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蟲類生命周期較短,不一定隨時全部都看的到
館內外導覽及淨溪都可免費預約
由於蟲類生命周期較短,不一定隨時全部都看的到
為蜈蚣同為唇足綱的親戚,環境指標生物之一,通常山區附近或鄉下才看的到。
身體沒有防水層所以需要在高潮濕的環境下才能存活不然容易乾枯而死,身體有非常多的腳可以幫助其偵測附近有什麼獵物、敵人或障礙物。
頭跟蜈蚣一樣有一對毒牙,還有比蜈蚣長的觸鬚,遇到獵物時會直接用毒牙咬住對方,會捕獵的動物跟蜈蚣類似。
台灣大多能發現的蝣延為大蝣延及花蝣延。
"就當我以為蜈蚣已經夠噁心時" 某位歧視超過6隻腳動物的民眾
雖然叫鞭『蠍』,但只是因為其外型像是蠍子而已,實際上蠍子是蠍目鞭蠍為有鞭目,因此牠在分類上不能算蠍子,至於鞭蠍的『鞭』則是指牠的尾巴和頭部的三條鞭子。
頭部的鞭子比牠的身體還長 ,功能跟觸角差不多,由於鞭蠍視力不好,他們基本上只能靠頭前那一對鞭子作為『導盲杖』去摸獵物;至於尾巴的鞭子,會在在牠被嚇到時分泌很濃的醋酸,濃到近距離聞會感覺鼻道有刺痛感。
另外頭前有一對小夾子,可以用來捕獵(抱住)獵物。
"我想請牠調味我的醋飯" 某位覺得醋飯沒醋味的民眾
台灣目前被發現的蠍子有兩種,一種叫做八蟲山蠍,另一種叫叢木蠍,兩種毒性都不強而且折起尾巴的話大小通常不超過5元硬幣,其中據傳八重山蠍特別喜歡吃白蟻,因此可以在白蟻窩附近碰碰運氣,台灣的蠍子大多分布於生態較良好的山區,其中南部及台東較多發現紀錄,另外,蠍子在紫外燈下會有螢光。
在此展示的蠍子為帝王蠍,牠很像八重山蠍的放大版,毒性不強,眼睛很小視力不佳,夾子上有毛毛用來偵測環境。
"為什麼螃蟹有尾巴?" 某位小學生
俗稱百足蟲,但很可惜的牠的腳大多應該沒有破百。根據他尾部的那對腳上有多少對刺可被粗分為少棘與多棘(但並不是很精確的分類法)。少棘與多棘蜈蚣可以長到相當可觀的大小,特別是多棘蜈蚣,牠能成為你的惡夢,民俗上拿來開光的蜈蚣就是多棘與少棘蜈蚣。
蜈蚣的毒牙長在頭部的兩側,抓獵物時會用那一堆跟夾子一樣的毒牙夾著獵物,另外除了吃蟲吃小動物以外,其實牠們也跟蟑螂一樣會吃些水果之類的腐爛物。
"所以我要放多久才會變成蜈蚣長老?"
"你要問怪人協會"
為台灣中低海拔區域常見的鍬形蟲,俗稱『剪刀蟲』,成蟲身體有厚重的盔甲及一對大顎,甚至靠近山區的都市都有機會在晚上看到,成蟲壽命可長達2年。
鍬形蟲的幼年期就是我們俗稱的『雞母蟲』,會在特定的朽木內產卵,並以朽木為食直到變成蟲,成蟲的扁鍬以特定樹種及果實的汁液為食,通常公的大顎較明顯母的則較小較不明顯。大型的台灣扁鍬可長到6~8公分,小的則是3~4公分。
"好想被牠夾" 某位喜歡疼痛的民眾
家裡相當常見的蜘蛛,在都市適應得相當良好,常常從下水道跑到家裡吃蟑螂(或是迷路剛好逛過去),是不錯的益蟲但是因長相所以風評不好,其實放著不理牠牠完成除蟑任務後自己就會想辦法離開了(除非家裡真的很多蟑螂)。
喇牙膽小怕人不織網且視力佳,因為牠眼睛下方有一條白色的小鬍子(求偶用),而且腳細細長長的,所以被稱作『白額』『高腳』蛛,母蜘蛛發育良好的話可以長到比成人手掌還大而且衝很快,因此成為很多人的噩夢。
"我才不管,牠長太醜了" 某位仇視蜘蛛的民眾
通常山區或公園等生態較好的環境才能看到牠,環境達標後通常挺容易在地上的落葉或雜草堆中發現,跟喇牙一樣是直接捕獵獵物的所以不會織網,但因為牠肥肥短短的而且動作也慢所以相對較受歡迎,最大可長到半個成人手掌的大小。
"把拔那邊有侏儒喇牙!" 某位被驚艷到的小孩
為環境指標象徵之一,以前相當常見,但現在要到山區或未受汙染的農村才看的到。
沒有翅膀,最大可以長到跟手掌一樣大,有著比蟑螂還要長個2~3倍得觸鬚,由於其以前農村社會時常常出現在廚房(台語灶所)偷吃糧食,且身形長得像馬所以叫做『灶馬』。
灶馬在民俗上被認為是富貴的象徵,因為灶馬出現在廚房代表家裡過得不錯,常常有剩飯,類似因為希望年年有餘所以年菜要有魚的概念。
"為什麼蟑螂換個skin就變成財富象徵了?" 某位困惑的理組民眾
台灣有多種蝗蟲,其中最大的為圖中的『台灣大蝗』,可長到15公分左右,在翅膀的加持下牠可以一手氣從1樓跳到3樓的高度。
蝗蟲跟螽斯的一大差別在於他們的翅膀,螽斯的翅膀較寬較大;螽斯跟蚱蜢的差別在於蚱蜢頭是尖的蝗蟲是平的(你叫誰尖頭啊!?),我們一班說的『草螟仔』是指蚱蜢不是蝗蟲;蝗蟲跟蟋蟀的差別在於差很大所以請自己看。
"你跟我說牠吃草?牠哪天吃人了我都信" 某位害怕台灣大蝗的民眾
非常難見到的環境指標生物,為扁形動物門成員之一,牠的親戚們幾乎都是寄生蟲(鉤蟲、蛔蟲、吸蟲等),但別擔心,渦蟲們已經改邪歸正不當寄生蟲了,目前在淡水、陸地及海水都看得到他們的蹤跡喔,在館內展示的即為陸生渦蟲,而我們國中生物所學的為淡水渦蟲。
渦蟲身為扁形動物,幾乎沒有內臟也沒有骨頭,但牠們便平又濕潤的身體可以方便牠們跟外界交換物質,因此牠們不論是呼吸或吸收食物都是直接用皮膚完成,也因如此,只要環境一污染很容易就中毒身亡。
陸生渦蟲雖然看起來軟軟的很沒用,但可是不折不扣的肉食動物喔,牠的肚子藏有一搓可以吐出來的白色網狀絲線,碰到獵物後可以分泌消化液跟毒液(有些是河豚毒)毒死並溶解獵物,平常只要牠追的到的獵物基本都吃(平常容易看到牠吃軟體動物)。另外身為渦蟲牠同樣也具有再生能力,被切斷後能長回來,但可惜此能力沒有水生渦蟲那麼強大。
"那隻渦蟲身上有豹紋ㄟ,好像有點瑟..."某位遊客對陸生渦蟲的性騷擾評論
有許多俗名,如地虱婆、米湯蟲、鞋板蟲等,為非常常見的一類蟲,但雖然俗名一樣,牠們在生物分類上其實包含了好幾個不同的科喔。
鼠婦跟我們在海邊常看到的海蟑螂,還有之前許多人跑去嘗鮮的大王具足蟲同樣都是等足目(Isopoda)的一員,因此都可稱作具足蟲(Isopod)。
雖然鼠婦在台灣各地的自然環境中都很常見,但不同地區能看到的鼠婦不見得是同一種喔(甚至不是同一科),有些特定科的鼠婦只會出現在高海拔的山上,有些只會出現在低海拔草地;有些專門吃肉,有些雜食,有些只吃特定苔癬;有些被嚇到會縮成一顆球,有些則不會。因為牠們都種類及習性多樣,又長得相當討喜,所以近期有許多玩家開始把鼠婦當作寵物收集及飼養,因此,下次看到鼠婦別再把牠們都當作同一種了喔。
"我覺得具足蟲其實沒有很好吃,它就是個噱頭!"某位吃過具足蟲的遊客
雖然是原生動物之一,但牠在館內是爬蟲的飼料,台灣有多種蟋蟀,在館內比較常看的是作為飼料的黑蟋蟀和白蟋蟀。成體的公蟋蟀會摩擦翅膀發出聲音來吸引雌蟋蟀,蟋蟀交配完後會跟蝗蟲一樣把卵產到土中,等合適的時機孵化。
"我記得有一個很老的笑話是什麼『你好帥,蟋蟀的蟀』來著,但這笑話的梗到底在哪?我頭好痛..." 館員回憶錄8章7節
悲催的動物一號,是館內動物的飼料。
分別為兩種擬步行蟲的幼蟲,成體外觀長的跟步行蟲一樣,但不會像步行蟲那樣噴高溫酸液,也不會跟步行蟲一樣獵食其他動物,沒錯!牠只是長得像步行蟲來嚇嚇你而已。(館內有大量步行蟲標本喔)
說個有趣的,大麥蟲和麵包蟲可以進食並消化保力龍及多種塑膠,而且『不會殘留任何毒素』,其肚子可能藏著我們塑膠危機的解方,雖然根據觀察牠們要餓到沒東西吃才願意吃塑膠。
由於牠們養分含量挺高而且容易飼養及繁殖因此被作為許多動物的飼料,叫做大麥蟲及麵包蟲是因為牠們常被用穀物飼養,雖然牠們是雜食不會只吃穀物就是了。
"大麥蟲對爬蟲類來說算不算一種香腸?" 某位館員覺得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悲催的動物二號,也是館內動物的飼料,但牠比較酷會吃葉子,所以也會吃衛生紙。沒錯!不是所有蟑螂和家裡的蟑螂一樣,他們是會吃素的。
另外,牠們是卵胎生的,會直接生出小蟑螂而且可以孤雌生殖,被嚇到時會跟馬達加斯加蟑螂一樣發出嘶嘶聲(靠摩擦翅膀),而且為了被避免攻擊,牠們在吃進葉子後會分泌一種刺激性的味道,可驅趕走一些天敵作為防禦用途。
但這些也都改變不了牠們被我們餵給爬蟲的命運就是了。
"如果能重來,我要選灶馬"蟑螂語錄13章4節
悲催的動物三號,還是館內動物的飼料,同樣是卵胎生,公蟑螂成體長的跟家裡看到的美洲蟑螂大小和外觀差不多,母的則是翅膀不明顯。不會爬牆,比先前介紹過的紅蟑螂還笨,從牠那又大又肥的肚子就能看出牠作為飼料來說還挺營養的,感覺就很肥美多汁。
"杜比亞蟑螂,杜比環繞音效,呵呵我好幽默" 某位零幽默感館員想到的笑話
悲催的動物四號,問就是飼料。
和家裡的蟑螂不同的地方在於牠們不會爬牆,而且比較笨不太會躲人,基本上一跑出盒子就只能等死了。
"如果能重來,我也要選灶馬"蟑螂語錄13章6節
水生蟲類由於生命中某個階段需要水才能生活,而水生環境又是汙染時最容易被影響到的,因此水生蟲幾乎都是重要的環境指標,有不少都需要乾淨的水質與環境才能被發現,例如館內的水生蟲都是到相對開發較少且環境較乾淨的山區才採集到的。
水蠆對於許多人來說應該不陌生,為蜻蜓和豆娘的幼蟲,牠們幼年時期活在水中且腹部有鰓可以幫助其在水中呼吸,成蟲和幼蟲都是肉食性,成蟲吃陸地的蟲而幼蟲吃水中的蟲和魚,沒有毒性但嘴巴鋒利、前肢有力且視力相當好,在水中會直接用前肢抓住獵物並開啃,食量挺大的,有時2~3天可吃一條孔雀魚。
如何分辨蜻蜓和豆娘?成蟲時期可從牠停下飛行休息時翅膀是閉合(豆娘)還是張開(蜻蜓)的來分,幼蟲的話則可以從牠們腹部的鰓是長在尾巴外側(豆娘)還是內側(蜻蜓)來分,豆娘的鰓因為長外側尾巴後會有拖著幾片像葉子一樣的鰓。另外,不管成蟲還是幼蟲,蜻蜓的身形都比豆娘要來的粗大許多。
"以前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水蠆就是蜻蜓,所以才幫牠另外取了一個名子?" 某位館員覺得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不少人可能對椿象挺熟悉的,就是遇到危險會分泌臭味俗稱臭蟲的那個,是的沒錯,椿象也可以進軍水生環境,負子蝽與仰泳蝽就是其中兩種,分別為負子椿科與划椿科,放心牠們很有禮貌不會噴臭臭,但牠們都是肉食性昆蟲喔,牠們會用其良好的視力及真的很壯的前肢(你自己看你會發現牠們第一對腳特別嘗特別大)來抓住獵物,並用像吸管一樣的刺吸式口器把獵物吸乾,會吃蟲也會吃魚。
負子椿又稱負子蟲,跟有些人較熟悉的大田鱉是同一科的,繁殖習性也類似,繁殖時母蟲會把蛋產在公蟲的背上(有密集恐懼症可能會受不了),接下來公蟲會一直背著那一片密密麻麻的蛋直到他孵化為止,所以叫做負子蟲。
仰泳椿平常會以腹部朝上的方式貼在水面上,游泳時會用牠們特化的特別長的一對後腳來游泳,動作跟姿勢我們游仰式非常像,所以被稱作仰泳椿。
"如果牠的前臂那麼壯,我可不可以叫牠阿姆斯壯(ArmStrong),呵呵呵呵呵" 同一個玲幽默館員想到的第二則爛笑話
如果你覺得水蠆夠稀有了,那麼準備被驚艷吧,我們還有更難見的 - 水蜈蚣,牠是『石蛉』的幼蟲,在台灣比較常見的物種是黃石蛉,石蛉因為對水質相當要求,而且幼蟲又喜歡吃魚,所以需要不僅乾淨、泥沙及石縫夠多且物種豐富的水生環境才能生活,因此我們一般只能在山區的溪流環境才能看到石蛉的出沒,再加上成蟲壽命短,幼蟲喜歡躲水地泥沙的習性,一般人很難親眼看到活生生的石蛉。
水蜈蚣為石蛉的幼蟲,因外表長得像蜈蚣但又生活在水中所以得此名,一般在水中他們會向蟻獅一樣把後半部又軟又長又脆弱的身體腹部藏在泥沙或石縫中,只留前面約1/4覆有堅硬外殼的頭及胸部在外面,腹部的那些突起不是腳是長來幫助他們把自己卡在石頭或泥沙的,成蟲就會退化掉,跟毛毛蟲身體的吸盤構造有類似的概念。
在中國某些省分會特別育養此蟲將其作為食物來源之一,同時牠也是魚池的害蟲(沒錯魚池也有害蟲),會把偷偷吃釣魚池的小魚但因為很會躲又不好發現牠。
成蟲的石蛉大多很大隻,體型可以長到跟蜻蜓差不多,有趣的是有一些種類的石蛉成體的頭部會長一對跟鍬形蟲一樣的大夾子,體長更是可以長到15公分以上,是不少標本收藏家喜歡的物種。
" 雖然牠看起來很恐怖,但我看過牠打輸水蠆" 某位館員的觀察經驗分享
蠍蝽科,也是水生椿象之一(你看牠那粗壯的前臂),牠更進一步地強化了牠的前臂,把它變得跟螳螂的前臂一樣呈鐮刀狀,牠潛水的方式比較特別,其他水椿許多是在腹部帶著一個空氣泡泡來潛水,牠則是在腹部後面有長管管,可以幫助牠在全身都泡在水中時,利用腹部的管管在水面上呼吸空氣,與我們我們浮潛時用的呼吸管的概念一樣。因為也是椿,所以吃東西時一樣是用刺吸式口器來吸食獵物,因為長得像蠍子,英文名稱叫做水蠍(water scorpion)。
"牠會飛!" 某位學生的學到的慘痛教訓
水邊才能看到的蜘蛛,因此對環境要求相當高,需要未被汙染的水源才能發現牠,像下水道的水源就無法讓牠生存,因此可作為水質指標之一。
大小及身形長得像喇牙但習性可不同,牠們的前兩對腳有明顯且可反光的白色斑點,在晚上他們將前面兩對腳放在水面上,利用腳上的斑點吸引昆蟲、蝌蚪或小魚等動物,等到獵物靠近食再抓住獵物,甚至還會潛水,因此有『釣魚蛛』的綽號,也是一種不結網捕獵的蜘蛛。
"我看到水中有喇牙!" 某位被驚艷到的僑生