個案用藥情形做過一些分析發表,東京大學老年病科秋下雅弘教授團隊與日本老年醫學會也共同制定了『高齡者安全用藥準則』(https://www.jpn-geriat-soc.or.jp/info/topics/20150427_01.html),這部分請待下回分曉......
台灣也需要發展自身本土化準則,畢竟藥品廠牌、劑量、劑型跟歐美、日本實在差異太多。期待更多老年照護專業人員也能參與重視此議題,共同合作完成台灣版準則。
問題: 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個案,當如果病患收縮壓已經控制在130mmHg以下,舒張壓控制範圍要在多少比較好呢?
結論: 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病患,當收縮壓已經控制在130mmHg以下,舒張壓控制在70-80mmHg是合理範圍。若舒張壓低於60mmHg反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不良預後產生。
研究設計:
此世代研究為次分析,納入兩個大型隨機對照試驗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 (SPRINT) and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Blood Pressure (ACCORD-BP) trial的個案。從SPRINT納入50歲以上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個案,但未罹患糖尿病或中風;從ACCORD-BP納入40-79歲糖尿病或已罹患心血管疾病個案。排除經藥物控制後收縮壓超過130mmHg所有患者。
兩個大型介入試驗目的都在比較積極降壓治療(收縮壓降至120mmHg)與傳統降壓治療(收縮壓降至140mmHg)對於預後影響。
此世代研究進一步分析當收縮壓已經控制在130mmHg以下,舒張壓小於60mmHg,60-70mmHg,70-80mmHg,大於80mmHg對於預後的影響。
主要結果:
共納入7515位病患(平均65.6歲)進入分析。發現舒張壓控制在70-80mmHg的個案發生primary composite outcome (all-cause death,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nonfatal stroke)的風險是最低的。
另外由下圖可觀察到,舒張壓小於60mmHg則會導致發生primary composite outcome風險顯著增加。
優點/缺點:大規模研究/ 次級分析
參考文獻: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6530
個人評論: 本篇研究結果跟目前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患者),血壓建議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值得提醒的是,臨床上的確會發現有些個案經治療後舒張壓會低到 50-60mmHg之間,長期下可能會導致不良預後產生。所以,還是應秉持高齡長者用藥原則: "start low, go slow (從低劑量開始,慢慢往上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