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內外導覽及淨溪都可免費預約
廣泛分布於全島平地、中低海拔山區,在長有水草的積水池、流動緩慢的溝渠或溪流繁殖,也棲息在都市裡面,是適應力很強的一種蛙類。
因為尾部有一對夾子,又稱作剪刀蟲。
以前民間常誤傳牠會爬進耳朵,但牠其實相當膽小且無毒。
肉食性,會吃各式小蟲,台灣有的蠼螋不只一種。
有些蟋蟀住在陸地,有些蟋蟀住在地底,螻蛄就是我們的地底特化型蟋蟀,常見於低海拔山區,喜歡農田或泥地溝渠,前腳有釘耙構造可幫助牠掘土潛藏。
螻蛄的為雜食,會吃蚯蚓或雞母蟲,也會吃植物的根部、幼苗、剛播下的種子,因此被視為害蟲之一。
科名:雀形目 (Passeriformes)繡眼科 (Zosteropidae)繡眼屬 (Zosterops)
特徵:體上部柔綠色,額及喉黃色;嘴黑色;眼周圍有白圈,並具不明顯的黑色過眼線;胸及腹部白色,胸側羽色略濃;尾下覆羽鮮黃色。
棲息地:全台低至中海拔區域普遍可見。
食物: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花蜜、花粉、果實等。
俗稱人面蜘蛛的其中一種,在樹林中西當常見,可長到非常大。
蜘蛛絲非常堅韌,甚至可以捕捉麻雀等小型動物。
為環境指標生物之一,需要相當乾淨且潮濕的環境才能存活。
因為其外表像蜘蛛,又幾乎不具備視力,因此被稱作盲蛛,但只是外表像蜘蛛而已喔,牠在分類上屬於盲蛛目而非蜘蛛目。
長長的腳可作為牠的導盲杖幫忙探路以及尋找獵物,遇到危險時會斷腳求生,無毒腺因此無毒,平常吃動物的屍體維生。
會看到有幾隻身體特別大、腹部特別細長的蒼蠅,那些蟲正確的名稱叫做虻。(上面第一列的四隻就是虻,另外有幾隻分布在下方。)
大多的虻是益蟲,跟蜻蜓依樣會到處飛會吃害蟲,但是也有少部分的虻會希動物的血並傳染疾病,好在台灣的大多是好的虻。
下方小隻、綠底黃斑有金屬光澤的重為虎甲蟲。
上方體型較大、黑色腹部站身體一大部分的為步行蟲。
兩大類都是偏肉食的昆蟲,相當兇狠,特別是步行蟲,在遇到敵人時會從腹部噴出高溫液體,可重創或嚇跑天敵,曾經就有生物學家因過於近距離觀差導致眼睛被噴失明的案例。
館內雖然暫無牠們的活體,但有步行蟲的親戚-擬步行蟲的活體。
右上角身體較細長且瘦弱的為豆娘,原本休息時翅膀應該是閉合的,此處標本為展示用途才把翅膀攤開。
左上方與左下方的則都是蜻蜓。
小時候活在水中,長大才到陸地生活,幼蟲成蟲皆為肉食性。
生命循環中會經歷水和陸,而且過程中可能會換2~3任宿主的蟲,因為長得像鐵線所以被稱作鐵線蟲。
會將卵在產水中,被蜉蝣、小魚、小蝦吃掉後再牠們體內孵化,將牠們當作第一任宿主。
第一任宿主通常較小隻,因此為了長得更大,牠們會需要轉換宿主,好在第一任宿主成體常常會到陸地,例如浮游成體便會到陸地,這些被寄生的浮游成蟲要不是死後屍體被大型昆蟲如蟋蟀吃掉,要不是活著時大型昆蟲如螳螂捕獵,這時這些大型昆蟲就會變牠們的第二任宿主。
有時,一些水生昆蟲如紅娘華、水椿、水蠆也會成為牠們上陸地找大型昆蟲的仲介。
牠們在大型昆蟲體內長夠大後,就會釋放特定神經傳導物刺激大型昆蟲靠近並撲向水面的反光,從而引導大型昆蟲跑到跳水,等到大蟲腹部接觸到水後,鐵線蟲就會從腹部鑽出、交配並產卵,開始下個循環,而腹部被鑽破的蟲有時傷口即便不大也可能因此而溺死。
台灣八哥為台灣二級保育類,全身黑色,前額有豎起的簇毛是他獨特的髮型,與白尾八哥一樣擅長模仿環境的聲音
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西側,屬都市型平川,流域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延伸支流流經東大溪、港尾仔溪、南邊溪、惠來溪、石碑溪...等,最終流入烏溪。自清代以來,法子溪與居民生活相連,形成南屯的聚落文化、雍正十年時,犁頭店更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機能重鎮。
利用柳枝生態護岸的作法,筏子溪為全台第二個,於2003年施作,在一段約150公尺的堤岸,利用台灣原生種的水柳根系抓住提岸卵石,進行護岸堤防工程,17年來,發揮良好的腹案效果,撐過了八八風災,也與環境共生。
你知道筏子溪名稱的由來嗎?早期居民往返漁乏竹筏子溪流域,以竹筏、竹橋做為主要交通工具,『擺渡文化』成為此溪重要的人文歷史。而竹筏台語稱為『筏仔』,因此,取名為「筏子溪」。
文山水資源回收中心是全國第一座可以配合不同進流水量及出流水質,可彈性操作3種污水處理程序的水資源回收中心(初期:活性污泥、中期:MLE處理【去氮】、最終:TNCU處理【去氮除磷】);管理大樓為全國第一座政府自辦榮獲九大指標黃金級綠建築候選認證,停車場下方設置地下式雨水滯洪設施儲存雨水並兼具防洪,為發展海綿城市重要典範。
「再現或再也不見」台灣石虎及棲地保育暨丘璦珍水彩創作特展十六日在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開展,展覽結合生態與藝術,生動呈現石虎的保育歷程,特展將持續至明年二月十八日止,邀請市民一同重視石虎的存續問題。
是筏子溪數量龐大且常見的鳥中之一,體色為灰色底,頭部兩側有黑色飾羽,像綁著頭巾似的。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草而居,文明活動多萌芽對流域附近,筏子溪也孕育了不少聚落的成形,像惠來遺址、安和遺址、水澆聚落等。其中,安和遺址更為台中發現最早的史前人,距今4800年前的歷史,為中部地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人骨群,共挖出48具,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和媽媽及安和寶寶」。
南屯區有三項經市府核定的「無形文化資產」,其中一項為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特有的「穿木屐,躦鯪鯉」,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節慶活動。南屯區位於法子溪下游區,是重要稻作地區,過往農家認為穿山甲在土中活動可翻鬆土壤以利農耕。而穿山甲有冬眠習性,為使穿山甲醒來並翻動土壤使耕作順利,於是當地發展出穿著木屐來回重踏土地的鵝軟石的習俗文化,藉由木屐敲擊額軟石,發出巨大的喀拉喀拉聲,希望能喚醒出山甲。
額頭前的紅色額版是牠最明顯的特徵,喜歡在水田、濕地、河流等地方優游,是著名的游泳高手呢!紅冠水雞家族非常愛家,兄弟姊妹們也會在鳥巢裡一起幫忙顧小孩,就連出來覓食也是成群結隊。
在春天這浪漫的季節,除了白色情人節,苦楝樹也談起戀愛,成為植物界的白色戀人。在筏子溪岸苦楝成為優勢物種,在3~4月紛紛開啟紫色花海,唯獨在74號道路旁,有一顆白色的苦楝,從一片紫當中脫穎而出。
一個充滿快樂與夢想的傳說之地
臺灣二級保育類,成鳥身上大致為黑、白、灰三色。頭為白色,眉禿及眼周圍為黑色。背、翼及尾羽為淡灰色。住在乾燥的草原、廢耕田,具備高超的飛行能力及滑翔能力,能在空中璇庭或停棲魚至高點,長於晨昏獵食,以鼠類、蜥蜴及昆蟲為食。
白鷺鷥家族其實也有分大中小。仔細觀察,會發現嘴巴顏色不太一樣喔!小白鷺的嘴巴是黑色、腳掌是黃色;大白鷺則是相反,嘴巴是黃色、腳掌是黑色。
全長1121公尺,路面寬度25公尺,配置雙向四車道,中央並設置分隔島以及防眩光板。 其中跨越筏子溪的部分興建了一座178公尺長的紅色下承式拱橋,即為虹揚橋之主體。 計畫由國登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建,2000年7月開工,2002年1月完工。 橋下方亦設有公園可供遊憩。
身形類似鼬,頭黑色,從上額至鼻端有一明顯的白色帶紋,鼻子淡粉紅色。 全身大致為灰褐色,腹部顏色較淡,但頸及四肢的下部為黑色,喉部略黑,尾巴後端亦黑色。 棲地:0~1000公尺的丘陵與山地。 低海拔闊葉林、果園,能適應人類開發環境,可生存於城鎮內。
西屯靈玄宮是一座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廟宇,主祀玄天上帝,也稱為玄靈宮。西屯靈玄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由一位姓張的移民在筏子溪畔建立了一座小祠,供奉玄天上帝。後來,隨著信眾的增加,小祠逐漸擴建成為今日的規模。西屯靈玄宮是台中市最古老的廟宇之一,也是西屯區的信仰中心。
斑龜的性格溫和,對高溫的忍耐力高。頭部、頸部及四肢的皮膚上有著綠色和黑色的條紋,幼龜的背甲呈淺灰綠色,場大後會偏向棕色,體色最大可達25公分。雌龜每窩可以下5~20顆蛋,一次可孵化時間約60天。
屬於一級保育類動物,為紅皮書極危(NCR)的珍貴魚種,僅侷限分布於烏溪流域中,族群數量不穩定。身上特色為身體中間有黑色與金黃色的側線,由頭部延伸至尾部,其側線上的鱗片成黑色半月狀。
台灣特有種,喜歡居住於湍急的溪流中或是清澈的深水中,白天通常躲在石縫內晚上常出來覓食,什麼都會吃,會以石頭上的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臺灣特有種。喜歡住在河川中的中下游。以水生昆蟲、小魚和小蝦為食,當遇到繁殖季節,將可看到雄魚追雌魚的求偶特別畫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